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暗的地方...全球海域有21%正逐漸變暗 透光帶縮減9成海洋生物受威脅
海面下的明暗程度,會依海水的深淺變化,不過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有21%的海洋在過去20年間逐漸「變暗」,影響範圍約75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歐洲、非洲、中國和北美洲陸地面積的總和,導致9成海洋物種賴以生存的上層水域環境遭到干擾,對漁業、海洋生態系統、碳循環都可能產生嚴重影響。
這裡有最多海洋生物!但面積正在縮減...
透光帶(Sunlight zone,又稱透光層),是指湖泊或海洋中,光線足以讓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為地球產生將近一半的氧氣的區域,通常從水面延伸到水深約80至200公尺之間,具體深度隨著水體清澈程度、海區和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
在透光帶生存的生物體幾乎支撐整個海洋食物網,這裡是各類生物密度最高的水層,許多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其他生物,會選擇在食物豐沛、溫暖的透光帶水域中覓食和繁殖。
但根據科學期刊《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從2003年至2022年的20年期間,全球有21%的海洋正在變暗。
研究團隊運用海洋衛星數據與光照模型,搭配演算工具,計算出世界各地透光帶的深度,在海洋區域中,有9%透光帶變淺了50公尺,另有2.6%透光帶則變淺了100公尺。
海洋變暗的兇手?可能是氣候變遷與洋流變化
當光線難穿透海水,海的顏色就會變暗。這種海水明暗變化經常在海岸線附近出現,因為富含營養的冷水上升流會湧向海面,降雨也會將陸地上的營養物質和沉積物帶入水中,導致光線較難穿過。
不過,離岸較遠海域變暗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科學家認為跟全球暖化、海溫升高、洋流變化有關。
「可能是浮遊生物群落的變化。」研究人員推測,海洋變暗的可能因素包括:受氣候變遷影響,強降雨事件越來越頻繁,導致陸域富含營養的農業肥料、沉積物沖入海中,間接幫助浮游生物繁殖;或是海溫升高導致藻華與浮游生物快速繁殖,進而阻擋光線。
研究作者之一、英國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海洋保育副教授Thomas Davies表示,因氣候變遷導致海溫升高或海洋環流發生重大變化的區域,似乎都正在變暗,例如南極洋和通過格陵蘭的墨西哥灣流。
10%的海洋卻變得更亮?並非好消息
儘管整體海洋呈現變暗趨勢,但研究也發現,在過去20年間,約10%的海洋(即3700萬平方公里)變得更亮。例如,在愛爾蘭西海岸附近,有一大區域變得更亮,然而再往外海則變得更暗。
Davies指出,「海洋生物利用太陽和月亮的光線,進行各種活動,包括覓食、交配、調節繁殖的時機,基本上生物學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光線。隨著海洋變暗,牠們不得不往水域上方移動,空間不足,所有生物都被擠壓到水面附近。」
德國萊布尼茨波羅的海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for Baltic Sea Research)所長Oliver Zielinski則表示,廣大的海洋區域變暗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
Zielinski說,「這些變化可能破壞海洋食物網、改變物種分布,並削弱海洋支持生物多樣性和調節氣候的能力。」他強調,沿海海域由於最接近人類活動而特別脆弱,其恢復力對生態健康和人類活動都至關重要。
參考資料:
- the Guardian,(2025年5月27日),Planet’s darkening oceans pose threat to marine life, scientists say
- BBC,(2025年5月28日),'Ocean darkening' a cause for concern - scien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