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噪音設下55分貝停損點 中研院攜手民間找尋都市「靜土」
都市裡有人群匯集、車水馬龍的鬧區,也有巷弄內的「靜土」。世界衛生組織對住宅區戶外的噪音建議標準為55分貝,台灣聲景協會以此為「寧靜」標準,與中研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攜手展開「尋找55分貝靜土」計畫,7月12日發表成果。團隊經過兩個月的調查發現,台北市小於55分貝的靜土,和高於55分貝的非寧靜區域各占一半。整體噪音範圍與歐洲落差不大,但市區內的靜土仍有加強空間。
靜土就在身邊 靠山的北投、內湖、文山最安靜
「尋找55分貝靜土」活動透過工作坊、聲景走讀等方式,訓練25位公民成為首批「寧靜追蹤師」,參加為期兩個月的追蹤,在台北市182個點位採樣聲景資訊。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說,城市裡越來越吵的聲音讓生活環境充滿壓力,大部分人都感到束手無策。「尋找55分貝靜土」計畫以55分貝作為人們噪音容忍的停損點,邀請民眾在喧囂世界裡尋找靜土的可能。
自2017年起,每年7月17日為台灣聲景協會推動的「台灣聆聽日」,取諧音「靜一靜、聽一聽」之意。今年聆聽日主題為「尋找55分貝靜土」。此次的尋找靜土計畫,調查地點全在台北市一般民眾生活範圍內,因為團隊希望「靜土是唾手可得的」。
追蹤結果發現,台北市大於55分貝與小於55分貝的聲量大約各占一半。靜土多數位於公園、巷弄、住宅區。GIS專題中心執行長詹大千指出,原本擔憂在都市內找不到靜土,但實測後發現,靠山的北投、內湖、南港、文山較為安靜。
范欽慧說,希望邀請民眾一起響應追蹤寧靜,只要下載音量量測與校正APP(iOS、Android)並加入Line官方帳號,在一地測量5分鐘就可上傳聲景資料,資料經團隊整理後將上傳至網站,希望募集更多寧靜追蹤師,將範圍擴及全台各縣市。
台灣噪音範圍與歐洲落差不大 靜土仍有待加強
噪音是第二大危害健康的環境因素,僅次於空氣污染。噪音會對心血管、內分泌、頭痛、壓力、睡眠品質及學童認知功能下降等產生負面健康效應。詹大千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對於住家區戶外的噪音建議標準為55分貝,「如果超過這個分貝對民眾來說會造成困擾。」
然而,「55分貝不是絕對的」,詹大千強調,蟲鳴、蛙鳴及鳥叫等自然聲音,是靜土的重要元素,而人為聲音、道路交通則是讓環境音量大於55分貝的主因。聲音大小並非唯一標準,如蟬鳴、蛙鳴、鳥啼等自然聲音雖可超過80分貝,人們卻不覺得吵。
詹大千分析,台北市整體噪音範圍與歐洲落差不大,但靜土卻還有很大努力空間。根據台北市環保局監測數據,台北市整天均能音量約在56分貝(最高65分貝,最低為47分貝)。而倫敦最高可達85分貝、西班牙最低分貝數可降至30。不過他坦言,台灣一年僅抽樣八天做噪音監測,時間、空間解析度仍不足。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為:為噪音設下55分貝停損點 中研院攜手民間找尋都市「靜土」)
延伸閱讀
>>瑞士人怎麼在噪音法規之外,努力為自己打造寧靜家園,拒絕噪音?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