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鯊魚、大王具足蟲都上桌 台灣的「海鮮文化」能永續轉型嗎?

水下生物

台灣是全球前5大鯊魚獵捕國,許多鯊魚煙、魚丸等食品來自「近危」甚至「瀕危」物種。 圖/shutterstock
台灣是全球前5大鯊魚獵捕國,許多鯊魚煙、魚丸等食品來自「近危」甚至「瀕危」物種。 圖/shutterstock

編按:台灣是全球前5大鯊魚獵捕國,許多鯊魚煙、魚丸等食品來自「近危」甚至「瀕危」物種。陳徵蔚在《海洋在哭》書中提到,破壞性極大的「底拖網」漁法,如推土機般剷除海底生態,導致大量混獲生物遭丟棄,生態復原需數十年。在漁民反彈、缺乏監管下,相較於馬爾地夫的永續生態旅遊,台灣要實現海洋永續,仍面臨保育與經濟發展的抉擇。

台灣是獵捕鯊魚的前5大國。每次去基隆的潮境公園附近,都會被醒目的鯊魚煙招牌吸引。

事實上,許多魚丸、魚板、黑輪、竹輪也都會使用鯊魚作為原料。在2013年,荒野保護協會與中研院所做的「愛鯊DNA檢測計畫」中,發現台灣市售的鯊魚產品中,屬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列「近危」的鯊魚高達98%,包括淺海狐鮫、平滑白眼鮫、灰鯖鮫、鋸峰齒鯊。「易危」則超過50%。

此外,紅肉丫髻鮫、白肉丫髻鮫、汙斑白眼鮫(又稱花鯊,2013起禁捕)與大白鯊,更是IUCN中的「瀕危」等級,其族群比非洲象或是北極熊族群還難以恢復。

漁業署在2012年,開始推動「全鯊上岸」,希望避免因為魚翅而產生割翅棄鯊的殘忍漁法,是亞洲第一個推動相關法案的國家。而過去可能被製成鯊魚煙的鯨鯊,台灣也已經在2008年開始全面禁捕(不過,鯊魚煙的另一種原料──條紋斑竹鯊其實也是「近危」物種)。

但一直到今天,相關的法規究竟有沒有確實執行呢?我們是否依舊持續在吞食著生存遭受威脅的鯊魚呢?一想到台灣的執法嚴謹度,我萬分存疑。

黑白切攤上常見的鯊魚煙,是用鯊魚肉煙燻製成。 圖/報系資料照
黑白切攤上常見的鯊魚煙,是用鯊魚肉煙燻製成。 圖/報系資料照

「鬼網」無差別掃蕩海底 卻有6成漁獲被濫捕丟棄

除了鯊魚,在2023年,台灣的拉麵與壽司業者將大王具足蟲端上餐桌。這種生物雖也非保育類,然而卻是底棲性生物,牠們生活於數百公尺,甚至上千公尺深的海底,這樣的生物怎麼會被捕捉上來呢?靠的就是底拖網。

底拖網是一種「破壞型漁法」。顧名思義,就是讓漁網像推土機一樣在海底拖行。

為了沉在海底,勢必使用體積龐大、極度沉重的網子。因此底拖網所到之處,海床的生態將被無情刮除,無一倖免。

深海的水溫低,人跡罕至,生態原本相對穩定;但經過底拖網蹂躪,往往數十年都難以恢復。

而一旦網子遭海底的岩石卡死,被迫丟棄,龐大的漁網就會成為長期扼殺海洋生物的「鬼網」。

底拖網的可怕之處,不只在於大規模、無等差的毀滅,也在於「混獲」。無論是正在繁殖的、尚未成年的、保育類的,全部一網打盡。

這些被捕捉上來的生物,經過一番折騰,大多奄奄一息。但若不是目標魚種,往往遭到丟棄,或是被製作成魚漿、魚粉。

根據2018年的統計,被底拖網捕捉,無辜遭丟棄的漁獲,高達60%。

如此恐怖的漁法,台灣卻普遍使用。

曾有立委在2014年提議禁止底拖網,但卻因為漁民強烈反彈而作罷。

目前,仍有許多的底拖漁網在蹂躪海床。更可怕的是,許多的中國漁船,也經常在台灣附近的海域進行底拖網作業,台灣政府卻沒有任何辦法。

大海彷彿是一個乏人管理的灰色地帶,深山裡有巡山員,盜獵、盜採都會受到重罰。但是在海裡,卻鮮少受到監督、規範。

近年來,海保署終於招募了巡海員,但成效如何?仍待觀察。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從馬爾地夫看如何與海洋共存

魚,真的只能被捕上岸來,然後被生吞活剝地吃掉嗎?

在馬爾地夫,有8間海底餐廳,這些餐廳分別位於海面下5至7公尺。有些是透明的海底隧道,有些則是360度的環景窗,可以讓遊客被海底的美景包圍,並飽覽珊瑚風光。

遊客一邊享受美食、美酒,一邊欣賞窗外優游的各色魚群、海龜,不時還有鯊魚梭巡,而食材呢?則是養殖魚類。

這樣的旅遊方式不但優雅,而且永續。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生態旅遊,一點也不讓人「精神分裂」。

維護海底的生物多樣性,讓它展現美麗,遠比吞食牠們好得太多。

台灣擁有如此美好的海底資源,卻在過度捕撈之下,只能苟延殘喘地勉強生存,而我們還有機會,將「海鮮文化」真正轉型為「海洋文化」,取得海洋生態與飲食、觀光之間的平衡點嗎?

《海洋在哭: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 圖/寶瓶文化提供
《海洋在哭: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 圖/寶瓶文化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70.png

寶瓶文化

寶瓶文化以最旺盛的企圖心在出版市場出發,「把事情做大」是寶瓶創社的信念。我們深信,要做出版,就要做大眾出版,而以我們的專業、決心與意志力,必能讓作品有最完美的呈現,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未來,寶瓶將繼續努力出版高品質且適合大眾閱讀的好書,希望藉此努力,能讓讀書成為全民運動!

作者文章

瀕危鯊魚、大王具足蟲都上桌 台灣的「海鮮文化」能永續轉型嗎?

瀕危鯊魚、大王具足蟲都上桌 台灣的「海鮮文化」能永續轉型嗎?

街頭困境下的女性無家者...如何走出傷痛、尋找遮風避雨的地方?

街頭困境下的女性無家者...如何走出傷痛、尋找遮風避雨的地方?

「志願單親」是什麼?一種不依賴伴侶 也能擁有完整家庭的選擇

「志願單親」是什麼?一種不依賴伴侶 也能擁有完整家庭的選擇

全面禁用陷阱就對了?野生動物救援的悲劇在暗處不斷上演

全面禁用陷阱就對了?野生動物救援的悲劇在暗處不斷上演

最新文章

稱霸東亞!台灣杉巨木「大安溪倚天劍」高84.1公尺 坐穩東亞第一高樹

稱霸東亞!台灣杉巨木「大安溪倚天劍」高84.1公尺 坐穩東亞第一高樹

獵具3.0亮相!兼具野生動物保育及狩獵文化 林保署推動改良式獵具降低傷害

獵具3.0亮相!兼具野生動物保育及狩獵文化 林保署推動改良式獵具降低傷害

蝴蝶去哪了?美國蝴蝶20年數量銳減22%

蝴蝶去哪了?美國蝴蝶20年數量銳減22%

生態農田指南!林業署出版「農田方舟」 幫助農民打造友善農田

生態農田指南!林業署出版「農田方舟」 幫助農民打造友善農田

藤壺究竟是什麼生物?能操控螃蟹?還能與珊瑚互利共生?

藤壺究竟是什麼生物?能操控螃蟹?還能與珊瑚互利共生?

高齡動物照護挑戰...台北動物園40歲食火雞離世、高齡棕熊腫塊破裂

高齡動物照護挑戰...台北動物園40歲食火雞離世、高齡棕熊腫塊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