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惡火悲劇 未來長照機構不可超過10樓

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私立樂活老人長照中心2016年7月發生大火,造成6死28傷的慘劇。圖/報系資料照
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私立樂活老人長照中心2016年7月發生大火,造成6死28傷的慘劇。圖/報系資料照

長照機構6年來共發生5起暗夜惡火,造成36人死亡。為強化防火避難安全,衛福部拍板,未來新設立的長照機構,其設置樓層最高不得逾10樓,另所有寢室隔間高度應與樓板密接,避免天花板及樓板之間的空隙成為濃煙竄流的管道。新制不溯及既往,年底前就會公告上路。

2016年新店樂活老人長照中心發生大火,該機構設立於8樓,造成6死27輕重傷悲劇,同時也燒出機構的樓層高度問題。

衛福部曾指出,老人垂直逃生能力有限,應以水平避難為主,不需「限高」。但今年8月,台北醫院護理之家再度發生惡火,跨部會討論之下,決議長照機構未來應限高,從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修正先做起,草案日前發布預告。

不溯及既往 限高10樓是極限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祝健芳說,新制要求,未來新設立的住宿型老人長照機構,許可設立樓層最高以地面樓層10樓為限,不可再高。

另考量消防安全以及降低感染風險,機構寢室的隔間高度必須與樓板密接。而護理站則應配置哨子、可攜式擴音器、指揮棒及可保護眼口鼻的防煙面罩或濾罐式防煙面罩。

祝健芳表示,新制預告期14天,若能達成共識,最快年底前上路。樓層高度不溯及既往,但寢室隔間部分,已獲設立許可但還未完工的機構,必須於2年內完成改善,若未改善將依法處分。

今年8月,衛福部台北醫院護理之家惡火奪走9條人命。 記者林澔一/攝影
今年8月,衛福部台北醫院護理之家惡火奪走9條人命。 記者林澔一/攝影

參與新制草案修正的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說,10樓是以消防雲梯車可射水的最高高度定奪,但目前國內1000多家老人機構,也僅2家設立逾10樓,占相當少數,鄉村區多是設立於1樓,都會區則5到8樓居多。

垂直逃生難 水平避難為原則

不過外界質疑,限高10樓會不會還是太高?吳第明表示,專家討論過程確實有許多「論戰」,曾有人提議限高3或4樓,但這麼低的樓層,對於寸土寸金的都會區業者而言,尋點不易,若長照機構不足,反而會使老人家被迫住到離家裡很遠的地方,降低家人探視機會,「所以10樓是放寬後的最高極限。」

吳第明強調,機構收容的長輩多是失能老人,要垂直逃跑不易,以防火安全觀念,仍是水平避難為主要原則。

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 記者林伯東/攝影
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 記者林伯東/攝影

但是,過去寢室隔牆最高只和天花板接連,天花板及樓板之間的空間卻成了濃煙竄流的通道,使得近年火災事件,老人家大多不是被燒死,而是被嗆死。

吳第明說,新制要求寢室隔間與樓板密接,算最為重要,只要門一關上,就可把火及濃煙隔在房內,讓水平避難更安全。

至於護理之家未來是否也要「限高」?衛福部照護司長蔡淑鳳表示,目前護理之家的設置沒有限高,只要求不得設於地下室。但護理機構設立標準的修正內容,確實一直有在討論限高10樓,但尚未確定。

不過,蔡淑鳳認為,一旦老人機構新制確認後,長照相關機構的設立標準應都會做一致調整。但她也強調,防災不只是防火災,也要防水災及地震,多角度思考,才能確保老人家住得安全。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作者文章

台灣碳費一噸300元是多還是少?一表比較亞洲4國碳收費政策

台灣碳費一噸300元是多還是少?一表比較亞洲4國碳收費政策

台積電「電」力危機?報告:台灣供電吃緊恐成營運隱憂

台積電「電」力危機?報告:台灣供電吃緊恐成營運隱憂

便民與管理兩難題...板橋車站街友密度高 社會局啟動街頭醫療

便民與管理兩難題...板橋車站街友密度高 社會局啟動街頭醫療

中午太熱就晚上玩!杜拜白天高溫破40°C 讓夜間海灘大受歡迎

中午太熱就晚上玩!杜拜白天高溫破40°C 讓夜間海灘大受歡迎

最新文章

我變成了長照機器人...一個「照護離職」家庭的真實故事

我變成了長照機器人...一個「照護離職」家庭的真實故事

日本銀髮族不退休?65歲以上勞參率創新高 每4人就有1人在工作!

日本銀髮族不退休?65歲以上勞參率創新高 每4人就有1人在工作!

退休後想跟老朋友一起住?墨西哥推銀髮族合作住宅 舒服養老不孤單!

退休後想跟老朋友一起住?墨西哥推銀髮族合作住宅 舒服養老不孤單!

日本多個地方政府推「育孫假」 鼓勵祖父母領薪帶孫

日本多個地方政府推「育孫假」 鼓勵祖父母領薪帶孫

AI 畫出爺爺奶奶的童年場景 長輩驚喜:想起來了!

AI 畫出爺爺奶奶的童年場景 長輩驚喜:想起來了!

與社會越近 離老化越遠-青年約長輩一起分享「日常和戰爭」

與社會越近 離老化越遠-青年約長輩一起分享「日常和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