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位=城市發展的絆腳石?紐約:少了停車位 街道更快、乾淨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紐約真的有需要那麼多停車位嗎?是否應該重新審視停車位的價值? 圖/Unsplash
紐約真的有需要那麼多停車位嗎?是否應該重新審視停車位的價值? 圖/Unsplash

編按:疫情的衝擊下,紐約市的路邊停車位搖身一變,成為餐廳的戶外延伸空間。然而,這樣的變革也在疫情後帶來了新的矛盾:紐約真的有需要那麼多停車位嗎?是否應該重新審視停車位的價值?亨利.葛瑞巴爾在《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書中提出對紐約都市空間的重新定義、重新思考我們所需要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環境。

到2021年底,紐約有將近7千家餐廳會在停車道上提供服務。這些附屬建築開花結果,變成美妙的路邊用餐區。有些還掛著花朵盆栽與紙燈籠,其他則提供幾排絲絨簾隔起的包廂,讓人彷彿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搭著火車旅行。未加工的合板實在是非常有2020年代表性。

街頭變餐桌,疫情改變的紐約都市空間

市長比爾.白思豪(Bill de Blasio)對此讚譽有加,稱之為救生索,能挽救面臨危機的餐旅業,這話確實不誇張。不過,這種改變其實牽涉到更基本的層面:數十年來,原本保留給車輛免費停放的空間,現在是每小時供幾十個人使用,某些停車空間每天都能帶來幾百元的營業稅。有的餐廳在2020年疫情肆虐的夏季,即使沒有觀光客與通勤者,營收還比2019年多。

從南布魯克林到布朗克斯,數不清的紐約人在紐約街頭坐著吃東西,把幹道變成廣場,更常與朋友、鄰居打照面。在餐廳密集的街道,例如韓國城與小義大利,這些地方都出現了半永久性的街道嘉年華,充滿表情與聲音。在某些街區,街道餐飲幾乎占據了每個停車位。2021年春天,疫苗已經大規模為民眾接種,於是內用人數解禁。但大家還是不動,有生氣的地方受到歡迎,那就是戶外。

白思豪計畫以幾個月的時間取消停車位,讓都市景觀改頭換面,而不動用到社區資源。然而,這樣的政策卻引來駕駛人的質疑。市長反駁:「當然,挽救10萬個工作機會遠比保留停車位更重要,重要性根本差很多!」無論批評者或支持者對這些大改變持怎樣的意見,總之這城市300萬個路邊停車位中,餐廳用去的只占了8050個。

沒有車,城市反而更快?

典範轉移不光發生在室外用餐這件事上。2020年,第十四街禁止私家車通行,也為後來的公車專用道鋪好了路,這讓車速提升30%到40%,週間乘客人數增加25%,週末增加30%。如此一來,救護車、消防車、送貨車與各項必要服務就能快速通過市區幹道。布魯克林出生的創業家沙巴茲.史都華(Shabazz Stuart)開發出讓人停腳踏車的停放艙「奧尼波」(Ooneepod),協助住在無電梯小公寓的紐約人也能把腳踏車安全停放在外。史都華利用一輛車的空間,幫10輛單車遮風避雨,確保安全。這個點子實在「神奇」,後來當選市長的艾瑞克.亞當斯(Eric Adams)在2021年說道,並表示應該要推廣到「整個城市。」

垃圾佔據了停車位,居然是好事?

衛生局長凱瑟琳.賈西亞(Kathryn Garcia)在2020年就職時,啟動「潔淨路邊空間」計畫,將紐約市商業改善區(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的垃圾從路邊移開,放置到停車位上密閉的垃圾子車中。紐約人原本很習慣人行道邊擺滿垃圾,和前臂一樣大的老鼠會在那裡大飽口福,誰也沒料到解決辦法簡單到不可思議。

審計長暨市長候選人史考特.斯特靈格(Scott Stringer)說:「第一優先是變更路邊停車與街道空間的用途,供行人、單車、巴士、推嬰兒車者、輪椅族、餐廳、零售商店與各種公共用途來運用⋯⋯停車位很珍貴,不該免費奉送給私家車。」日後將擔任曼哈頓區長的馬克.萊文(Mark Levine)想改變城市的土地使用分區規定,允許室內停車場把一樓的空間租給貨運公司,讓卡車可以停在這裡,將一箱箱貨物交給停在「綠色裝卸貨專區」的推車與單車,再運送給附近的收件者。全食超市已漸漸明白,卡車會浪費時間、空間與金錢;全食超市曼哈頓的店面會在店外的路緣幫送貨單車裝卸,之後再將貨物配送出去。

放棄25%的停車位竟能換來13座中央公園!

如果城市光靠8500個停車位就能做到這些事,那麼有5萬個停車位能做些什麼?50萬個呢?

「交通替代」在2021年提出一份報告,鼓吹紐約把分配給汽車的停車位收回25%。這樣城市能擁有什麼?13座新的中央公園。500哩長的公車道;40哩僅長的公車專用道;3800萬平方呎的社區活動空間;每個交叉路口的視野會更好;1000哩無汽車的零排碳街道;額外540萬平方呎的空間,供餐廳、商家與文化機構使用。300萬平方呎可供設置徒步區、讓輪椅通過,也能設長椅與公車亭。每個街區有80呎可以裝卸貨物與集中垃圾。還會有一個街區的空間,讓城市的1700所公立學校每所都有戶外遊戲與學習的空間。

全球停車文化的轉變:從汽車崇拜到無車未來的矛盾之路

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美國對外輸出了汽車文化。在世界各地,市郊與以汽車為中心的零售商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並引進美國最低停車位設置要求的標準。(在德國,納粹似乎是自己發展出這個概念。)格魯恩在維也納郊區碰到自己打造出來的情景時很不高興,而無數的市中心眼睜睜看著市郊在邊緣發展起來。車子愈多,表示生活愈好,從倫敦到北京的各地城市居民垂頭喪氣、紛紛向外遷移,模仿洛杉磯式的發展。

然而這幾十年來,潮流似乎在逆轉。日本是率先以停車政策對抗大量汽車化發展的國家之一,首先是禁止隔夜停車,並以「車庫證明書」的法規將政策推到巔峰:一定要擁有註冊好的停車位,之後才能為車輛註冊。為什麼日本街道有其獨特的魅力?原因很簡單:沒有路邊停車。

《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違停、塞車、路怒糾紛、車位難尋、行人空間不足……改善「車本位」的都會空間與交通規畫,打造以「人」為本的生活環境》。 圖/臉譜出版提供
《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違停、塞車、路怒糾紛、車位難尋、行人空間不足……改善「車本位」的都會空間與交通規畫,打造以「人」為本的生活環境》。 圖/臉譜出版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6.png

臉譜出版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作者文章

綠色不平等!公園淪階級戰場...WHO:人均綠地需9平方公尺

綠色不平等!公園淪階級戰場...WHO:人均綠地需9平方公尺

停車位=城市發展的絆腳石?紐約:少了停車位 街道更快、乾淨

停車位=城市發展的絆腳石?紐約:少了停車位 街道更快、乾淨

意外死亡與種族歧視有關?美國黑人與原住民竟比白人更常出意外

意外死亡與種族歧視有關?美國黑人與原住民竟比白人更常出意外

千錯萬錯都是行人的錯!為何交通意外總歸咎路人身上?

千錯萬錯都是行人的錯!為何交通意外總歸咎路人身上?

最新文章

台南推「校校會發電」近達標!275校光電裝置容量達133MWp

台南推「校校會發電」近達標!275校光電裝置容量達133MWp

從日本到歐洲 零廢棄城市如何告別焚化爐?

從日本到歐洲 零廢棄城市如何告別焚化爐?

用泛舟阻止伐木 斐濟生態旅遊公司屹立20年,如何賺到錢又贏得社區信賴?

用泛舟阻止伐木 斐濟生態旅遊公司屹立20年,如何賺到錢又贏得社區信賴?

斐濟遊客愛上的Loloma Hour是什麼? 1小時環境快樂時光 做一件對當地好的事

斐濟遊客愛上的Loloma Hour是什麼? 1小時環境快樂時光 做一件對當地好的事

【專欄投稿】誰來決定吃什麼?從糧食安全到糧食主權 光有食物「買得到、吃得飽」遠遠不夠

【專欄投稿】誰來決定吃什麼?從糧食安全到糧食主權 光有食物「買得到、吃得飽」遠遠不夠

自然風向決定貧富?為什麼絕大多數城東地區都比較貧窮?

自然風向決定貧富?為什麼絕大多數城東地區都比較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