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城市規劃師!孩子們改造凱道 畫出給下個世代的友善街道
台灣孩子的移動能力與範圍近年日漸萎縮,缺乏完整的街道基礎設施、安全獨立的人行空間,是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少走路、無法自己出門上學的最大困境。在成年之前,孩子的自主移動能力取決於步行、大眾運輸、及慢速的運具,如:自行車或滑板。
10月19日,是凱達格蘭大道首次包場給兒童共創「大FUN凱道-兒童未來市」。在活動前期籌備時,除了想打造兒童城市,讓這裡有遊戲、菜市場、閱讀、看電影、研發中心之外,串起整個城市的動脈,是「街道」,如何營造兒童友善的街道環境,是一開始的探問。這次的凱道改造,想與孩子們畫下一條讓他們能獨立、自主移動的街道。
街道的素養應當從小培養
在9月8日時,我們已舉辦了一場兒童交通工程師培力工作坊,除了帶著大家一起設想如何讓街道安全、可以保護行人的各種減速設計,也給予小組「兒童島」的街道設計任務,讓每一個小組抽題,針對題目的情境、一起討論街道環境的樣貌並且畫下來跟大家分享。
孩子們當天筆下的街道,有要讓車慢慢開的彎彎路、圓環,也在街道上畫了減速平台、為行人穿越的地方畫上行穿線、縮窄道路,甚至營造讓車輛迴轉、形成了一片人行廣場。在街邊也有許多的小驚喜,有的孩子想要有可以唱歌的小廣場、有的想要冰淇淋車、或者是樹蔭、草地可以舒服的休息野餐。
透過參與實作、體驗感受友善有趣的街道
我們將圖紙上兒童島的街道設計想像,對應到「兒童未來市」的凱道改造之上,將30公尺寬的凱達格蘭大道,重新畫上標線,成為7公尺寬的生活街道、與荷蘭式的快慢車分離環。
除了讓來參與的兒童透過身體實作,參與及完成街道改造的實驗,也透過改造後的街道,讓當天來這裡的孩子們體驗有別於他們日常的城市環境。
10月19日的天氣出乎我們意料的晴空萬里,大人志工們上午7點就先到達會場進行標線的場佈,而兒童志工們則是在9點半時到達,由大人志工帶領分組,進行一輪路側的設計討論,而後開始動手、賦予街道不一樣的任務與色彩。
過程中,有的孩子說路側想要有連續的綠帶、所以他們畫上了一段長長的綠色樹叢;有的小組細心討論了要放座椅、公車站,給大家休憩的地方;也有孩子為自行車道畫下標記、塗上讓行人穿越的白線,還有台灣還未出現過的圓環標記,提醒用路人這裡圓環繞行的方向,以及導引的箭頭。
雖然因為在大太陽下工作讓大家都曬到有些頭暈眼花,也感謝其他活動區域的志工一起支援,終於大家一路場佈到接近12點,街道的路型與塗色大致完成。
設計的奇思妙想 要讓車慢慢行、人們可以友善步行的生活街道
因此當天走入凱道,穿越兒童未來市的城門後,會經過一段彎彎的路段,這即是參考荷蘭的生活街道設計,在這樣的街道上,可以丟球、玩捉迷藏、跟朋友坐著聊天,汽車在這樣的路段必須尊重行人,同時透過彎彎的路徑、減速的設施,汽車會開的慢慢的經過。所以可以安心的在這裡走路、休憩、開啟各種街道上的活動。
荷蘭式的快慢車分離環,讓每個用路者都有各自的動線位置
順著路徑,往前到懷寧街的路口,則被我們改造成為荷蘭式的快慢車分離環,圓環可以讓車輛繞行達到降速,並減少行人與車輛的衝突點。而這次特別使用荷蘭式的設計,在於我們想讓大家看見「慢速車」的專屬車道,尤其以青少年來說,自行車是他們常使用於自由移動的交通運具。
荷蘭式的路口將機動車(汽機車)、慢速車(自行車、滑板、電動輪椅等)與行人的路徑分離,慢速車道於路口獨立的優點在於路口退縮,車輛轉彎時可避免視線死角,慢速車也有實體庇護,彼此的空間明確降低衝突。
想以快閃實作來預演下一個世代的街道
街道環境的共好與倡議,如何讓大家練習用95公分的視角看城市,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嘗試。而這次,我們帶著孩子一起練習設計討論,共筆畫街道,將公共空間的規劃權利賦予兒童,讓他們了解「街道可以不一樣」,走過一遍這中間需要什麼樣的協商、創意、與改變。
而當天,兒童導覽員也為副總統、部長、首長們介紹了這段他們親手改造的兒本街道。我們期待大人們能聽到、更能放進心裡,街道改造是為下一個世代的永續工程,若能從小培力、種下種子,街道的改變不需要一百年。我們用半天的時間,已經展現給大家。
本文授權轉載自《眼底城事》(原文標題:總統你看見了嗎?凱道變成圓環與彎彎路,孩子隊畫出給下個世代的友善街道)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