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大百科」爆!25歲下民眾自覺:回收習慣差
繼2018年首推《海廢圖鑑》後,Re-Think於3年後攜手整合資訊圖表設計專家Re-lab操刀設計、回收顧問 REnato lab 彙整資料與超過萬名的民眾意見。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在花旗銀行、RC藝術文化基金會和 foodpanda 企業支持,推出「回收大百科」網站。
Re-Think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之揚表示,Re-Think多年來透過淨灘活動、教育講座等方式關注海廢議題,但發現淨灘並不夠,解決現有問題和阻止新問題必須同時進行,因此也將關注主題聚焦於源頭減廢回收。尤其即使台灣垃圾回收率極高,但如何丟、怎麼丟,大眾仍充滿許多誤解和迷思。因此希望透過回收大百科網站的上線,讓大眾懂得更多回收標準和知識。
Re-Think行銷公關總監王滋鮮表示,Re-Think與foodpanda合作發起台灣回收素養調查,完成3.7萬份樣本調查。調查顯示,超過9成民眾自認擁有回收習慣,但環保署《108年度垃圾破袋採樣分析資料》顯示,一般垃圾中至少有4成應被歸類在「應回收之廚餘、紙張與塑膠」類別。丟錯垃圾的現象依然存在;而25歲以下的年輕人自覺最不環保,垃圾回收行為表現也最差,包括寶特瓶需完整回收、廚餘須分開回收等項目都不及格。
問卷結果也顯示,多數民眾進行回收時,最感困擾三大難題為:「垃圾桶標示不明」、「各地回收標準不一」、「不知道該丟什麼類別」。而「有回收等於做對回收」、「塑膠皆可回收」、「回收等於再利用」、「常見於食物包裝的透明包材的PLA材質都能回收」,更是回收流程中民眾最常誤解的四大迷思。
黃之揚解釋,回收大百科網站,涵納了101項垃圾,其中主要為三大類別:一是最容易被誤丟進一般垃圾的可回收垃圾;其次,則為容易被放入回收種類的一般垃圾;第三,則是民眾最不知如何歸項的垃圾類別。
特別的是,回收過程除了前端聚集民眾進行回收,也牽涉到後續回收市場。因此,網站除了增進「回收知識」,還導入了回收價值的資訊,讓民眾懂得垃圾後的價值。為了吸引民眾一起加入,Re-Think也同樣發揮讓一貫玩樂精神,在網站中設計了遊戲,希望透過好玩、有趣的流程,讓民眾參與其中。
首次攜手Re-Think合作,foodpanda資深公共事務經理郭昕宜表示,有人說攜手Re-Think彷彿就像矛盾大對決。但2019年foodpanda即開始關注環境減塑議題,透過app設計,不主動提供餐具。新設計上線後,所省下的免洗餐具,達到530萬公斤。去年疫情爆發,外送訂單量大增後,更進一步思考如何肩負更多社會責任,深化減塑作為,並從源頭解決。
去年,因緣際會認識Re-Think後,除透過回收百科得知對回收認知不足,也發現許多一次性餐具遺落在回收系統之外,因此決定攜手合作,透過外送店員、通路、消費者完成三萬多份問卷,突破過往關注環境議題的同溫層。2021年已宣布的永續計畫,foodpanda也將更關注環境減廢議題,將攜手Re-Think和其他夥伴,走入校園推廣教育,也將攜手餐廳、外送員,一起解決回收廢棄物的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