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高風險族群 從心理支持到社福陪伴
防詐真正的難題往往藏在民間現場。高齡者可能因孤獨、恐懼與信任而陷入陷阱,無家者的脆弱處境讓他們既可能成為受害者,也可能淪為幫助犯,貧困與孤立讓他們更難從惡性循環中脫身。在「守護高風險族群:別讓詐騙加深困境」論壇中,聯合報系邀約了心理學者與社福機構,這些聲音共同提醒在座產官領袖:防詐是一場長期陪伴與社區連結的工作,唯有補上脆弱處境中的斷點,才能真正守護需要幫助的人。
逆風劇團「青銀共創」 讓高齡者與青少年攜手反詐
在論壇開幕式上,逆風劇團團長成瑋盛分享一段影音,呈現別具意義的「青銀共創」反詐劇場。劇團自2015年成立以來,致力於陪伴青少年與銀髮族,這一次將高齡長者加入打詐行列,透過戲劇的形式,讓長輩站上舞台,成為推廣防詐意識的重要力量。
成瑋盛指出,許多長輩過去曾是受害者,但在劇場中找回自信,從害羞到勇於表達,甚至成為脫口秀演員,用同儕影響力勸阻更多高齡者不上當。例如,有兩位九旬長者在年輕人陪伴下,忘記了年齡的限制,以充滿活力的姿態投入演出,展現活到老、投入到老的新樣貌。
近兩年,逆風劇團以詐騙作為核心主題,因應長輩受害與青少年誤入詐團歧途的雙重社會問題。除了銀髮演員,劇團也邀請警察、青少年共同參演。今年8月29、30日,結合了三重與萬華的長者舉辦「青銀反詐藝術節」,透過戲劇、遊戲與互動,打造世代連結的防詐陣線。
逆風劇團相信,當青少年不再被詐團利用、長者勇敢分享經驗,社區將形成強大的支持網絡。成瑋盛強調,青銀共創讓青少年在過程中培養自信與利他精神,也讓長者在舞台上發光發熱,共同為社會在詐騙猖獗的世代一起找到解方。
長輩若被騙了「先把關心放在前面」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黃揚名分享,從心理學來看,買多賺多,買大送小,類似貪小便宜的心態,往往是被騙的原因之一;還有一種是情感導向,例如異國戀情、戰地醫生這種話術也經常因此得逞。
從數據顯示,六十歲以上被詐騙人數增加,令人憂心,此外,很多老人即使被詐騙也不願意報案,成為受詐的「黑戶」。
黃揚名說明,高齡者之所以受騙上當,通常有三大主因包括:第一是獨居、沒有人噓寒問暖,因此當被關心時,就很容易卸下心防;第二種,因為陌生,被威脅恐嚇時,就很容易照著詐團的指示;第三種,因想省事而過度信賴假冒的「親人」或「老實人」。
黃揚名提醒,對長輩要把關心放在前面,少指責,「倘若真的長輩被詐騙了,千萬不要用指責的方式,否則會讓他更退縮,也千萬不要直接攤牌,會面子掛不住。寧可找長輩朋友,或其他權威的長輩去溝通,重點是要保留長輩的自尊。」
黃揚名強調,若長輩不幸被騙,第一時間就要報案,不要妄想自己可以扳倒詐團,也不要過度苛責自己,因為真正的壞人是詐騙者。
防詐如同健康保健 讓長輩主動提升
弘道基金會發現,長者在健康退化、孤寂與經濟不安下,容易成為詐團鎖定對象,尤其77至94歲的「沈默世代」常因隱忍不願求助而陷入危機。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社會服務處長施淑莉說明,讓長輩的防詐意識變得跟健康意識一樣重要,有助於讓長輩更自主去作準備,可透過陪伴觀察、日常互動及學習活動,多管齊下協助長輩自我防護。目前弘道基金會已有上千位志工投入,陪伴超過萬名長者。
施淑莉說,為讓觀念更易吸收,基金會將防詐口訣融入日常活動,例如在五行健康操中加入防詐提醒,以身體記憶取代口號,並製作影片於網路平台分享。另設計結合健康主題的桌遊,讓長者在遊戲中習得知識;今年更發展「防詐劇本殺」,以沉浸式推理讓長者辨識話術、破解詐騙。
基金會觀察,獨居長者雖不願與鄰里互動,但多半仍渴望學習,若能透過課程或遊戲引導,就能建立外界連結並在需要時求助。然而弱勢長者常僅持功能簡單的手機,甚至為省電拔掉電話線,使現有資源難以觸及。因此社福體系必須持續進化,以更貼近長者生活的方式取得信任,才能有效守護他們。
無家者陷詐騙循環 貧困更添脆弱
無家者因脆弱處境,常同時成為詐騙的被害人與幫助犯,反覆陷入惡性循環。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社工何嘉祥說明,無家者成為幫助犯最常見的是出借帳戶或門號;成為被害人則是因網路遊戲投資、假冒紓困補助、LINE親友借錢等情境受騙。有人因出借帳戶入獄,出獄後再因假紓困遭詐。
統計顯示,無家者平均年齡52歲,多為國中以下學歷,月收僅約八千元。貧窮與心智功能障礙,易使他們更難辨識詐騙,加上酒精或藥物依賴也會影響。
何嘉祥說,很多無家者短期打工仰賴通訊軟體,也有娛樂休閒、社交網絡等需求而使用智慧型手機,但卻不一定懂怎麼用,更需要進一步引導,避免他們被騙。無家者一旦被騙,幾乎沒錢,若又涉詐被通報警示帳戶,往後很難找要用到帳戶的工作。
但為何更多反詐宣傳沒有用?因為從接觸訊息轉化成「我被詐騙了」仍有距離。無家者很多獨居,可能需要他人幫忙判斷,所以促進社區交流,有人際互動支持網絡,對防詐非常重要。如果有穩定經濟生活,詐騙會少一點,否則就是詐騙集團的預備軍及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