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美味...聖誕節少不了烤栗子 但美國「本土栗子」卻絕跡多年

陸地生物

科學家數十年來透過基因改造,企圖結合具有抗菌性的中國栗子與美國本土栗子,培育出混種栗子,不過基因改造需要獲得監管機關核准,研究進度經常卡關。 圖/路透
科學家數十年來透過基因改造,企圖結合具有抗菌性的中國栗子與美國本土栗子,培育出混種栗子,不過基因改造需要獲得監管機關核准,研究進度經常卡關。 圖/路透

編按:栗子在18、19世紀的美國非常普遍,是聖誕節常見的食材。雖然美國栗子後來因病害幾乎絕種,但烤栗子的傳統卻保留了下來。這可能與栗子收穫季節正好在冬季有關,而且烤過的栗子特別香甜。因此,爐火上烤栗子就成了美國聖誕節獨特的風味,象徵著節日的溫馨與歡樂。

烤栗子原是美國聖誕節應景食物,甚至還出現在聖誕歌曲裡,如今國人歡度聖誕佳節卻幾乎聞不到烤栗子香味,就是因為美國本土栗子實際上已經絕跡。

根據美聯社報導,美洲栗子(American chestnuts)曾經遍及喬治亞州到新英格蘭各地森林,不但是自然生態健康指標,也為野生動物與人類提供營養來源,不料1900年代初期開始,因為不敵病菌侵襲而枯萎,導致本土栗子幾乎銷聲匿跡。

包括美國栗子基金會(American Chestnut Foundation)等多個機構數十年來透過基因改造,企圖結合具有抗菌性的中國栗子與美國本土栗子,培育出混種栗子,不過基因改造需要獲得監管機關核准,研究進度經常卡關。

紐約州立大學(SUNY)環境科學暨林業學院實驗室經理琳達·麥格根(Linda McGuigan)坦承:「發生這種事情有點糟,耗費時間比我們預期來得更久。」

由於育種對於樹木獲得遺傳多樣性,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至關重要,必須透過基因改造獲得足夠抗病力,才能提高栗子存活率,維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樹木遺傳學副教授艾美·布倫納(Amy Brunner)指出:「如果沒有透過育種與基因改造兩種方法,根本無法實現我們預定的目標。」

同時考量地球暖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培育栗子最佳地點又是一個難題,所幸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從32種氣候變率(climate variability)與未來氣候預報進行比對,計算出美洲栗子在特定地區適應地球暖化而必須移動的最短距離。

換言之,可以透過提高栗子不受氣候影響的生存率,並且盡可能接近原始生長區域,美國栗子基金會認為可以釐清全美殘餘栗子樹生長地並有助於採集基因。

美國林務局(U.S. Forest Service)林業研究人員史黛西·克拉克(Stacy Clark)則認為:「隨著遺傳工程進步,可能可以從現場試驗取得更多數據,但仍然需要付出更多時間與精力。」

烤栗子是美國聖誕節應景食物,甚至還出現在聖誕歌曲裡,如今國人歡度聖誕佳節卻幾乎聞不到烤栗子香味,因為美國本土栗子實際上已經絕跡。 圖/美聯社
烤栗子是美國聖誕節應景食物,甚至還出現在聖誕歌曲裡,如今國人歡度聖誕佳節卻幾乎聞不到烤栗子香味,因為美國本土栗子實際上已經絕跡。 圖/美聯社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風災、旱災輪番夾擊高山茶園 嘉義茶村如何在極端氣候下求生存?

風災、旱災輪番夾擊高山茶園 嘉義茶村如何在極端氣候下求生存?

每72小時奪走21條命!加薩兒童飢餓危機爆發 90萬名兒童正挨餓

每72小時奪走21條命!加薩兒童飢餓危機爆發 90萬名兒童正挨餓

台灣三棘鱟首份「人口普查」!中山大學揭全台約有4.6萬隻成鱟

台灣三棘鱟首份「人口普查」!中山大學揭全台約有4.6萬隻成鱟

破解綠化瓶頸?德國開始試種低成本、速生「快餐樹」 為城市快速降溫

破解綠化瓶頸?德國開始試種低成本、速生「快餐樹」 為城市快速降溫

最新文章

7月24日起地球超載 透支自然資源如何還?

7月24日起地球超載 透支自然資源如何還?

比路殺更難防?道路噪音如何成為生態浩劫的幫兇?

比路殺更難防?道路噪音如何成為生態浩劫的幫兇?

台灣三棘鱟首份「人口普查」!中山大學揭全台約有4.6萬隻成鱟

台灣三棘鱟首份「人口普查」!中山大學揭全台約有4.6萬隻成鱟

綠鬣蜥警報!孵化高峰期將至、一路向北現蹤苗栗 不排除族群擴散可能性

綠鬣蜥警報!孵化高峰期將至、一路向北現蹤苗栗 不排除族群擴散可能性

野生獼猴咬傷遊客頻傳...專家:應提升遊客對獼猴的認知教育

野生獼猴咬傷遊客頻傳...專家:應提升遊客對獼猴的認知教育

全台首例!瀕危「巴氏銀鮈」入住社福機構庇護池 實現生態保育、助身心復健

全台首例!瀕危「巴氏銀鮈」入住社福機構庇護池 實現生態保育、助身心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