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越來越小?錘頭鯊會列下一個禁捕名單?跟著專家徐華遜逛漁港找答案

水下生物

來到台東成功漁港,地上放了一排又一排漁獲,漁民分工合作,有的在秤重、貼上價錢重量紙條;有的在割鰭、割頭、割內臟;有店家拿起軟水管,沖刷地上的黏液、血跡。

有漁船靠岸了。漁民從甲板上拉出一條又一條俗稱水鯊的大青鯊上岸,牠們的皮膚滑滑亮亮,眼睛清澈發光。突然有民眾輕呼,原來這時有一大條紅肉ㄚ髻鮫要上岸,擁有廣闊視野優勢的牠,顯然沒能逃過一劫。「啪啪」、「啪啪」,另外有兩條身長只有前臂大的小錘頭鯊也被堆疊起來,等待下一輪秤重、切割、運送。這些海中頂級掠食者,已不再掙扎。

在台東成功漁港,漁民把一條已剖腹的錘頭鯊放到岸上。 圖/袁慧妍攝影
在台東成功漁港,漁民把一條已剖腹的錘頭鯊放到岸上。 圖/袁慧妍攝影

在國外,混獲或割鰭捨肉的鯊魚捕撈,稱為「Wasteful shark killing」(浪費的鯊魚屠殺)。但在台灣,漁業署稱鯊魚是「全魚利用」——小吃店的鯊魚煙、沒有標明來源及成分的魚漿製品、魚肝油等,處處都有鯊魚蹤影。

研究鯊魚資源及保育20多年的專家徐華遜博士,帶著學生及《環境資訊中心》記者,一邊觀察、一邊講解台灣鯊魚資源,因為他相信,只要親眼目睹過,就能種下、滋長保育的苗。

錘頭鯊納入禁捕討論 禁捕需要過渡期

農業部今(2025)年3月初預告沿近海域將禁捕花鯊、黑鯊、蝠鱝科,並將於2026年元旦實施,連同此前的大白鯊、象鮫、巨口鯊,台灣現在有6種鯊魚禁捕。

記者今年初跟著徐華遜走訪成功漁港時,他曾透露錘頭鯊也將成為台灣禁捕物種之一。但並沒有納入這一波禁捕名單中。

攝影師在綠島潛水,拍下一條黑鰭礁鯊。此為資料照。 圖/Marco Chang攝影
攝影師在綠島潛水,拍下一條黑鰭礁鯊。此為資料照。 圖/Marco Chang攝影

台灣漁獲中主要會出現三種錘頭鯊,包括八鰭雙髻鯊(Great Hammerhead Shark)、ㄚ髻鮫(Smooth Hammerhead Shark)、紅肉ㄚ髻鮫(Scalloped Hammerhead Shark)。

其中,徐華遜稱八鰭雙髻鯊已經「抓得非常非常少」,可能每年不到10條,漁業署與漁會、學者、相關團體在去(2024)年11月底「沿近海軟骨魚類管理措施研商會議」中,同意八鰭雙髻鯊列入禁捕,「它對漁民幾乎沒什麼影響」。另外兩種則因為東、西海岸抓到的體型不一樣,使用漁法也不一,還要進一步思考用什麼方法比較好管理。

不過,上述3款錘頭鯊在大西洋均為禁捕物種。漁業署回覆《環境資訊中心》稱,錘頭鯊在國內外皆備受關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已將其列入「附錄II」,意即沒有立即的滅絕危機,但需要管制交易情況以避免影響其存續的物種。漁業署稱錘頭鯊的進出口貿易將遵守公約規範,並已請經濟部國際貿易署增列該物種之進出口號列,規劃於本年度進行沿近海域雙髻鯊科物種資源調查及評估,依調查結果評估訂定管理規範。

徐華遜一直強調,禁捕對漁民的衝擊越小越好,假設要執行,或許先從總量管制開始,一旦發現超出限制,漁民可以把鯊魚拉到船邊,割斷釣線,將鯊魚放回大海。另外是漁法的考量,例如沿近岸的拖網、流刺網限制等。

魚販會在魚身上貼上紙條、標上價錢。 圖/袁慧妍攝影
魚販會在魚身上貼上紙條、標上價錢。 圖/袁慧妍攝影

魚販會在魚身上貼上紙條、標上價錢。 圖/袁慧妍攝影
魚販會在魚身上貼上紙條、標上價錢。 圖/袁慧妍攝影

實行禁捕政策從來不易,徐華遜稱漁民需要過渡期,非馬上就能達成。他以鯨鯊為例,資源調查是從2001年開始,限捕配額則從2002年每年80條逐漸減至2007年30條,且2006年起禁止捕撈總長度小於4公尺的鯨鯊及禁止使用魚叉。直至2008年,鯨鯊捕撈和產品貿易才被全面禁止,「完全保育起來,中間經過8年時間」。

在這漫長的保育路上,徐華遜有時會跟漁民說,菲律賓在90年代已開始鯊魚保育的改革,當時菲律賓收入比台灣還要低,但人家還可以保育起來,台灣漁民「就會有反省」。

鯊魚是漁民收入一部分 但值多少錢?

徐華遜稱,台灣沿近海域鯊魚「大部分都是bycatch(混獲)」,鯊魚肉售價雖不高,但也是漁獲的一部分,「牠還是(有)價錢」,1公斤十塊錢,50公斤就能賺500塊。另外漁民也有捕撈的作業考量——每天出海撒一次網,並不會因為要把幾條鯊魚丟回海裡,就願意花時間和力氣來回撤網。「如果今天抓魚很少,這個(鯊魚)就是收入的一部分;而如果今天抓很多,他也沒有時間去管這東西,會先處理重要的魚獲。」被剩下的鯊魚,當然可能死掉。

鯊魚最值錢的是魚鰭,通常經國內加工後做為「魚翅」供餐館及貿易使用;魚翅主要出口到新加坡,其次是中國及香港,鯊魚肉則主要外銷至南美國家及韓國。

兩條小小的錘頭鯊也成為延繩釣下的獵物。 圖/袁慧妍攝影
兩條小小的錘頭鯊也成為延繩釣下的獵物。 圖/袁慧妍攝影

IUCN去(2024)年底發表了一份久違20年的鯊魚、鰩魚、銀鮫現況報告(The global status of sharks, rays and chimaeras),台灣部分由徐華遜及兩名研究人員共同撰寫。報告稱,漁業署2006年公告首個「鯊魚國家行動計畫」(NPOA-Sharks)及「保育與管理鯊魚之國際行動計畫」(IPOA-Sharks)。之後又於2012年制定第二個NPOA-Sharks,但至今尚未實施。

徐華遜亦指出,台灣東、西部棲地類型和捕撈方法存在明顯差異,了解兩岸水域常見物種的棲地利用情況,對制定進一步管理政策至關重要。此外,物種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仍然缺乏,有必要利用分子技術針對部分群體進行物種鑑定。且對鯊魚、鰩魚及其產品(尤其是底棲和深海物種)中重金屬和污染物累積的研究也不足。

鯊魚在台灣是全魚利用,有些餐廳會賣「鯊魚煙」。 圖/袁慧妍攝影
鯊魚在台灣是全魚利用,有些餐廳會賣「鯊魚煙」。 圖/袁慧妍攝影

鯊魚魚鰭加工曬乾變魚翅,12兩半售6600元,比魚肉值錢多了。 圖/袁慧妍攝影
鯊魚魚鰭加工曬乾變魚翅,12兩半售6600元,比魚肉值錢多了。 圖/袁慧妍攝影

他進一步說明,關於鯊魚、鰩魚和銀鮫的棲地、物種、漁業、貿易和利用方式多樣且複雜,為牠們劃定一個大型海洋保護區(MPA) 十分困難。他建議可以先針對重點物種和群體進行管理及保護,比如限制捕撈尺寸、漁具及總允許捕撈量,並要求捕撈完整樣本(禁止海上割鰭)、劃定區域海洋保護區等,亦須要求更完善的捕撈報告或登陸報告。此外,必須審查和更新NPOA和IPOA。

漁業署則稱,該署有訂定「漁船捕獲鯊魚魚鰭處理應行遵守及注意事項」來杜絕割鰭棄身之情況,同時配合國際漁業管理組織鯊魚管理措施,亦有依資源評估狀況滾動修正相關管理及管制措施,以達鯊魚資源永續利用,強調禁捕為最終非必要的管理手段。

鯊魚、鰩魚和銀鮫的全球現狀。 圖/擷取自IUCN《The global status of sharks, rays and chimaeras》報告
鯊魚、鰩魚和銀鮫的全球現狀。 圖/擷取自IUCN《The global status of sharks, rays and chimaeras》報告

喜歡潛水的學生 不會想研究死的東西

事實上,徐華遜也非主張要全面禁捕鯊魚。「吃我也不會反對,我就是覺得它可以利用,但是要永續的利用。」

他從小喜歡海洋,20年多前才剛進入這研究領域,跑去讀海洋大學漁業系,出海實習1個月,學習使用延繩釣,也曾從台灣航行到日本,「是很難得的經驗」。早期漁業系著重教導學生「怎麼抓魚比較有效率」、「哪邊可以抓到魚」;後來多了研究魚獲的環境影響、資源生態管理等。

鯊魚研究學者徐華遜帶學生到台東成功漁港參訪。 圖/袁慧妍攝影
鯊魚研究學者徐華遜帶學生到台東成功漁港參訪。 圖/袁慧妍攝影

徐華遜在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沿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也是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在研究路上,他觀察到近20年鯊魚整體魚獲量一直下降,「漁民自己也知道(鯊魚)越來越少、越來越小。」

徐華遜的研究資料很多來自於漁民,要花很多時間建立互信關係,「要耐心聽他們的聊天,當然他們的經驗有時不一定對。」例如漁民可能只記得他抓魚最多的那次,但實際情況還是要自己去觀察和過濾。

此外,研究的人力長期短缺。漁市場的血腥味加上濕滑骯髒,環境並非很理想,而且台灣跟海洋生態相關的科系或研究所本就不多,學生畢業後做漁業資源與保育工作不只「可能沒辦法賺錢」,更要常於本島、離島東奔西走,很難吸引新人投入。

人力以外,最重要的還是經費。「漁業署的錢比較少,要管的事情太多。海保署經費比較充裕,可以做比較多調查。」

但徐華遜仍對鯊魚保育的前景有信心。他覺得這一代學生接觸海洋的機會比以前多,「有些喜歡潛水的,他們也不會想要研究死的東西」,也希望台灣有更多海洋深度旅遊,例如出海潛水看軟骨魚類,漁民也就有了轉型方向。

「我當然希望(鯊魚)不是只在漁市場看到,也不是只在水族館看到,是在海裡能真的看到。因為看到,你才會有感覺。」他說。

徐華遜希望鯊魚不要只在漁市場看見。他覺得學生在海裡看過活的鯊魚,才會有感動。 圖/袁慧妍攝影
徐華遜希望鯊魚不要只在漁市場看見。他覺得學生在海裡看過活的鯊魚,才會有感動。 圖/袁慧妍攝影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鯊魚越來越小?錘頭鯊會列下一個禁捕名單? 跟著專家徐華遜逛漁港找答案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33.jpg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我們相信,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打動人心的那篇文字所乘載的資訊和情感而產生共鳴、轉化。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

作者文章

全國拒用福島除染土 日本首相官邸花壇帶頭使用

全國拒用福島除染土 日本首相官邸花壇帶頭使用

飲料包裝塑膠微粒比一比 研究:玻璃瓶比寶特瓶高50倍

飲料包裝塑膠微粒比一比 研究:玻璃瓶比寶特瓶高50倍

氣候暖化助長蟲蟲危機 匈牙利修道院10萬冊古籍慘遭蟲害

氣候暖化助長蟲蟲危機 匈牙利修道院10萬冊古籍慘遭蟲害

蜂群損失逾6成 美國最大規模蜜蜂死亡事件調查出爐

蜂群損失逾6成 美國最大規模蜜蜂死亡事件調查出爐

最新文章

環保與文創結合失敗?北流市集遭質疑未強制無塑、環保口號大於實質配套

環保與文創結合失敗?北流市集遭質疑未強制無塑、環保口號大於實質配套

低「碳」蛋白質的好選擇 漁業整體去碳化為何仍是問題?

低「碳」蛋白質的好選擇 漁業整體去碳化為何仍是問題?

菜價太驚人怎麼辦?嘉義民眾自組「菜車團購」 直奔產地批發省荷包

菜價太驚人怎麼辦?嘉義民眾自組「菜車團購」 直奔產地批發省荷包

破壞袋你都怎麼丟?別再當垃圾 從掩埋場轉移出來比你想像的容易

破壞袋你都怎麼丟?別再當垃圾 從掩埋場轉移出來比你想像的容易

小浪費成大問題!日本推AI冰箱、南韓強制堆肥 各國政府對抗食物浪費出奇招

小浪費成大問題!日本推AI冰箱、南韓強制堆肥 各國政府對抗食物浪費出奇招

失塑列車...塑膠汙染被嚴重低估 從嬰幼兒到成人每一階段都有健康風險

失塑列車...塑膠汙染被嚴重低估 從嬰幼兒到成人每一階段都有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