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地址怎麼找工作?社企給無家者一個「虛擬地址」
一個地址所代表的意義不只是一個實體地點,更是用來識別身分的重要證明。無家者因為沒有地址,他們常被各式公共及私營服務拒於門外——不能開銀行帳戶、難以應徵工作、無法取得駕照、甚至不能看醫生。
不僅如此,英國非營利組織 Citizens Advice 發現,無家者因缺少地址,有更大機會錯過重要來信,進而導致他們的補貼被終止、遭逮捕或錯過入住社會住宅的資格。
因此,英國社會企業 ProxyAddress 提出「虛擬地址」作為解方,助無家者得以取得必要的公共服務,甚至有望讓他們脫離無家困境。
ProxyAddress 跟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等各方利害關係人合作,做法是「複製」現有住家的地址,在屋主的同意下,免費提供給無家者使用。可供使用的地址來源包括議會、住宅組織、地產商、私人捐贈以及超過 22 萬間長期閒置的空屋。
ProxyAddress 於官網說明道,可以把這個虛擬地址視為一組代號,無家者可運用這組代號指定郵件收貨地址,例如庇護所或郵局;亦可使用這組代號申請借書證、銀行帳戶等公共服務。
除此之外,考量到無家者時常搬遷,ProxyAddress 讓他們透過手機 app、簡訊,或到圖書館使用電腦網路,就可以更改該組代號代表的收件地址。
這樣的服務對提供地址的屋主會有什麼影響嗎?可以想像成,原地址的屋主也擁有一組獨一無二的代號,與無家者獲得的代號不同,因此不會影響地址擁有者原本的使用情境。
ProxyAddress 創辦人 Chris Hildrey 表示:「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人應該被丟下。在 COVID-19 疫情中,這個行動已經開始幫助無家者,替他們帶來一線希望。在可以提供穩定住宅與全面支持給所有需要的人之前,我們必須尋求創意的方法,幫助那些已經困在危機中的人。」
目前,該計畫在倫敦試行,已幫助多位街友慢慢脫離困境。
51 歲的 Gary Bester 在 ProxyAddress 的幫助下,已在南倫敦找到臨時住所。Bester 提及,他從南非抵達英國後,一直沒有穩定的住所和地址,因此難以取得必要服務,也找不到工作。因為該計畫,他終於找到一個為期 6 星期的臨時工作,接著更找到銷售經理的職位。
而一位名叫 Andrew 的男子,在疫情中被房東趕出租屋。「我沒有其他認識的人,沒有地址就好像我是隱形人一樣,我不被我想去的場所認可。場所人員會不知道該拿你怎麼辦,你只是想求助,但他們卻說『你要有地址』。」Andrew 表示,「ProxyAddress 這個想法很棒,它幫助了許多像我一樣的人。擁有一個可以冠上自己名字的東西——就算那並不是實際的地點——也讓人感覺正走向正軌。」
根據 BBC 4 月報導,已經有 20 位無家者取得虛擬地址。如果一切順利,ProxyAddress 期望把服務拓展到更多地區。
欲使用這項服務,無家者不需支付任何費用。那 ProxyAddress 的收入從何而來?據官網顯示,其收入來自於與議會合作,透過此服務能協助議會履行英國「減少無家可歸者法案(Homelessness Reduction Act)」的法律義務。實際上,一位在街上流浪的無家者,每年都會花費 2-3 萬英鎊的公帑,而 ProxyAddress 的服務有助議會更高效地使用資源。
在 ProxyAddress 發起的民調中,有 1/3 的填答者表示,他們願意把自己的地址捐出來幫助有需要的人。ProxyAddress 高興地發現,願意貢獻地址的人數,已超過英國的無家者人數。
除了 ProxyAddress,其他地方也出現類似的計畫。在雪梨,由慈善機構引介,郵政服務提供一個可以使用 12 個月的免費郵箱;2019 年,愛爾蘭推出一項名為 Address Point 的服務,讓無家者可以使用帶有相片的身分證到郵局領取信件。
對於無家者議題來說,ProxyAddress 並非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身為一名建築師,ProxyAddress 創辦人 Hildrey 認為,最終的解決方案應是建造充足的社會住宅。但建房子或制定相關政策,都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一個虛擬地址,便能立即成為改善無家者生存困境的好幫手。
本文轉載自《社企流》(原文標題:英國社企提供「虛擬地址」,助無家者應徵工作、開立銀行帳戶)。
參考資料
>>England: Pilot scheme offers proxy address to people who are homeless(Scottish Housing News)
>>'Having an address got me a job when I was homeless'(BBC)
延伸閱讀
>>浪子回頭成街友的祝福——青年理髮師全台義剪,為生活迷失者找回自信笑容
>>看見被遺忘的女性無家者——人生百味朱冠蓁:從共食到找回安全感,讓人不再從隙縫中掉出來
>>從無人搭話的街友,到人人稱讚的社區大廚——她用料理重建自信,溫暖鄰里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