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在地征服百老匯!台灣牽亡歌陣音樂劇「勸世三姊妹」 用原創台味敲開國際門
「愈在地,愈國際。」這句話貼切地形容台灣現象級音樂劇「勸世三姊妹」。這齣以台灣牽亡歌陣為題材的音樂劇,1月底登上紐約外百老匯Theatre Row劇院演出4場,成為首齣登上紐約外百老匯的台灣原創音樂劇。導演曾慧誠透露,目前正跟美方製作人討論進一步合作,若能順利籌得資金,希望將「勸世三姊妹」轉為英文版進攻全球音樂劇一級戰區百老匯,讓這齣蘊藏感情和文化底蘊的台灣原創音樂劇,站上國際舞台散發台式溫暖與魅力。
「勸世三姊妹」以台灣特有的「牽亡歌陣」文化為背景,講述宋家三姊弟在家族傳承、個人成長與遺產風波間的掙扎與和解。透過細膩的劇情鋪陳,女主角宋國珍在旅程中逐步釋懷過往傷痛,完成與自我與父親的和解。在台灣演出時場場爆滿,不僅成為台灣近年最紅的音樂劇,更讓年輕世代理解與欣賞牽亡歌陣此一台灣獨特葬儀文化。
將「勸世三姊妹」引進紐約的伯樂是百老匯製作人丁墾(Ken Dingledine)。他曾參與製作「紅磨坊」等知名音樂劇,把「澤西男孩」、「鐵達尼號」、「羅馬假期」等音樂劇引進亞洲。他來台看了「勸世三姊妹」後深受感動,認為最後一幕女兒和父親的和解,可以跨越東西文化的鴻溝,引起觀眾的共鳴。
在丁墾的推動下,「勸世三姊妹」以英文名「Don’t Cry, Dancing Girls(別哭,跳舞的女孩)」在紐約外百老匯初試啼聲。製作人林易衡表示,在紐約的這4場演出,目標在於吸引對該劇有興趣的國際夥伴,為了讓海外觀眾能夠更順暢地理解故事,演出保留核心劇情與代表性歌曲,並搭配英文字幕及英語說書人,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融入故事情境。
曾慧誠透露,作為該劇結尾高潮的牽亡歌陣,一度被美方認為「看不懂」、有意找西方的儀式取代。但當製作團隊親眼目睹深深震撼,反過來認為這是全劇最無可取代的一場戲,是讓「勸世三姊妹」有機會進攻百老匯的關鍵。他認為,這證明「只要故事好,台灣根本不必擔心自己的文化底蘊缺乏吸引力。」
在紐約,音樂劇產業鏈完整成熟。一齣音樂劇要在百老匯上演,得先在百老匯旁的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的劇院巡迴上演「試水溫」,以觀眾的反應取得業界的認同、拿到投資,一步步進攻百老匯。「勸世三姊妹」的初試啼聲已成功拿到入場券,丁墾表示,「觀眾的熱烈反應讓我們看到這部作品的發展潛力,我們會持續推動後續製作,讓勸世三姊妹能夠在更大的舞台上發光。」
「勸世三姊妹」由詹傑編劇。但若要在百老匯演出,必須邀請了解百老匯運作的編劇操刀重新改編,不只是語言的轉換,就連劇情和細節都必須更貼近百老匯觀眾。但曾慧誠透露,美方編劇看完詹傑的劇本,請他告訴詹傑「我知道你花了多少心思寫這個劇本,不論如何改編,詹傑的名字永遠會掛在編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