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金融解決方案:台灣金融投資業如何應對SDGs的挑戰
隨著國際間對永續發展的關注,台灣的金融業也逐漸轉向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策略。政府推動綠色金融政策,透過發行綠色債券和社會責任債券等工具,引導資金流向再生能源、低碳產業及社會效益項目。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TIIA)常務理事吳道揆便以「催化資本聯盟(C3)」為例指出,麥克阿瑟基金會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及歐米迪亞聯盟共同成立了「催化資本聯盟(C3)」,為解決SDGs問題的新創企業吸引了超過20億美元的投資。該基金會去年提供2,500萬美元的信用保證,並邀請資產管理公司擴大資金影響。而安聯環球投資與荷蘭FMO合作,成立了11.11億美元的「SDG貸款基金(SDG Loan Fund)」,專注於再生能源、農業和金融服務領域,進一步放大資金影響。
混合金融模式推動能源轉型 推動影響力投資
台灣永續金融與企業影響力協會理事長王儷玲則表示,混合金融的出現加速了能源轉型。亞太地區為達成零碳排目標,至2030年每年需投入1.2兆美元能源投資,吸引了來自策略投資者、全球基礎建設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及創投的興趣。然而,僅依靠私部門資金推動能源轉型仍有困難,政府與金融業的合作成為關鍵。
社會影響力債券也是一個重要的創新工具,例如澳盛銀行發行的「橙色債券」(Orange Bond),針對弱勢婦女群體提出解決方案,幫助印度、印尼及菲律賓等地的弱勢婦女改善生活條件。台北市政府社會責任債券掛牌等案例,也顯示出台灣在這一領域的進展。
國際上,影響力投資已廣泛推廣。法國Amundi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了專門的CPR子公司,並設計了多種影響力投資策略。私募巨頭凱雷集團每年推出「全球影響力基金」,規模超過19億美元,投資SDGs相關解決方案或新創企業。新加坡淡馬錫控股(Temasek)也透過ABC Impact參與影響力投資,這些策略加強了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
相比之下,台灣在影響力投資方面需要急起直追。保險業資金約30兆元,七成投資於海外,若法規解套,更多保險資金及退休基金可投入國內的永續投資領域,推動包括綠能、長照及新創科技等戰略產業的發展。法規鬆綁及誘因機制,將能引導更多資金回流,並提升台灣金融市場的創新能力。
實踐案例:台灣影響力投資的成功經驗
中國信託金控投資長謝壯堃分享了參與影響力投資的具體案例。台灣人壽「高雄和發產業園區」計劃,成功吸引企業進駐,總投資金額達136億元,政府0出資,創造了1萬個工作機會和972億元的年產值。這一PPP模式有效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此外,台灣人壽積極參與離岸風電建設,推動保險資金進入風電融資,這不僅吸引了外資,也加強了本土投資,為台灣打造健全的風電產業鏈。而台灣人壽接手洲際球場的ROT專案,也成功活化了當地經濟,提升了體育與國際交流,類似專案如台北大巨蛋也在台灣引發了跟風效應。
展望未來 影響力投資的創新與挑戰
在全球進入AI時代後,影響力投資的範疇也在擴大。國泰投信暨國泰私募股權董事長張錫指出,台灣科技公司Gogolook通過AI技術打擊詐騙行為,並收購了荷蘭防詐服務商ScamAdviser,阻擋了數十億個詐騙電話,成為影響力投資的新領域。
同時,全球面臨的海洋塑膠問題也推動了創新投資。台灣每年使用的塑膠飲料杯蓋數量驚人,但已有企業研發出用紙取代塑膠的技術,私募基金在這類環保創新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長遠來說,從私募到公募,最終還是希望讓普羅大眾也能參與影響力投資,除了追求金錢獲利,也重視解決社會、環境問題。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