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需要轉型!長輩蹲廁難...高齡化社會正在挑戰台灣公廁文化
高齡化社會來臨,許多長輩使用蹲式廁所有困難,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長輩關節、下肢肌力變差,蹲式廁所確實對長輩不夠友善,建議在長輩密度高的公園、捷運、火車站等公廁能設置一定比率的坐式廁所。
台灣衛浴文化協會前理事長黃世孟長期關注台灣公廁文化,他說,坐式馬桶在台灣家戶相當普及,校園公廁的坐式馬桶從早年占比五分之一,近年幾乎是坐式、蹲式各半,漸進式改變中。
黃世孟說,蹲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外國人來台灣旅遊時,常會對台灣超商等處有公廁可免費用感覺友善,但很多外國人對使用蹲式馬桶接受度低,在歐洲許多國家,坐式馬桶已延續5至7代人,歐洲人對蹲式馬桶很陌生,來台灣旅遊若看到蹲式馬桶會覺得很陌生。
黃世孟說,近年台灣公廁的坐式馬桶比率有拉高,仍有保留一定的蹲式馬桶比率,在台灣,坐式、蹲式馬桶各有擁護者,和個人使用習慣有關,有人覺得坐式馬桶有衛生疑慮,但很多公廁會提供坐墊紙,許多人也會隨身帶酒精等,衛生問題已能克服。
日本高齡化海嘯比台灣走得更早,常成為台灣的借鏡。黃世孟說,日本公廁幾乎清一色是坐式,免治馬桶比率偏高,還有許多體恤高齡的設施,包含男性小便斗的輔具相當普及,廁所內有人工肛門的清洗設施等,都是因應高齡化而產生的設計,隨著台灣社會老人增多,這些都是應該跟上的配備。
「公廁最大的問題在於人。」黃世孟說,近年官方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推公廁文化提升、翻轉,改變公廁髒又臭刻板印象,其實台灣公廁的硬體改善已有長足進步,通風、清潔、明亮等,都有一定水準,差別就在使用者習慣、清潔人員訓練,和文化性、教養性及體制性有關,使用者必須有「弄髒自己要清理」的使用習慣,清潔人員對尿垢等細節也要注重,就能改善異味、髒濕,讓公廁的體驗感受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