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手機成癮?數位世代的未來和你不一樣
那天來到治療室的,是一個高年級男生和他的家長,在個別的談話時間裡,只見家長心急地說:「孩子整天只想打電動、滑手機,書也不念,勸他就說我煩,沒收手機就大吼大叫暴跳如雷,簡直要跟我拚命。」我問了家長對於孩子使用手機的想法,家長說:「玩手機不是不可以,但唸書還是比較重要,不唸書以後要做什麼?」
不唸書、只想玩手機,以後到底可以做什麼呢?
孩子的世界裡,已經沒有聽筒電話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聊點別的:你用過轉盤式電話嗎?
那天,我的朋友在臉書上轉貼了一個影片,內容是拍攝一群青少年見到轉盤式電話的反應,只見他們拿起聽筒不知道該放哪裡、試圖在「拿起電話」和「撥動轉盤」之間決定先後、對於轉盤方式議論紛紛……
影片中的青少年覺得新奇有趣,看在我們這些「大人」眼裡,更覺得滑稽好笑,但笑完了之後,卻忍不住要感嘆:轉盤式電話好像也不是太久以前的東西,怎麼這一代的孩子,竟然已經完全沒有見過了!別說是轉盤式電話,我的孩子剛滿1歲,那天看了影片後,我仔細想想,發現他可能甚至沒見過有聽筒的電話。
孩子成長的世界,跟我們已經有如此巨大的不同。
在會談室中,青少年孩子興致勃勃地跟我分享他最近喜歡的實況主、在自由分享時間中向我展示他在某個電玩遊戲中目前的成績,還有孩子告訴我她如何混音、剪接,用一個晚上的時間編好班際熱舞比賽的歌曲。
「你用電腦剪接嗎?還是你有借錄音室?」我問他。
『沒有啊!用手機弄的。』孩子輕描淡寫地說,只差沒有丟來一個「你該不會連這都不知道吧?」的眼神。
更別說孩子給我看的自拍「照『騙』」、跟我分享的各國歌手、歌曲。在他們的世界裡,年齡、技能、國家的界線,都不再清晰,網路的無遠弗屆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他們生活的日常。
使用智慧型手機,你是原住民還是移民?
教育領域的作家馬克・普倫斯基(Marc Prensky)在2001年的一篇文章中,創造了「數位原住民」與「數位移民」這兩個名詞,以出生於1980年為界,分別指稱成長於有網路和各種3C數位產品,以及在這之前的世代。
雖然他文章中的論點後來有許多的批評,但這兩個詞迅速地竄紅,因為網路的出現,似乎真的帶來了這麼大的差異,「移民」們似乎遭遇了不小的文化衝擊。
而在這幾年的校園工作經驗中,我發現除了數位與否,似乎應該再加上一個世代分別,稱為「智慧型手機原住民」與「智慧型手機移民」,原因各位應該不難想像。
在討論孩子與手機的難分難捨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他們的世界。下面這些東西,你認識幾個呢?
Instagram、抖音、17直播
小玉、小白、阿神
實況主、YouTuber、直播主
訂閱、追蹤、抖內
傳說、英雄聯盟、Minecraft
上述第一行是不同的社群媒體和影音平台,第二行是當紅的實況主和YouTuber,第三行是新興的以網路自媒體維生的職業,第四行是在前述平台上展現支持的方式,第五行,則是近年熱門的幾項線上遊戲。
這些東西,就是孩子們的次文化,這些東西,在不久之前,都還沒出現。
這就是網路世代的特性:很多東西的出現非常快速,變化也非常快速,有些研究人員預測,10年之後的職業,有8成以上是現在還不存在的。從現在的時間點回頭去看,也會有類似發現,例如跟前面那幾行名詞有關的職業,像是應用程式(APP)開發人員、電競選手、網路平台廠商,以及裡面提到的實況主、YouTuber,和這些產業背後的工程資訊人員,在10年之前,大多還不存在。
當未來的一切如此不可預期,我們怎麼教給孩子合適的知識內容呢?
答案是,我們無法。
三分之一中學生有智慧型手機沉迷傾向
身為父母、老師、成人,我們所知道的、所了解的,可能很快就會少於孩子,即使沒有,也不見得繼續適用於孩子的未來。
是的,依據教育部委託交通大學執行的《106年臺灣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結果,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國、高中生有智慧型手機的沈迷傾向。是的,青少年期因為大腦的發育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會有更多的涉險行為、低估風險、過度重視同儕。是的,國家發展委員會《106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顯示,12至19歲國人,99.8%有使用網路的習慣。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的,並不是「天啊,這個世界要亡了,我要禁止我的孩子接觸網路這個可怕的東西」,而是讓我們理解:「天啊,原來世界已經走到這跟階段,我們再也抵擋不了孩子會與網路、手機一同成長的事實,讓我們好好思考怎麼讓孩子學會不被網路或手機奴役。」
研究告訴我們,網路的沈迷、成癮,大多與歸屬感、價值感的匱乏,以及面對壓力時缺乏調適的能力有關,也就是說,是因為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與他人的情感連結、不知道自己被愛與被在乎,以及自己是有能力去處理問題並面對困境的,因而才遁逃到網路世界中。是這些因素帶來了網路成癮的結果,而非沈迷於網路造成這些狀況。
手機成癮最大族群並不是青少年
而事實上,新近的研究也顯示,網路或手機成癮最大宗的族群,並不是青年,而是初出社會、脫離掌控的成人(30~39歲),當我們沒有幫孩子做足準備,讓他們理解到自己的珍貴、被支持、被在乎,以及自己能力的無限可能,那麼當他們脫離了家庭與學校的保護,被期待靠自己的力量立足時,就會因為這種束手無策的、惶惑不安的焦慮,而投身網路中。
研究人員和教育學者花了很多時間,試圖找出一條解決之道。經過了許多討論,目前的共識是:與其教孩子記憶性的知識,不如教他們怎麼搜尋和整合訊息;與其要求他們正確背誦,不如訓練他們哲思和辯論。以及,與其限制他們不要使用網路,不如教他們如何正確使用電子產品。
但看在臨床心理師的眼中,我會說,去愛你的孩子吧!用他的話語去說愛,去讓他理解他被珍惜、被在乎、被支持。
看他們使用網路,我們會擔憂,我們擔心他接觸到不恰當的內容,我們擔心他在網路上沒有保護好自己,我們擔心他日夜沈迷,偏廢了生活中其他的繽紛時刻。但他的世界已經跟我們如此不同,我們需要調整頻道,去找到溝通的共鳴之處,讓孩子感受到被在乎與被支持,而不是批判和禁制。
事實上,孩子們跟我說,如果大人願意陪他一起打球、跟他一起玩大富翁(沒錯,真的這麼老派),他並不想玩手機,或者如果大人想,他也願意教他們玩手遊(手機遊戲)。喔對了,條件是玩的過程裡,大人不能碎念,不然很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