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伙吃一頓飯!讓暖暖食堂成為獨居長輩的「第二個家」
在都市,走幾分鐘就有一間便利商店,滑一滑手機,就有美食送上門,很難想像在缺乏資源的嘉義偏鄉,平均要走3公里才有一間小吃店,對一些獨居、行動不便的長輩來說,「好好吃飯」成了唯一的心願。
嘉義部落人口外流嚴重,許多家庭只剩高齡長輩一人留守老家。75歲的林阿嬤牙口和體力都不好,備餐對她來說相當困難,她經常煮一鍋鹹粥,分成好幾餐吃,有時天氣熱,粥已經酸壞了,阿嬤卻因感官退化,沒有察覺,讓前來探訪的社工感到非常不捨。
同樣一個人獨居的還有71歲的吳阿公,過去吳阿公因為無家可歸,曾在公園睡了半年,經歷過一個禮拜都沒有東西吃,餓到肚子會發抖。現在他回到在老舊的三合院古厝,他說:「我都已經70歲了,也沒工作可以做了,我沒什麼願望,就是有東西吃,可以活下去,我就很滿足。」
當等待溫飽,成為長者的日常,時間彷彿流逝得特別緩慢。尋常人家幸福的用餐時光,對獨居長者而言,卻是最難熬、孤獨無助的時刻。尤其是身障、行動不便的長輩,他們大多只能一個人待在家裡,以泡麵和剩菜果腹,除了造成健康隱憂,長期缺乏社會聯繫也會加劇身體機能退化,並且對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為了照顧長輩的營養健康、鼓勵長輩走出家門,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從2015年起開辦嘉義地方的暖暖老人食堂,至今在嘉義老年人口比例較高的六腳鄉、鹿草鄉、民雄鄉、中埔鄉,甚至海拔1,000公尺的阿里山達邦部落都有據點,周一到周五每天溫暖開飯,讓5百多位長者能夠安心地享用餐食,一年累計提供超過14萬份餐食。
從「吃」開始,讓孤寂的心靈再次找到歸屬
暖暖食堂,不只提供新鮮美味的飯食,更是讓長輩喜樂共餐、相聚交流的地方,對許多長輩而言,這裡就像是他們第二個家。活動力好的長輩,每天早上做完運動,就會相偕前來食堂等待用餐,藉由這頓飯,他們得以重拾生活重心,讓孤寂的心靈再次找到歸屬。
而行動不便的長者,也有志工天天送餐到府。新鮮現煮、熱騰騰的便當,不只能滿足長者的營養需求,更讓長輩知道:「有人在關心你,你並沒有被遺忘。」
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的社工包佩宜,與食堂的長輩打成一片,被多位長者稱作「金孫」。她認為社工在食堂駐點,利用吃飯時間來關心長輩的生活,不僅不會干擾長輩作息,也能讓外出工作的子女感到放心。許多長者為了一頓餐食,願意跨出家門,增加人際互動,可見長輩要的不只是溫飽,他們更需要真誠的關懷。
社工林瑋峯也認為,食堂就像一扇窗戶,提供長輩與外界接軌的管道。有長輩因為來到這裡,吃了幾頓飯,因此接收到更多長照資訊;也有長輩因為天天一起吃飯、互相照應,漸漸形成一個互助的生活網絡,這樣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被接住。
每個曾到過食堂的長輩,就是這裡的「老同學」,即使下一餐飯沒有出現,社工也不會忘記他,社工會把餐食送到家裡,趁機陪伴長輩,試圖為長輩獨居的日子增添幾筆笑顏。
綠色餐桌支持在地小農,吃營養也吃永續
除了不辭辛勞送餐到府,食堂在準備餐食方面更是用心。「我們把『老人吃飯』這件事,當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黎世宏表示,食堂的餐食不只講求營養和美味,同時也兼顧綠色永續。
食堂每日的菜單都由專業營養師設計,希望藉由健康飲食改善慢性病、降低病痛的發生,廚師也會將食物切細、烹調得比較軟,方便高齡長者咀嚼。食堂特別選用在地小農契作食材,一方面降低運送過程的碳排量,減少碳足跡,另一方面是為了支持地方小農,「讓部落農民把農產品賣給食堂,不用再頂著烈日擺攤賣菜,當長輩看到自己種的農作物成為食堂菜色,都會很有成就感,共享讓快樂更加倍。」
用飯菜香,替長輩空乏的日子調味
阿里山暖暖食堂的廚師莫耶尤翁阿娜,是一位返鄉青年,在他的記憶裡,過去部落裡的長輩很少聚在一起,現在因為基金會的餐食服務,可以常常看到長輩在食堂裡聊天、健康的吃東西,部落裡洋溢著歡笑聲和活力,他很樂意花心思,用一頓頓飯菜香,替長輩空乏的日子調味。
一間食堂,照顧一個村莊,改變一個部落。基金會透過暖暖食堂,在地服務在地,不只讓長輩獲得營養餐食、找到心靈的歸屬感,也讓最香的那一味,流轉到暖暖的明天,持續在社會各個角落飄香。
一起支持,作伙讓大老人呷飽:https://lihi.cc/wSQL2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