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破教學迷思:數位科技無法弭平學習落差
美國矽谷學校基金(Silicon Schools)執行長布萊恩.葛林柏(Brian Greenberg)曾經當過學校老師和校長,也曾創辦過學校。他看到傳統教育產業面臨的許多問題,於是在8年前成立矽谷學校基金,至今已向臉書、蘋果、沃爾瑪(Walmart)等知名企業募資7500萬美元(約22億台幣),並投資逾50所位於加州灣區的學校。
矽谷學校基金投資的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習進度有很大落差,學校因此希望透過「個人化學習」,讓底部的學生有機會補強弱項,而頂端的學生又能投注更多時間在自己有興趣的專案上,完全發揮學習潛能。
沒有好學生與壞學生之分
「我不認同將學生一分為二成『好學生』和『壞學生』,而是每位學生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科目。」為了補強學生的學習進度,學校會讓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落差有多大,再為這些學生額外開班。「即便隔壁的同學已在學複雜的數學,也不會知道落後的同學還在補強乘法,」布萊恩說,讓學生有機會加強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在一般課堂上就會表現更好。
個人化學習不僅可以扶弱,也可以拔尖。
布萊恩指出,傳統教育從未了解頂端的學生可以學習到何種程度,我們是否已經讓他發揮了全部學習潛能?布萊恩表示,「當這些學生拿到A時,教育體系只會說:很好!然後學生的學習就停止了,暫停在我們認可的A。」
「有時候,身為教育者的我們才是阻礙孩子學習的因素,」布萊恩認為,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如果你已經完成這部份了,要不要去做些你很想做的事?」讓學生有機會打造自己感興趣的專案,這可能會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學習。
此外,若要解決學習落差,就必須在最不易取得教育資源處投入最多資源。目前常見的情況是富裕地區(都會區)的老師會得到較高薪酬,但布萊恩認為,應給予前往貧窮地區教學的老師較多薪酬。
當科技進到教學場域,反而造成更大落差?
布萊恩更指出一個迷思:讓學生透過科技學習反而導致學習落差擴大。
他分析,「因為頂尖的學生最有辦法單獨學習,如果給他們空間,這些學生會學得更快。」布萊恩認為,科技要成為個別化學習的利器,真正弭平落差,重點還是老師對孩子的理解。
老師應該了解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要學會哪些東西,清楚不同孩子的需求和學習進度,並為每個孩子設下標準和目標,打造一個能提升每位學生學習進程的教育體系,「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讓孩子花半天時間學習自己想學的,另外半天時間讓他們和同年級的孩子一起學習這年紀該學的東西。」布萊恩強調,這種方式一方面可讓學生保有學習自主權,一方面又避免學生做了錯誤的判斷。
矽谷學校基金資助的學校已成功改善學生的學習落差,這些學生大多來自低收入家庭,而當他們在期末做全州的測驗時,平均測驗成績達PR75。也就是到矽谷學校基金資助的學校就讀後,學生的學習表現可達到加州前25%。反之,這些學生若沒有來到採用創新教育方式的學校就讀,PR可能會落在30%或40%。
因此,在灣區,只要1小時車程就能抵達30間實驗各種個人化學習方式的學校。個人化學習與創新教育精神,在矽谷學校基金的推動下百花齊放。
布萊恩相信,「教育是扇有魔力的門,」孩子通過這扇門,可以取得通往滿意人生的機會,但是現有的教育體制並無法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必須透過個人化學習與創新教育,讓孩子推開魔力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