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戰火和疫情-台灣青年送「教育」到緬北華校

服務團4年來運送超過百公噸的物資。 圖/林語珊提供
服務團4年來運送超過百公噸的物資。 圖/林語珊提供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擁有公平學習的機會。」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團長林語珊說。她在2017年夏天,開啟送教科書到緬甸北部華文學校的計畫,4年來運送的物資超過一百公噸,不畏炎熱或大雨,甚至在疫情和戰火的陰影下,仍然維持這項計畫。林語珊強調「只要有學生還在上課,我們就會持續送書」。

服務團4年來運送超過百公噸的物資。 圖/林語珊提供
服務團4年來運送超過百公噸的物資。 圖/林語珊提供

從小當志工 林語珊用一封信與泰北、緬北結緣

林語珊從小就跟著爸媽和姊姊到育幼院、養老院當志工,長大後投入國際志工,在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就讀時,也曾前往泰國北部的華文學校當志工,一年前往次數高達4趟。林語珊,選擇泰北,是泰北孤軍的歷史,與爺爺當年隨國民黨撤退來台的經歷相仿,特別有共鳴,因此,她寫信到當地華校申請志工服務。

這封信串起林語珊和泰北的連結,也為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埋下種子。多次往返泰北後,林語珊甚至和其他幾名同學、志工共同推動義賣募款,替當地學校更換30幾年且常拋錨的校車,當時還是大學生的她,勇敢與夥伴們背下70萬車貸。

正是這樣花費時間和金錢,林語珊和當地的連結越來越深,在泰北服務的過程中也認識許多來自緬北的師生,就此開啟與緬甸的連結。這時她也才知道,邊境移動是如此頻繁且鼻酸的事情。

林語珊表示,由於泰國的經濟狀況比較好,能帶來較佳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水準,許多緬甸師生就翻過山頭、划著輪胎渡河跨越邊境,到鄰國泰國求學或前往曼谷打工,「有簽證或護照的人走橋上入境,沒有的話走橋下,偶爾得支付一些小費」。

林語珊在畢業後的空檔,籌組短期志工團到緬北的華文學校服務。 圖/林語珊提供
林語珊在畢業後的空檔,籌組短期志工團到緬北的華文學校服務。 圖/林語珊提供

違約賠錢也要到緬北服務 只因看見當地人的堅持

得知緬甸的處境,2017年夏天,林語珊在畢業和擔任國中實習教師的空檔,籌組一隊短期志工團到緬北的華文學校服務,回台之後,她在穩定的台灣教職和投入協助緬甸教育間抉擇。最終,她選擇違約賠款,放棄公費生分發教職資格,繼續投身緬北教育服務,並且與國中同學廖元歆、當地華僑教師張世榮,一起經營緬甸華文教育服務團。

三人各自處理服務團裡裡外外的大小事務,熱情自信的林語珊負責對外的公關行銷、善於專案管理的廖元歆管理各項專案和志工培訓、張世榮則成為服務團與當地溝通的橋梁,反映在地真實的聲音。對於服務團的定位,林語珊從不將團隊侷限在只教中文的組織,而是一個媒合資源、提升社區、學校軟硬體品質的平台。

當地教育環境較為困苦,但學生都很珍惜讀書的機會。 圖/林語珊提供
當地教育環境較為困苦,但學生都很珍惜讀書的機會。 圖/林語珊提供

林語珊表示,緬北各村莊歷史悠久的華文學校大多家族色彩濃厚,爸爸當校長、媽媽當主任、兒子媳婦當老師,儘管月薪只有台幣2到3千元,但都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就算兼職物資缺乏,也都要辦學;學生也極為珍惜學會中文的機會,在既有的緬文學校學習上午9點到下午3點的課程之外,也利用一大清早或是緬甸學校下課之後,前往華文學校就讀

見到當地學生對華文知識的堅持,服務團這幾年不僅為當地學童募款、尋找優質教材,也改善校舍的照明、結構物等基礎建設,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培力每一名孩子。

在服務團進駐前,當地多數華校使用老舊的國編教材。 圖/林語珊提供
在服務團進駐前,當地多數華校使用老舊的國編教材。 圖/林語珊提供

疫情、政變讓上學變更難 斷電斷網成常態

不過,緬北艱苦的上學路不僅受限於經濟條件,去年席捲全球的疫情和今年震驚世界的政變更阻撓孩童求學。

新冠疫情中斷全世界交流,服務團成員藉此思考服務的轉型方式,從過去的親臨現場,到現在的線上培訓當地師資、寄送物資和捐款,力求在疫情期間仍然能穩定上學,而緬文學校從去年3月停課至今。

「線上培訓、運送物資」的模式維持華文學校一定程度地營運,但今年2月又受到政變的影響,儘管服務團接觸的地區大多在偏鄉,人身安全沒有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危險,但軍政府為了控制人民,經常中斷電力和網路,也對人群聚集非常敏感,學生只能分時段到老師家上課,低調運作。

運送物資的路途更是困難重重,一船物資抵達港口得先排隊入海關,運到緬北的路途又得通過軍政府林立的哨站,不時還得探聽前方的橋梁是否被炸斷,費盡千辛萬苦才能完成任務。

運送教材到當地需要克服重重困難。 圖/林語珊提供
運送教材到當地需要克服重重困難。 圖/林語珊提供

在台灣蓄積新生力量 堅持才能成就希望

在不能離開台灣的日子,服務團也沒有閒著。成員們這一年多來透過招募校園大使、連結緬甸華僑、辦理文學獎等方式,串起在台緬甸人,等到疫情過去後成為新生力量,而服務團也新增一名成員,負責新成立的烘焙品牌「甸記」。

林語珊表示,甸記的誕生是為了創立新的資金來源,透過服務團早期的協助,最終由緬甸人自立經營,除了經濟獨立之外,也將盈餘回饋給家鄉,讓更多人能受教育,產生正向循環。

服務團新增一名成員「可慧」(左一),負責新成立的烘焙品牌「甸記」。 圖/林語珊提供
服務團新增一名成員「可慧」(左一),負責新成立的烘焙品牌「甸記」。 圖/林語珊提供

甸記,借用「惦記」二字發音命名,也是林語珊對緬北的想念,雖然疫情和政情局勢目前還看不到盡頭,當地狀況短時間也無法改變,但服務團深信「不是看見希望才選擇堅持,而是堅持才能成就希望。」

延伸閱讀

>>當孩子輟學成為日常-「遠山呼喚」赴他鄉栽種教育

>>從被迫輟學到自願棄學 為何窮孩子不敢想未來?

>>用新台幣支持教育 扭轉貧童流浪的命運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有聲號誌變啞巴號誌?被閒太吵、被居民蓄意毀損 視障者過馬路好難

有聲號誌變啞巴號誌?被閒太吵、被居民蓄意毀損 視障者過馬路好難

轉身離開...大堡礁珊瑚死亡率飆達72% 創39年來新高

轉身離開...大堡礁珊瑚死亡率飆達72% 創39年來新高

台灣藍鵲現身市區 比麻雀還多?動保處:漸適應都會環境

台灣藍鵲現身市區 比麻雀還多?動保處:漸適應都會環境

綠島、蘭嶼電車充電樁「掛零」 掛牌電動車恐難上路

綠島、蘭嶼電車充電樁「掛零」 掛牌電動車恐難上路

最新文章

從實驗室到魚塭!養殖第四代放棄英國碩士 回鄉推廣虱目魚、食魚教育

從實驗室到魚塭!養殖第四代放棄英國碩士 回鄉推廣虱目魚、食魚教育

划著船兒採紅菱~台南官田國小食農教育 小小農夫坐船歡樂採菱角

划著船兒採紅菱~台南官田國小食農教育 小小農夫坐船歡樂採菱角

小小城市規劃師!孩子們改造凱道 畫出給下個世代的友善街道

小小城市規劃師!孩子們改造凱道 畫出給下個世代的友善街道

把珊瑚礁帶進教室!近海珊瑚團隊教孩子培育珊瑚苗、實踐海洋復育

把珊瑚礁帶進教室!近海珊瑚團隊教孩子培育珊瑚苗、實踐海洋復育

支持在地食材!北台灣最大蓮藕產地—桃園 營養午餐入菜

支持在地食材!北台灣最大蓮藕產地—桃園 營養午餐入菜

新永續親子景點!台北動物園「瀕危動物故事館」開幕 大貓熊團團也現身

新永續親子景點!台北動物園「瀕危動物故事館」開幕 大貓熊團團也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