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餵黑鳶OK嗎?|人為餵食的爭議與必要性
全台灣最大的曾文水庫,有穩定的老鷹族群。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希望打造「老鷹之鄉」來帶動地方發展,在地業者發展出釣魚放生,讓老鷹自由捕食的遊程。想以黑鳶做為地方創生的明星物種,人與黑鳶應該發展出什麼樣的關係?生態觀光與物種保育能夠取得平衡嗎?
用食物吸引野生動物來招攬遊客,會帶來什麼影響?
身為水源重地的曾文水庫,禁止開發、沒有飯店餐館、只有湖光山色。船在飛鷹峽谷轉了一圈,朝著釣魚平台前進,這是全台第一座由公家機關經營的合法釣魚平台,由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分署興建,2006年移撥嘉義縣大埔鄉公所經營管理,乘載著活絡地方經濟的夢想。
大的魚,遊客可以帶回家,體型小一點的,導遊請遊客集中放進藍色水桶。與此同時,天空中黑鳶盤旋,一隻、兩隻、三隻、逐漸成群,觀察遊客的舉動。當導遊把遊客釣的魚丟回水庫,黑鳶輪番俯衝抓魚。群鳥漫飛,釣魚平台前的水域彷彿是個舞台,黑鳶、白鷺鷥、夜鷺輪番上場,將這趟遊程推向高潮,遊客驚嘆連連,而後遊客離去,一切重歸平靜。
當人們因為不同原因,以食物做為手段來吸引動物,有時候是不平靜的。野生動物把人類與食物聯想在一起,衝突隨之而來。以獼猴為例,人們必須強力驅趕、想辦法隔離,人獸之間產生難以收拾的扭曲糾葛,於是禁止餵食野生動物成為保育共識。
為了保護瀕危物種,基隆港曾進行黑鳶餵食試驗,有用嗎?
凡事都有例外,十年前在基隆港,曾經進行了一項黑鳶的餵食試驗。
基隆港鄰近的崁仔頂魚市場,攤商處理後的內臟、碎肉,會順著旭川河進到基隆港,吸引黑鳶來覓食。2013年,為了維護基隆水質,市政府進行旭川河截流工程,流入基隆港的肉塊減少,部分鳥友擔心黑鳶食物不足,前去餵食。
黑鳶原本普遍分布在鄰近水域的平原與農村,主要以腐肉、動物內臟為食,因為棲地減少與劣化、農藥與污染、人為獵捕等多重原因,1980年後數量銳減,1990年代,全台黑鳶數量不到200隻,名列二級保育類動物,主要族群只分布在基隆、嘉義與屏東,基隆港是其中一個容易觀察到牠們的地方。以英國的紅鳶為例,為了保護瀕危物種,曾經透過人為餵食、提供穩定食物來確保族群數量,那麼,基隆的黑鳶需要嗎?
如果需要,應該在嚴謹監督下先進行科學性試驗,確認餵食與黑鳶族群數量變化的關聯性。2004年,當時的林務局與基隆鳥會、台灣猛禽研究會曾共同擬訂黑鳶保育行動綱領。2014年,基隆市野鳥學會依循這份綱領的建議,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重建黑鳶與基隆港關係觀察計畫」,其中包含了餵食試驗。
為了避免污染基隆港水質,鳥會找到顏色與池水接近的防水布,設計了一個能浮在水上的餵食池,盛放要餵食黑鳶的肉塊。基隆鳥會理事長沈錦豐回憶,「當時以固定時間、固定點的供應規則,用竿子把食物放進去,人跟食物要分開,時間一到沒吃完就全部撈上來。」
這項計畫執行了將近5個月,黑鳶並沒有到餵食池取食。終止試驗後,基隆鳥會持續觀察紀錄,發現停止餵食後,基隆港的黑鳶數量沒有減少,而是不斷增加。2024年,基隆港紀錄到65隻黑鳶,證明不用人為餵食牠們也能好好生活,但需要完整的棲地與安全的食物。
避免人獸衝突後遺症,專家提醒務必斷開人與食物的連結。
根據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2023年的全台黑鳶同步調查,黑鳶數量上升到800多隻,這與推動生態友善農業、減少使用農藥,避免黑鳶吃到有毒食物有很大的關聯。長期從事黑鳶保育與研究,人稱「老鷹公主」的林惠珊,觀察到黑鳶的數量持續上升。林惠珊認為黑鳶不需要以人為餵食來維持族群數量,那麼發生在曾文水庫,希望結合生態與觀光來發展地方創生的遊程,算不算人為餵食?對黑鳶有什麼影響?
長期從事猛禽研究的孫元勳教授,從黑鳶的特性來思考。「牠其實跟人的生活空間重疊度非常高,很多食物資源其實來自人無意或有意中的提供,以前無意中的事情很多,像農事在操作過程中,總是會產生一些動物屍體,黑鳶就會去吃。現在只是轉移到曾文水庫,變成魚。」
以食物吸引動物前來,做為生態旅遊亮點,想避免人獸衝突的後遺症,有個很重要的關鍵「人跟食物的連結要斷開」。林惠珊說,如果是拋丟餵牠的話,牠就會產生人跟食物的連結,久而久之牠就會去搶人類手上的食物。
為了保育黑鳶,2016年1月,基隆市政府在海洋廣場上設立告示,禁止民眾餵食黑鳶,如果違反規定,依野保法最高可處30萬元罰鍰,2017年有民眾明知故犯,被移送法辦,從此餵黑鳶的景象,基隆港不再有。
而曾文水庫的遊程已經在保育人士質疑聲中運作了很多年,遊走在法律與保育的模糊地帶。導遊張同雨說,「動保協會的人就說,我們餵野生動物是違法的,不可以這樣餵牠們,會讓牠們失去原先野生動物自己覓食的本能,可是我們營造這種特色,能讓大家近距離看到老鷹。」
沈錦豐提醒,不能小看這樣做的後遺症,如果這裡可以,大家會認為其他地方也可以,民眾不會去了解整個脈絡。黑鳶是保育類動物,有黑鳶保育行動綱領為依循,不是想做就做,還是要有一些規範。
願景必須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想做到地方發展與生態保育雙贏,這套遊程對黑鳶的影響需要科學研究來佐證,運作模式也需要導入監督機制,避免任其自由發展而造成傷害。
本文授權轉載自《我們的島》(原文標題:餵餵黑鳶OK嗎?|人為餵食的爭議與必要性)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