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的旅程:網拍和實體店誰環保?

究竟線上購物留下的足跡比傳統零售業輕微,還是更嚴重?圖/pixabay
究竟線上購物留下的足跡比傳統零售業輕微,還是更嚴重?圖/pixabay
無貧窮

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很簡單:我們唯一拿得到的東西,都是在當地或同一個地區裡做的。我們會直接到鎮上去拿,或是馬車載來給我們,而且車夫通常就是做東西的人。

稀有的物品,例如絲或香料,偶爾會從遠方漂洋過海來到我們手中,途徑有三條:返鄉的軍隊,載滿了沿途掠奪來的戰利品;異國歸來的探險家;或是罕見的國際貿易商,他們不只甘願冒生命危險,還一肩挑起跨海旅行的費用。

到了15世紀,歐洲進入了探險時代,有錢人為了得到珍貴的東西,像礦物(尤其是黃金)、布料、香料、水果、咖啡、糖,開始資助探險活動。但就算在當時,那些菁英階層、手頭闊綽的消費者也得耐住很大的性子,等貨物慢慢從大老遠的地方運送過來,送到以後,還要花上許多錢才能拿到手。


今天,幾乎人人都能買到地球另一端製造的東西。東西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環遊全世界。我們想握有各種東西,拿到想要的顏色、特定的型號,不只要快,還要馬上到手。才經過了幾個世代,商品銷售配送的速度就加快這麼多,系統搞得越來越複雜,實在讓人驚訝。

感覺就有點像是一開始爺爺奶奶在下棋,把一顆顆簡單的小圓棋往前推一兩步,或走斜對角。再來是爸媽在下棋,用一系列全新的2D走法,有精明的主教、騎士和城堡,更甭提皇后了。那到我這一代呢?

供應鏈中的犧牲品

想知道產品來到我們手上的途徑,得先瞭解產品的供應鏈,這是門大學問,不是只把東西從甲地(產地)送到乙地(販售處)這樣而已,還包括所有的供應商、零件製造商、勞工、中盤商、金融機構、倉庫、裝貨碼頭、船、火車、貨車--基本上就是從天然資源開採完一直到最後的零售商中間,每個點都算在內。

今天的全球經濟下,產品的供應鏈已經橫跨好幾大洲、包含大量的行業,每個都想從供應鏈中狠撈一筆。為了達到目標,整個複雜的供應鏈管理技術已經慢慢進化,調整每個小細節,好能用最快、最便宜的方式來製造、運送。

卡車、貨櫃船和飛機,我的天啊!

我們需要船、卡車、馬路、飛機和火車,才能把東西送進全球供應鏈中。這種運輸建設會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排放廢棄物,但這些都是外部成本中最不為人知的部分,大多數人完全不會意識到。就算有些購物者會留意產品的原料來源,會問鑽石有沒有激起非洲暴力衝突、或者土耳其的棉花田有沒有噴灑農藥,但很少人懂得去問,商品究竟是怎麼運來的。

每年,海運造成全球大約6萬名心肺或肺癌患者提早死亡。圖/pixabay
每年,海運造成全球大約6萬名心肺或肺癌患者提早死亡。圖/pixabay

貨櫃船

首先,大部分從亞洲進口的東西都裝在貨櫃裡,搭乘巨型平底船遠渡重洋而來。美國99%的海外貿易(以重量計)都靠水路發展。2004年的水運載重大約是15億噸,價值將近1兆美元,預期接下來的20年間,貨櫃交通會成長3倍,大部分都是從中國、印度和亞洲其他國家來的。

每年,全球船運業會消耗超過1.4億噸的燃料,在2005年,全球已開發國家焚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中,船運業占了30%。(占全球排放量的23%,包含開發中國家在內。)

「據發現,船隻的硫排放強烈衝擊全球海洋,造成海岸汙染:柴油引擎驅動的貨船,是全世界最高的燃料焚燒汙染源(以每噸燃料來說)……」「海洋船艦的汙染和心臟、肺部疾病有關:每年,海運造成全球大約6萬名心肺或肺癌患者提早死亡……」「全球商業船隻排放的空氣微粒汙染物總量,幾乎是全球車輛排放總量的一半……」「大型貨運船排放的煤灰是先前預估的兩倍……」

這些只是少數幾則頭條,還有更多的研究,都是由卡內基美隆大學和其他機構的科學家進行的,主要探討貨運船隻造成的相關損害。

卡車

東西到達美國後,往往都被卡車載著走。2005年,美國境內總貨運重量,有77%都是用卡車運輸的,總里程超過1600億英里,這個數字(至少在經濟危機前)預計會在下個30年內成長1倍。尤其在高速公路交流道、擁塞路段,還有排隊進出港口時,卡車常困在車陣裡枯等,引擎一直空轉,連續好幾個小時。

事實上,一份最近的研究報告說,美國貨運卡車每年都要花上2.43億個小時來塞車。每延誤1小時,業主就得多付25~200美元。但是,空氣品質和氣候的帳要誰來買單?更別提氣喘率和癌症這種公共衛生的衝擊,誰又能負責?

加州空氣資源局預估,每年貨運卡車對公共健康(治療氣喘和肺病)帶來的損害成本,高達200億美元;紐澤西的環保團體說,每年的損害成本是50億美元。老舊的煞車、輪胎,加上常常超重,都增加這些車輛的車禍發生率,提高了高速公路巡邏、緊急事故服務和塞車等等的成本。

空運

最後要說到空運:這對消費性商品來說,簡直是皇家待遇,專門保留給高價和/或有時效性的貨物,像是設計師服裝和電子產品。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執行長畢西納尼(Giovanni Bisignani)說,雖然這些東西沒有多大重量,卻占國際貿易商品總價值的35%。

空運中,不成比例的還不只這一項。歐洲一份研究顯示,飛機只載運歐洲總貨物重量的3%,但二氧化碳排放卻占了總貨運量的80%,異常地高。

由全球供應鏈支撐的「快速時尚」

除了白色綿T恤外,每年,瑞典服裝龍頭H&M還賣超過5億件商品,1700多家店面遍布全球。H&M是世界第三大服裝零售商,排名在美國的Gap和西班牙的Inditex集團之後,就算在經濟蕭條的2008年,還是淨賺4.4億美元。H&M最有名的是速度和反應時間--也就是「快速時尚」。

他們的衣服從設計、製造到銷售配送(從製圖到掛上衣架),只要20天。衣服耐不耐穿根本不是重點。講求時髦,加上價格低得太誇張,才是H&M成功的祕訣。

精實製造就這樣上演:和其他知名品牌零售商一樣,H&M和最便宜的供應商簽約,大部分在亞洲和東歐,H&M利用自己的規模,把工資壓到最低、交貨期限縮到最短。H&M同時用很多家供應商來降低風險,一旦其中一家進度落後,就能輕而易舉和對方切割,轉向其他廠商,完全不影響製造流程。他們不斷搜尋削價競爭的工廠,隨時準備跟原本的合作關係道別,毫無忠誠感。

貿易保護法、關稅和額度,也都會影響H&M選擇的供應商和製造地點。同時,H&M的速度和流行感,都和銷售配送機制有關。大部分的服飾零售商(和愈來愈多的電子產品、玩具和其他商品)會進口所謂的「原色布品」(greige goods)來減少供應鏈中耗費的時間。

它們算是半成品,在海外最低薪資的工廠製造(想像一下原色布料按照袖子和軀體的規格裁剪,但沒有縫製在一起)。這些原色布品會送到零售店附近的工廠來加工完成,可能是加上領口、袖長、或特定的顏色,符合消費者那一週會瘋狂搶購的樣式。

在美國,原色布品通常會先從亞洲坐船過來,到港口後,再用卡車運送到組裝及配送中心,然後送到商店裡。為了讓整個供應鏈流暢運作,會有一個龐大的資訊科技中樞系統,專門追蹤各家供應商、庫存、訂單、運輸方法與路線、天氣、交通、運輸處理貨物的可用人力等等。這種資訊科技系統日新月異,雖然耗資不菲,但每天的銷售配送愈來愈流暢,也算是有代價了。

我們瘋狂掃貨、他們瘋狂製造

當消費者對某種流行色調或剪裁大感興趣時,H&M會嗅到商機,立刻反應,讓流行商品大批湧進店裡,滿足消費者需求。歐路克對這方面有很密切的追蹤,還自稱為「供應鏈怪咖」。他告訴我,以前流行服飾店曾經有五個不同的流行季:四季加上假日。現在呢,很多零售商竟然喊出高達26個不同的流行「季」,這代表每「季」其實都只有短短兩個禮拜而已。

每家H&M都會每天進貨,大間一點的每天進貨量會有3大卡車這麼多。衣服匆忙從後門送進去,民眾不斷爭相搶購,瘋狂橫掃,每筆銷售資料會自動傳回工廠,統計哪一樣是最熱門商品。光是看他們做生意的速度我就覺得焦慮,感覺好像零售商全都發瘋了。

我的意思是,說真的啦,這樣一窩蜂買東西到底為了什麼?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或者找三五老友享用一頓飯,不是更快樂嗎?為什麼要花錢買本週最熱門的衣服?穿上個月和(倒抽一口氣)去年的T恤真的有差這麼多嗎?顯然,H&M和很多消費者都這麼想。

H&M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可以看出今天的銷售配送系統有多麼快速化。快速時尚消費者沉迷在多樣化的商品中,電視、電影、商店櫥窗、廣告大力放送的同時,H&M愉快地坐享其成,繼續供應東西。在其他商品和零售商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相同的經濟驅動模式。

亞馬遜如何讓你忍不住一直買?

網路購物剛出現的時候,很多人覺得這種發展對環境好,讓獨立的小型企業前途一片光明。畢竟在一夕之間,你就能自己創業,不需要實體店面--甚至連庫存都不用,只要等顧客傳來一封電子郵件後才開始製作,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訂單就行。當然,這一切都沒錯。但是到頭來,線上零售還是一樣淪陷,逃不過現實世界中那些龐大冷血的大公司魔掌,變成他們的天下。

儘管網路購物替小型公司開發新潛力,能直接達到預期消費人數,但是2003年美國人花在網購的700億美元中(到2006年已經創下1000億美元的新高),大約有3分之1的錢都進了前20大網路零售商口袋中,其中有12間都還是主要實體連鎖店。

毫無疑問,Amazon.com是這個領域的霸主,最引以為傲的是提供全世界最多樣化的商品選擇,價位低,或至少和別家不分軒輊。為了進一步擴充庫存,亞馬遜和其他商家合夥,提供他們倉庫和銷售配送管道。科技是亞馬遜最強的王牌,也是他們不惜大手筆投資的部分。不只是為了使用者介面--為個人量身打造全新購物體驗,同時向顧客推薦商品--也是為了讓物流管理「達成任務」,或者是說處理訂單,然後交到顧客手中。

想像一下,要追蹤的訂單是好幾百萬筆不同的產品,不光是幾千筆而已。亞馬遜必須發明一套自己的「庫存最佳化」軟體,貝佐斯拿這套軟體和航空公司的航線比較,經過複雜的演算後,創造了最理想的「取貨路線」,讓機器能在上百萬平方公尺大的倉庫裡順利找到訂單上的特定商品。因為選擇琳瑯滿目,個人化體驗的背後又有強大出色的科學支撐,這就是亞馬遜品牌的傲人之處。

對大多數人來說,得先有鋼鐵般的意志,才能抵抗得了亞馬遜的魅力,轉而選擇一間當地的書店,不只價格按照封面上的定價,還可能因為庫存有限,你要的書必須特別預訂才有。想當然,後果就是當地的獨立書店隊伍全數被殲滅,損失非常慘重。

傳統零售業vs. 網路購物,誰對環境比較好?

儘管如此,環境學家還是一直爭論不休,究竟線上購物留下的足跡比傳統零售業輕微,還是更嚴重?零售商店會消耗大樓裡的資源,像燈光、冷氣、暖氣等,消費者往往也得鑽進車子裡才能到達商店。然而,電子商務(E-commerce)要用掉更多包裝,產品運輸也至少有一部分要靠空運。有份書籍銷售的深度研究,比較了這兩種不同的銷售配送方法。

傳統模式中,卡車會把書本從印刷廠送到全國性的倉庫,接著送到地區倉庫,再一一分送到零售商店;顧客必須前往書店,把書買回家。線上模式中,卡車會把書本從印刷廠載到中央倉庫,等顧客預定完,會開始包裝,然後空運到地區發送中心,再用卡車送到顧客家門口。

電子商務(E-commerce)要用掉更多包裝,產品運輸也至少有一部分要靠空運。圖/pixabay
電子商務(E-commerce)要用掉更多包裝,產品運輸也至少有一部分要靠空運。圖/pixabay

這份研究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那些沒賣出的書(平均25至55%的印刷書,看類型來決定),要嘛就被當成垃圾回收,不然就是賣給折扣書店──這些都是額外的浪費,也至少都需要額外的運輸。在線上模式中,中央倉庫是唯一的庫存點,所以未賣出的書比較少,代表浪費的紙張比較少,額外運輸也少。

最後,研究發現線上購物的效能比較高、較能永續發展,在能源使用、空氣汙染物、廢棄物、溫室氣體排放上,都勝過傳統零售業,飛機、卡車、汽車的燃料消耗率一般;一般尺寸的書,包裝用量也一般;書本的未售出率也是一般。

隨著隨選印刷的技術愈來愈普及,效能甚至還會更高--讀者群比較小的書籍,可能就不會印刷成書,等到有讀者預訂後,再從離讀者最近的印刷廠印刷。有些產業觀察家預估,到2010年,賣到全世界的書籍中,有半數以上都會在賣場或附近直接隨選印刷。

以物換物 讓物資「自由循環」

然而,環保雜誌《擁抱樹木》(TreeHugger)指出,要評估現在的網路和實體購物,細節是很重要的。要是你搭大眾運輸、騎腳踏車、或走路到當地的書店,當然比網路買書好。他們建議,要網購的話,除非「你家住在郊區,或者四周圍統統都是大型量販店,一趟得開個6到8英里才能購物,然後你這個人線上購物的時候會認真湊齊很多東西,而且你會選擇陸運,不選隔夜空運。」

接下來還有書本數位化以及亞馬遜Kindle這類電子書設備的議題。毫無疑問,無紙書會減慢森林破壞的速度,但這項科技發展卻代表市場上又出現了電子新玩意。看過市面上的電子產品就知道──不管是手機、電腦、相機,任何你手邊有的──每過幾年就會有新型號上市,伴隨著採礦、毒進毒出的生產製造過程、和一山高過一山的電子廢棄物。

圖/時報出版提供
圖/時報出版提供

我自己嘛,愛好以下的模式:我可以走路或騎腳踏車到當地書店,櫃檯後方會有一張友善的臉孔,向我推薦他的私人書單。看完以後,要是我推薦這本書,我會把它借給周遭的親朋好友;不然呢,我會讓書「自由循環」(Freecycle,這是一個700萬人的線上網絡,大家會免費張貼「東西」--換到「東西」--來減少浪費),好讓書本在別人手中延續第二生命。

我10歲的女兒看書速度超快,所以我們不時會邀請她的朋友到家裡,來一場「好書交換早午餐」,清理清理我們家爆滿的書櫃,還能免費換到新書,不斷建立社群。早午餐有剩下的(是書喔,不是鬆餅)會捐給當地的學校。

然後還有圖書館--我住過的每個地方,圖書館都是我的最愛,我喜歡去找書,認識鄰居,參加公共講座,參與社區議題,有時甚至還能聽聽現場演奏。亞馬遜可能很方便、速度快、規模又讓人嘆為觀止,但它就是不能帶給我們生活品質上的額外服務。


• 本文摘自:《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9.png

時報出版

書之所在,心之所在;閱讀使我們持續美好著。

作者文章

烙印於文壇、政壇的女力之痕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女立委的傳奇故事

烙印於文壇、政壇的女力之痕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女立委的傳奇故事

視障者也能趴趴走!他們怎麼過馬路?導盲犬如何知道方向?

視障者也能趴趴走!他們怎麼過馬路?導盲犬如何知道方向?

從家庭暴力到隨機殺人案 為何韓國政府漠視女性暴力?

從家庭暴力到隨機殺人案 為何韓國政府漠視女性暴力?

打分數就會更努力嗎?為什麼經濟學家不建議凡事量化

打分數就會更努力嗎?為什麼經濟學家不建議凡事量化

最新文章

Shein拒絕回應新疆棉問題!遭英國議員批評藐視國會、「蓄意無知」

Shein拒絕回應新疆棉問題!遭英國議員批評藐視國會、「蓄意無知」

聖誕節交換禮物指南!今年耶誕就送這8款環保永續好禮

聖誕節交換禮物指南!今年耶誕就送這8款環保永續好禮

川普飲食會減壽多久?吃錯食物讓你少活36分鐘 這些都是健康殺手!

川普飲食會減壽多久?吃錯食物讓你少活36分鐘 這些都是健康殺手!

今年送點不一樣的!10款永續交換禮物清單 讓你的禮物更有話題

今年送點不一樣的!10款永續交換禮物清單 讓你的禮物更有話題

南投新玩法!日月潭第一條碳註銷2日遊 碳足跡直接減半

南投新玩法!日月潭第一條碳註銷2日遊 碳足跡直接減半

想買二手衣?清潔有撇步 避免這些病菌找上門

想買二手衣?清潔有撇步 避免這些病菌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