犬隻絕育有成效!新北戶外犬7年下降48% 了解飼主樣態對症下藥+公私協力是關鍵
零撲殺政策自2017年上路實施已來,8年過去,台灣的浪犬問題,有好轉嗎?在北台灣以絕育作為遊蕩犬減量手段的動保團體「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以下簡稱相信動物協會)13日於師範大學舉辦年會,分享去年工作成果,其中的新北市戶外犬族群再調查環節,正好能窺見用對方法、積極執行後,對改善遊蕩犬問題的成效。
2017年時,相信動物協會的服務範圍拓展到新北市,開始計劃前首先要做的,便是確定該地區實際上「有多少狗」是目標對象,除了一般在浪犬管理上會計算的遊蕩犬(流浪犬+放養犬)外,相信動物另統計了被籠養、鍊養在戶外,或生活在半開放空間的狗,這些都是潛在可能繁殖出流浪犬的族群,確定新北市的戶外犬總數及絕育比例後,便可開始配置資源,並做為未來回顧成果的基礎。
而去年,就是這個回顧的時刻。儘管其他縣市有公立收容所犬隻收容數據、民怨通報數據可佐證遊蕩犬數量趨勢,但最直接的證明,還是進行數量調查。2024年下旬,相信動物再次啟動新北市戶外犬族群調查,同樣隨機抽樣32區,最終估計出新北市共有19300隻戶外犬,比2017年的37176隻下降了48.08%!
這是台灣第一次有地區系統性地完成前置調查–大規模戶外犬絕育–成效評估,期間除了仰賴民間團體的工作外,全民加入協助通報未絕育遊蕩犬、公部門協助處理不紮狗戶都是關鍵要素,缺一不可。
當天相信動物也分享和各地方政府的會勘合作,呈現有執行力的公部門,能如何和民間團體搭配扭轉劣勢,順利讓案件結案。一般人想像中的「違法直接開罰」,在實務上其實窒礙難行,尤其在狗太多的台灣偏鄉,許多民眾其實不怕罰也不怕狗被帶走,如何說服民眾,相當考驗公部門的智慧。
相信動物協會調查部主任簡嘉馨表示:「其實地方動保機關的人力少、經費少,業務又多,我認為把前端的宣導、絕育工作做好,是民間動保團體可以做的事,也是責任所在,再把後段的稽查、開罰工作交給公部門,才會是好的公私協力方式。」
台灣「家犬強制絕育」政策已上路7年,這個配合零撲殺政策上路的規範,至今仍難以靠民眾自發進行,除了政令宣導不夠確實、地區動物醫療資源不足外,民眾心態也是關鍵因素。
為了瞭解「沒有主動」為家犬絕育的飼主想法,相信動物去年和農業部合作,進行「未主動絕育之戶外犬飼主樣態分析」,在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五地區獲得494份有效問卷,發現不主動為家犬絕育的飼主以40-65歲男性佔最多數,犬隻來源有高達61%來自親友分送,為最大宗,其次則是拾獲或自來,養狗動機則是以需要「工具犬」占比45%最高,高於陪伴、同情等其他原因,分析結果可作為未來政令宣導與執行使用,能更鎖定目標對象,有策略地實施各項家犬管理措施。
活動最後,目前正在南投地區執行家戶訪查家犬絕育工作的「浪愛不流浪關懷動物協會」、在澎湖地區行動的「齁斑社會企業」也分享執行現況,顯示投入「主動找出家犬絕育」的組織越來越多。相信動物也分享日前和齁斑社會企業、農業部合作,對全台各地動保機關開課,進行家訪教學的新進展,期望公部門也能複製相同工作模式,官方民間一起分進合擊。
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總結道:「我們已經打造出一套完整的計畫模式,也陸續在五個縣市成功的實踐它,並即將進入下個地區。我們相信台灣流浪狗的問題可以在這個世代翻轉,找對方向、知道怎麼跑後,下一題就是怎麼跑得更快!更多公部門投入相同強度的做法、更多民間團體加入,各方一起主動出擊找出未絕育的母犬,就越有機會更快看到流浪終結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