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何「孤獨死」?解剖受霸凌少年、酗酒者生前的蛛絲馬跡
單身生活的人不一定「孤獨」。與此相對,就算和家人住在一起,就算身處學校、職場這樣的團體裡,應該也會有感到孤獨的人。
如果是自己希望營造孤獨感,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但如果是無法融入團體就另當別論了。學校、職場,有時是居住的社區,在自己所屬的團體裡如果發生了這樣的情況,不少人會在精神上受到摧殘。「霸凌」就是這類問題中的一個。
文部科學省於2016年3月末,以全國小學、國中、高中、特殊教育學校為對象,進行了「平成27年度,關於兒童學生問題行為等學生指導方面的諸問題調查」。結果表明:「被認定為霸凌事件的件數」是22萬4540件,為歷年新高。和前一年相比,增加了3萬6468件。這只是被校方「認定」的數字,可以想見,現實中的霸凌事件會更多。
解剖一具墜落死亡的大體 還原一件霸凌事件的真相
我曾經解剖過一具國中男生的遺體,他因無法忍受霸凌之苦而跳樓身亡。因為死亡以後馬上就被發現了,所以解剖開始前能獲得的資訊有限。
死者沒留遺書,無法徹底排除被人強行推下去的可能性,所以作為「嫌疑人不詳的潛在他殺案件」轉交給我們進行司法解剖。解剖的結果,是「多發性肋骨骨折所致的出血性休克」。沒有服用過安眠藥,也沒有發現和別人打鬥過的痕跡。
解剖後得知,死者在學校裡遭到了嚴重的霸凌。在學校這樣的大團體中,如果遭到霸凌、被孤立,也許會感到更加地孤獨。
補充說明一下,如果是從高處墜落或被汽車衝撞等,身體因受到強大的外力作用,遺體體表的損傷會尤其嚴重,經常出現頭蓋骨、胸部肋骨、腰部骨盆等多處嚴重骨折。
雖然受損部位多且程度嚴重,但解剖方法和順序還是不變。體表、皮下組織、骨骼、內臟器官等處如有損傷,都要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因此,和解剖損傷較少的遺體相比,需要花費的時間更長。
這樣的遺體上,一般會有多處足以致命的損傷,包括腦部破裂、心臟破裂、肋骨多發性骨折等。這樣的案例就很難判斷哪個是直接死因。儘管如此,也不能因為哪處損傷都可能是致命死因,就隨便選一個填進驗屍報告。
比如,有一個案例,死者在高速公路上被大型卡車衝撞輾壓致死,腦部和心臟均破裂。解剖時發現,心臟比原來的位置向頭頸部移動過,可以推斷,卡車是從死者的腳開始往頭部方向依次輾壓各個內臟器官。所以,靠近腿部的心臟應該比腦部先被輾壓,死因可斷定為「心臟破裂」,而不是「腦部破裂」。
東日本大地震後 這3個地區的孤獨死人數年年攀升
近幾年經常會聽到「孤獨死」這個詞。具體是指獨居者在周圍人不知曉的情況下,突然病死或因慢性疾病而悄悄死去等悲慘狀況。
東日本大地震的重震災區岩手、宮城、福島等3縣設立了臨時住宅,「孤獨死」在這些住宅中便成為嚴重問題。2015年末為止,臨時住宅中的孤獨死人數達到188人。據報導,該數字在震災後的5年中,年年增加。
據聞,由於對「孤獨死」的定義不明確,調查方共同通信社只是詢問了3縣縣警「居住在臨時住宅中,被發現時呈死亡狀態的獨居者」的人數(不確定3縣縣警是否把自殺者也包含在內,但是岩手縣縣警表明去除了2015年度的自殺者)。
類似的災民孤獨死問題,在1995年發生的阪神大地震賑災公營住宅中也受到了關注。獨居老人增加的同時,突然的環境變化等也使他們幾乎喪失了和周邊鄰居的交流,失去可以彼此依賴、照料的人。如果他們有可以一起生活的家人,或是為他們提供能以鄰里守望相助形式生活的機構設施,他們也許不會孤獨地死去吧──常常能聽到這樣悲痛的疾呼。
生前只靠酒精維生 為何酗酒死亡者身上有最乾淨血管?
我發現,孤獨死在很多情況下會和酒精,也就是飲酒,有極大的關聯性。
我們法醫學教室解剖的遺體中,確實有近3成能從血液中檢出酒精含量。其中,明顯長期過度飲酒、即患有酒精依賴症的死者中,男性占壓倒性多數,而且淨是獨居者。
是因為獨居所以患上了酒精依賴症呢?還是因為患有酒精依賴症而獨居呢?人數如此之大,令人難免對這兩項的因果關係產生思考。
從被解剖的死者生前狀況來看,很多人為了逃避失業、破產、欠債、職場或與親友間的人際關係等壓力,反覆過量飲酒。有一個令我記憶猶新的酒精依賴症解剖案例。死者是約50歲的男性,45歲左右被公司裁員。據稱,他與家人長期失聯,也沒有親近的朋友。被解僱後,他沉溺於酗酒生活,去世前約半年,基本上只靠酒精來攝取營養。
該男子被發現在自己家中身亡後,警方展開調查,發現房間內幾乎沒有食物,只有滿屋散亂著的空啤酒罐和空燒酒瓶。像他這樣只靠酒精生活的人,大多數血管反而非常乾淨。一般隨著年齡增長,人會出現動脈硬化,這個變化在以酒維生的人的血管裡卻幾乎看不到。也許是因為這類人除了酒精以外,幾乎不攝取任何脂肪等營養成分,所以很少出現動脈硬化。
由於極度依賴酒精,一般透過飲食攝取的蛋白質、脂肪等,都被酒精所替代,以提供人體所需的最低限度能量。因為不食用油膩的食物,所以也幾乎沒有內臟脂肪。我解剖過的酒精依賴症患者的遺體,整體來說都很瘦,皮下脂肪幾乎都不到3、4公分。只從體內來看,也幾乎沒有發現引發心肌梗塞的徵兆,甚至可以說是處於健康狀態。
- 本文摘自:《不平等的屍體:解剖台上,資深法醫的社會階級觀察》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