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爸媽無人幫、錢談不攏! 家總推線上「自救指南」解決照護爭議

有感照護悲劇劇增,家總即推出「家庭照護協議」線上服務,並協同法律扶助基金會、社工專業,協助照護者與家人展開對話,就照護方式、財務分配等事項,形成家庭協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感照護悲劇劇增,家總即推出「家庭照護協議」線上服務,並協同法律扶助基金會、社工專業,協助照護者與家人展開對話,就照護方式、財務分配等事項,形成家庭協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有感照護議題已成家庭衝突主因,中華民國家庭照護者關懷總會(家總)繼2018年推出「家庭照護協議」線上工具,並發布針對全台鄉鎮地方調解委員會展開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調解委員會經手爭議事項,多以「被照顧者(例如長輩)財產或資產分配問題(27.3%)」最多,其次是「照顧費用分配不公(25.0%)」、「照顧方式看法不同(15.9%)」、「長輩或晚輩未盡扶養義務(15.9%)」,超過一半是財務問題。

2018年有感照護悲劇劇增,家總即推出「家庭照護協議」線上服務,並協同法律扶助基金會、社工專業,協助照護者與家人展開對話,就照護方式、財務分配等事項,形成家庭協議。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身處照護現場的家人,可透過「家庭照護協議」線上指引工具,透過四大指標,初步自行評估。只要符合「有邀集家人談照顧的動機」、「了解被照顧者的失能狀況」、「家庭照顧計畫有改變的必要」、「至少有一位以上的家人願意共同討論」等四項條件,透過家庭照護協議線上服務填寫資料,就能協助盤點照護資源、家庭成員任務。

陳景寧表示,家庭照護協議線上指引工具適合,家屬成員彼此關係仍良好,有意願,具能力,卻不知如何討論的家庭型態。「家庭照護協議雖名為協議,關鍵不非得要形成一份具法律效益的協議文件,而是協助不知如何形成照護共識的家庭成員,展開對話、溝通的重要一步。」

透過家庭照護協議線上指引完成初步評估後,亦可致電家總透過社工人員協助,展開家庭對話,並就個案狀況不同,協同法律專業適時進場協助。2022年,法扶即和家總合作,在全台13縣市22各長照據點,迄今服務46起諮詢案,類型包括「扶養議題」、「監護/輔助宣告」、「遺產/繼承」、「債務/財務分配」等。

定居嘉義,現年53歲未婚的梅子姐,父親多年前中風、近年過世前也罹患失智,母親重度聽障且患有中度精神疾病多年。近30年獨力照顧,負擔沈重。瀕臨臨界點下,她得知家總家庭照護線上服務,開始透過社工人員引導,與哥哥展開對話討論,就照護責任,以及照護經費取得共識。

梅子姐坦言,初期並不順利,和哥哥的商議有了結論後,往往又石沉大海。她一度氣餒,後來透過社工人員引導後,文字化確認雙方想法,真正有了共識。為了改善與母親同住的住家環境,她先行自掏腰包修繕母親住家,需要哥哥一同負擔的50萬元經費,也在法律專業進場後,獲得一定的承諾與保障。

 

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 0800-507272

家庭照護協議線上工具:連結請點我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河流乾涸、魚類死亡!雨林原住民:我們用生命守護的森林在消亡

河流乾涸、魚類死亡!雨林原住民:我們用生命守護的森林在消亡

雨林基金強碰!巴西倡議遭「剛果盆地」計畫分食風頭 資源恐分散、失焦

雨林基金強碰!巴西倡議遭「剛果盆地」計畫分食風頭 資源恐分散、失焦

不只賣零食!南投3家「保育柑仔店」成生態服務據點 可免費換取改良式獵具

不只賣零食!南投3家「保育柑仔店」成生態服務據點 可免費換取改良式獵具

中歐升溫特別快速?瑞士升溫幅度已達2.9度 幾乎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

中歐升溫特別快速?瑞士升溫幅度已達2.9度 幾乎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

最新文章

獨居長者安全亮紅燈!4成「孤獨死」死亡3天後才被發現

獨居長者安全亮紅燈!4成「孤獨死」死亡3天後才被發現

日薪2700、時薪僅100...揭密醫院看護「長工時低薪」背後的生存哲學

日薪2700、時薪僅100...揭密醫院看護「長工時低薪」背後的生存哲學

育兒文是流量密碼?照顧長者與育兒勞務相似 為何社會支持卻截然不同?

育兒文是流量密碼?照顧長者與育兒勞務相似 為何社會支持卻截然不同?

少子化衝擊!台灣國中教師「斷層式老化」 40歲以下比率10年間腰斬

少子化衝擊!台灣國中教師「斷層式老化」 40歲以下比率10年間腰斬

少子化解方!新北開明高職停招退場但不終結 轉型為「長照機構法人」

少子化解方!新北開明高職停招退場但不終結 轉型為「長照機構法人」

10年內年輕人就會消失!勞動力主力將從39歲以下轉向50~59歲

10年內年輕人就會消失!勞動力主力將從39歲以下轉向50~5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