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地續命】糧食創生!在土坂部落找回「小米時間」、重建有文化的地方糧食體系

陸地生物

編按:小米不只是雜糧作物,更乘載了文化的意義。小米保種重建我們認知土地的方式,追求糧食規模化與經濟效益最大化,在永續時代中或許不是首要之務,反而要看見台灣土地長出的原生作物,供生態系與人類社會有自給自足的可能。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過去小米大多種植在低海拔的丘陵地上,在原住民族人的眼中是「山脈的黃金腰帶」,而排灣族被稱作是斜坡上的民族,他們撿拾山坡地上的石頭,築起一層一層的梯田,在上面種植小米、芋頭、野菜等等的作物。

不過,小米近20年來的種植面積急遽下滑,黃金腰帶漸漸黯淡下來,原鄉人口也漸漸流失。幸好,經過台東南迴沿線的土坂部落,還能看見小規模層層的石砌田地上,種植著珍貴的小米。

土坂部落中的石板梯田,一層一層隨高度而上升,不同層會種不同的作物,除了小米還有番茄、芋頭等等的作物。 圖/黎育如攝影
土坂部落中的石板梯田,一層一層隨高度而上升,不同層會種不同的作物,除了小米還有番茄、芋頭等等的作物。 圖/黎育如攝影

餵養整個生態系的根本 顧小米雖難卻值得!

「每天都要比小鳥早上班、比小鳥晚下班!」在土坂部落推動保種小米的皓菁,生動地說出了種植小米最辛苦的過程,當小米進入快速生長期出穗之後,幾乎天天都要守在田邊,隨手使用自製的趕鳥器,防止小鳥把小米吃得精光。

一些老人家不太願意花大錢裝友善的全罩防鳥網,就必須在田中間撐著大陽傘、拉個塑膠椅,整天看顧小米田。雖然小鳥難防,但這樣的部落耕作常態,卻也凸顯了小米對於生態系的重要性,小米餵養了鳥類,鳥類又是生物多樣性的指標性生物,環環相扣整個生態系的發展。

小米田在山坡地上通常會有碎石,土壤也具備良好的排水性,這樣特質的田地無法讓機具進來輔助耕作,不然石頭容易弄壞機器,甚至反彈起來傷到耕作者。長期以來族人幾乎是「純人工」照顧小米,耗費人力和時間,因此也很難像一般農作進行量產。

小米本身的耕作特質,對環境形成了一種天然的友善,對於族人來說,他們也是踏著與自然相合的節奏,形成了以環境萬物為核心的生活時間尺度。

因為小米,活出了不一樣的時間軸

「小米時間」是皓菁家庭在土坂部落持有的特色,也讓外來者來到土坂能更有記憶點。以卡路風工坊(Talem)為基地。「我們家就是依循著小米生活曆在生活。」皓菁解釋到,觀察周圍的植物的變化,像是無患子、九芎樹、猿尾藤,決定小米進到什麼樣的耕種期程。

皓菁解說何謂「小米生活曆」,族人如何依據身旁的自然萬物去找出生活的節奏。 圖/黎育如攝影
皓菁解說何謂「小米生活曆」,族人如何依據身旁的自然萬物去找出生活的節奏。 圖/黎育如攝影

在小米生長的過程中,部落田地也充滿了多樣性的作物,像是小米出穗後在田邊種下樹豆,到了7、8月小米開始採收後,也種下豆類開始養土,颱風季過後則換種植比較高大的紅藜,到了冬季前還能採收小芋頭保存、用芋頭粉燻肉,替冬天做好準備。

小米在播種、出穗、採收的完整歷程中,搭配著周圍自然環境的變化,部落的工事例如狩獵、編織,也能依此分配與分工。小米生活曆周而復始地運轉,串聯起了部落人自給自足的生活。

保種,留下種子也留下生活記憶

採收後的小米,除了自家食用以外,部落族人也會互相分享,皓菁舉例「你跟我拿種子,種起來後,收成你要還我兩把,一把繼續保種、一把拿來吃。」在這樣分享的過程中,小米才有辦法存續。

「保種很有意義,不然種子就消失不見了!」在部落耕作也會遭遇病蟲害,種子生病,品系就容易流失,所以至少要留下種子是保種人的堅持。

藍保是皓菁的丈夫,一開始就自發去挖掘和紀錄部落的小米品系,拿著筆記本、騎著摩托車,跟老人家聊聊天,到處看看土坂部落僅存的小米。調查至今的結果,部落內有23個品系,其中19種就展示在工坊裡面,有著不同的家族故事。

有時候小米調查也會進行到跨區的探索,過去小米的品系可能會隨著跨部落的嫁娶而不斷衍伸,甚至有些漢人也會種小米,在錯綜複雜的遷徙路徑中,皓菁笑說「找回小米的種子,也要看我們有沒有那個運氣。」

對於許多族人來說,小米的種子能夠每一年持續種下去,就代表每一年都有故事發生,小米保存了生活中深刻的記憶。

工坊內展出「穗月容顏」小米特展,看見部落族人在意小米續種,讓土地持續發揮自然的意義。 圖/黎育如攝影
工坊內展出「穗月容顏」小米特展,看見部落族人在意小米續種,讓土地持續發揮自然的意義。 圖/黎育如攝影

從生活器具到重要祭典......「小米連結了我們!」

工坊中保留了各式各樣的小米,皓菁說,排灣族習慣用小米的形狀和樣貌去做命名,像是像錘子頭的小米、顏色像烏鴉的黑色小米、而黑色且出爪的小米就像黑熊一樣,不同品系的小米都能看出族人的生活經驗。

小米與族人生活緊緊依存著,皓菁形容「小米連結了我們!」她拿著工坊中與族人一起編織的用品,很多的編織籃是因應務農而生的器具,小米不同採收階段也會使用不同的器具,就連獵人出去狩獵也會依循小米的時節,比較大型的編織籃就是給獵人使用。

而種植小米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歲時祭儀,有播種祭、入倉祭、祈雨祭......等等,到了7月的收穫祭,族人們會納貢給頭目,納貢也體現了部落裡的互助精神,藉由大家集結起來的力量,不論是小米、其他作物和形式的納貢,頭目再把這些東西分享出去,也可以照顧到比較貧困的家庭。

皓菁的家庭也重視種下小米與採收小米的階段,她的兒女都會特別請假來幫忙,「這是他們人生裡面最重要的課題,這就是我們的成長環境。」皓菁自信地說到,因為只要小米還在,不論是文化還是情感都會深刻鑲嵌進族人的意識裡。

納貢的小米視做來分配、共享、互助的重要媒介。 圖/黎育如攝影
納貢的小米視做來分配、共享、互助的重要媒介。 圖/黎育如攝影

單靠文化創造經濟效益就能返鄉?建立地方意識是首要任務

在土坂部落有一群堅持保種的人,進而讓部落文化有永續的機會,然而面對長期以來的經濟環境變化,返回原鄉投入小米保種的人仍然有限。

早在25年前就返鄉的率馬企業創辦人林建中,在歷經找回小米、復耕小米、與部落的作物進行契作並對外找產銷通路,他認為一切的基礎在於「文化復振」。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地方創生」,藉由找出地方的特色產業,吸引多元的投資,林建中舉例,過去最常被推出的原民特色不外乎是豐年祭,但常常慶典結束之後,人流就離開了,並沒有留下延續文化的力量。

以林建中的個人經驗出發,一開始是從社區營造、建立地方認同意識開始,進而有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他認為地方創生不應是用文化去創造經濟效益,「回歸生計,真正會因為文化返鄉的人很少」所以反而要用文化去創建在地人的認同,正是文化復振的真實意涵。

這也是為何林建中與慈心基金會一同合作,堅持讓小米進到地方學校,讓在地人先吃到自己的小米,傳承地方糧食體系的精神,反而不追求小米要走向大規模經濟化的生產。

慈心基金會花東分部的主任簡郁娟提到,從國際小米年開始,越來越多人重視保種,在極端氣候的威脅之下,建立地方的糧食體系非常重要。雖然以小米而言,目前仍難敵進口的低價優勢,她也感嘆台灣的食農教育開始得比較晚,需要從下一代開始重建對在地糧食的肯認。

率馬企業在部落裡的小小加工廠房,用來處理小米脫粒、脫殼等等的工序,在包裝成可以外銷至通路的商品。 圖/黎育如攝影
率馬企業在部落裡的小小加工廠房,用來處理小米脫粒、脫殼等等的工序,在包裝成可以外銷至通路的商品。 圖/黎育如攝影

難追趕規模經濟 讓地方糧食永續扎根

除了消費者的教育之外,保種更需要政策的支持。現況雜糧生產的比例中,小米面積占比非常小,不是政策主力顧及的作物,但林建中卻認為,小米不單只是作物,更乘載原民文化的使命,需要負責農糧和原民文化的跨部會合作一同來支持。

慈心基金會長期投入花東六級產業鏈的建構,執行長蘇慕容說,在小米的專案成果中,他們想要極力溝通的不只是耕種的面積,而是要有完整的產業鏈建構,優先讓小米留在在地,發展永續的糧食體系,做深度的體驗經濟,也期待有更多資源能支持小米進入當地學校營養午餐的菜色。

「面對像小米這樣面積小、難機械化的作物,補助力道反而不是重點。」蘇慕容期待政策上應該要有更多元的想像,不只是停留在土地面積、產值的雜糧補助方式,才有機會讓我們的下一代,還有機會去想像台灣土地上那一片獨特的金黃。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為土地續命】糧食創生!在土坂部落找回「小米時間」、重建有文化的地方糧食體系

【為土地續命】糧食創生!在土坂部落找回「小米時間」、重建有文化的地方糧食體系

邁向永續深水區!2025地球解方攜手產官學 探索8大關鍵議題新策略

邁向永續深水區!2025地球解方攜手產官學 探索8大關鍵議題新策略

2025地球解方年會啟動! 激盪企業、教育永續新解方 號召全民「ACTION 365」

2025地球解方年會啟動! 激盪企業、教育永續新解方 號召全民「ACTION 365」

環境健康雙贏!聯合線上「與樹同行」永續行動 為自然生態邁步前行

環境健康雙贏!聯合線上「與樹同行」永續行動 為自然生態邁步前行

最新文章

塑膠微粒會讓海鳥寶寶失智?專家:難下定論但有風險

塑膠微粒會讓海鳥寶寶失智?專家:難下定論但有風險

研究揭台灣西岸非紅樹林原生地 移除紅樹林成關鍵

研究揭台灣西岸非紅樹林原生地 移除紅樹林成關鍵

你的櫻花鉤吻鮭正在直播!雪管處推即時影像、可以隨時觀看「國寶魚實境秀」

你的櫻花鉤吻鮭正在直播!雪管處推即時影像、可以隨時觀看「國寶魚實境秀」

【為土地續命】糧食創生!在土坂部落找回「小米時間」、重建有文化的地方糧食體系

【為土地續命】糧食創生!在土坂部落找回「小米時間」、重建有文化的地方糧食體系

人熊衝突何解?當黑熊族群漸擴張...驅趕、獵殺的界線在哪?

人熊衝突何解?當黑熊族群漸擴張...驅趕、獵殺的界線在哪?

再也看不到紅紅的木棉花?落花易造成受傷、棉絮過敏不友善 被列不適合樹種

再也看不到紅紅的木棉花?落花易造成受傷、棉絮過敏不友善 被列不適合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