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近萬豬隻死於運輸...台灣豬活體拍賣制度殘忍、高碳排 歐美日韓都已淘汰
豬隻活體拍賣是將養豬場已育成的活豬送到各縣市肉品市場,由肉品業者在現場透過肉眼觀看豬隻狀況,並以競價購買的程序,拍賣後業主再將豬隻送往屠宰場。動保團體6月30日於農業部前痛批,農業部力拚豬肉外銷,卻無視活體拍賣對豬的殘忍虐待,呼籲政府推動「屠體評級」交易,並推動活體拍賣的落日。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多個民間組織6月30日於農業部前抗議,公布2024年9月至今年3月在全台11個縣市、13個肉品市場調查拍攝的最新影像,揭露台灣每年約600萬隻豬在被屠宰場前,被迫經歷暴力電擊、鞭打、鐵釘刺印、活勾上顎或拖拉肛門等虐待折磨。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豬隻活體拍賣的流程與設計,逼迫豬必須一隻隻進入狹窄的拍賣通道「走秀」,以供肉商觀察體態競價。當豬被電擊、棒打奮力往前衝時,又會被下一道忽然落下的閘門擋住,導致莫名撞上閘門,整個拍賣過程造成許多豬因緊迫驚恐癱坐地上,或在濕滑的走道上打滑跌跤,就又遭到更強烈的電擊、暴力棒打,每隻豬在拍賣後幾乎都傷痕累累。
陳玉敏指出,活體拍賣制度須將豬隻從中南部牧場運送到北部甚至宜花東。以養豬大縣雲林為例,豬隻運到北部拍賣距離達230公里。且根據2024年肉品市場統計年報,有36%被拍賣後的豬隻不會在該市場屠宰,而是再轉送到其他屠宰場屠宰,導致豬必須承受多次運輸,事故風險也增加。根據農業部運輸保險理賠統計,估計每年有近萬隻豬在運輸過程中死亡。
陳玉敏說,歐美、日韓等國皆已淘汰活體拍賣,改採符合科學、現代化的屠體評級制度,豬隻從牧場直送屠宰場屠宰後,屠體經儀器測量脂肪與瘦肉比例、肌肉品質,標準化分級後再定價交易,兼顧動物福利、防疫與肉品品質,更可提升養豬的品質。反觀台灣還在憑肉商以肉眼觀看豬隻走秀來決定價格,既不科學也不客觀,農業部多年來委託學者研究建立台灣豬隻屠體的評級標準,屠體品檢儀器也早已具備,農業部及各縣市政府實在不應再有任何藉口延宕。
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發言人張家珮指出,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顯示,飲食相關碳排比率看起來只有2%,但這是因為只記錄國內畜牧場的廠內發酵和糞尿排放,但不包含加工、冷鏈、運輸和販售的碳排,若以去年國內研究搭配牛津大學發表的期刊來計算,台灣一年消費的肉、蛋、奶、水產的碳排就將近3700萬噸,占全國碳排的12%,活體拍賣就是高碳排、低效和無視動物福利的象徵,農業部應提出活體拍賣和屠體評級制度的落日轉型期程。
農業部回應,從豬的運輸、驅趕及屠宰皆有輔導業者進行人道流程和訓練,每年皆開辦相關講習課程,教導從業人員進行人道運送及屠宰時可利用動物特性推移前進,減少豬、牛、羊隻痛苦,避免動物遭受驚嚇而受傷,另政府也在屠宰場指派屠檢獸醫師進行監督,以確保業者符合法規。
針對動保團體提出的訴求,農業部表示,將依產業發展共識,逐步推動轉型,以兼顧動物福利與產業穩定發展,另外在動物運輸、拍賣及屠宰等均應依「動物保護法」規範,農業部後續將函請肉品市場應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動保教育宣導,並請地方動物保護主管機關加強轄內肉品市場動物保護查核工作,如查有違反動保法情形,依法查辦裁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