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印尼亞齊霹靂舞老師奈努尼斯(Nainunis,中)透過舉辦嘻哈舞蹈比賽,希望能向世界介紹亞齊充滿活力和積極正面的樣貌。 圖/奈努尼斯提供
印尼亞齊霹靂舞老師奈努尼斯(Nainunis,中)透過舉辦嘻哈舞蹈比賽,希望能向世界介紹亞齊充滿活力和積極正面的樣貌。 圖/奈努尼斯提供

印尼亞齊省是2004年南亞海嘯的重災區,當年仍是嬰孩的海嘯倖存者如今已長大成人,他們透過專業努力,希望為亞齊建立更美好形象,其中擔任街舞老師的亞齊青年表示,希望人們記住災難,亞齊須擺脫災區形象。

2004年印尼蘇門答臘西海岸發生規模9.1地震引發巨浪,席捲印尼等國沿海,造成10多國逾22萬人死亡。印尼共有逾16萬人死亡,其中災情最慘重的亞齊省(Aceh)有1/4人口、約8萬人喪生。

南亞海嘯發生至今已有20年,當年仍在襁褓中的嬰孩已長大成人,他們雖對海嘯未存有太多印象,但成長過程中,見證亞齊省從重災區逐漸恢復市容,對生長的土地有很大情感。

有許多亞齊青年現在希望能扭轉外界對亞齊的「災區」印象,像是在海嘯中倖存的雙胞胎姊妹阿莉薩(Raihan Alisa Ismed)和阿雅(Raiyan Alya Ismed)就是其中之一。她們正透過街舞,向世界展現不同的亞齊樣貌。

阿莉薩告訴中央社,海嘯發生時她才2歲,因此完全沒印象,經由父母轉述,才得知海嘯摧毀了她們全家所居住的小鎮,使她們失去家園和財產,也有親戚因此喪命。

「記住災難但呈現美好」

2004年海嘯襲擊亞齊省時,阿莉薩和父親正在距離家中約500公尺的清真寺避難,她的妹妹阿雅和母親則被困在他人家中。

她向中央社說:「當巨浪來臨時,我的媽媽和妹妹在約3公尺高的房子內,他們遭強大水流衝擊而在水中不停旋轉,後來媽媽抓到一張浮在水上的木桌。」不過,15分鐘後水流退去後,第2次海嘯來襲時,她媽媽的腳被屋內破碎窗戶的玻璃割傷,縫了32針。

阿莉薩全家人幸運地在海嘯中存活了下來。

如今已長大成人的阿莉薩表示,海嘯造成的創傷會永遠存在,因此災難必須被記住,但她也希望向世界呈現個更美好的亞齊省,而非僅是個海嘯災區。

今年22歲的阿莉薩和阿雅,現在亞齊一間舞蹈工作室教嘻哈舞,她們希望能藉由舞蹈,讓國內其他地區和國際社會認識亞齊的美。

阿莉薩說:「亞齊是個非常友好、安全,且美麗的地方。」

靠霹靂舞展現亞齊活力

同樣是舞蹈老師的亞齊青年奈努尼斯(Nainunis),最近正加緊為他所帶領的霹靂舞團Nanggroe Break Cypherz(NBC)進行例行訓練,他的團員年齡層相當廣,從小學生到成年人都有。

他接受中央社電話採訪時表示,2004年高中畢業後就搬到雅加達生活,因此未經歷海嘯,但許多亞齊人在海嘯中失去家人朋友,他所熟悉的建築物也被海嘯摧毀。

奈努尼斯決定2008年返回亞齊教舞,並解釋,「因爲媒體上所呈現的亞齊,都是負面形象」,因此他的目標是讓更多人知道亞齊值得驕傲的成就,並認識亞齊的美好。對他而言,嘻哈社群就是其中之一。

奈努尼斯透露,剛在亞齊推廣霹靂舞時,一度遇到來自政府的關注,「每每在社區練習時,都會被禁止、被驅離」,但他理解,這是因為外界對他們所做的活動不熟悉,因此奈努尼斯向反對人士介紹嘻哈文化,進而取得他們的信任及認同,現在也成功得到亞齊省政府的支持。

他告訴中央社:「我們會盡量獨自舉辦活動,以展出我們不會為政府帶來額外負擔的態度。現在我與所有團體,無論政府或私人單位,都建立了良好關係、彼此合作,並透過霹靂舞和嘻哈社群互相幫助。」

奈努尼斯現在正透過社群媒體和每年舉辦的嘻哈活動,積極向國際展現亞齊的另一面向,並希望能邀請各國人民訪問亞齊。

他說:「亞齊是實施伊斯蘭教法的地方,但我在這感到舒適和快樂,並可以在這裡表達自我。若想了解亞齊,請直接來亞齊親自體驗。」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風水輪流轉?發展綠能不再是富國專利 新興國家反成減碳主角

風水輪流轉?發展綠能不再是富國專利 新興國家反成減碳主角

莫拉克災後重建的觀光只會複製脆弱?部落反思:擺脫利潤優先

莫拉克災後重建的觀光只會複製脆弱?部落反思:擺脫利潤優先

夏季蛇類活動力強...新北寵物蛇出逃潮  3個月拾獲24條、平均4天1隻

夏季蛇類活動力強...新北寵物蛇出逃潮 3個月拾獲24條、平均4天1隻

產量多1.2倍!台灣自育咖啡新品種「台農1號」誕生 克服中低海拔高溫多雨瓶頸

產量多1.2倍!台灣自育咖啡新品種「台農1號」誕生 克服中低海拔高溫多雨瓶頸

最新文章

呼應COP30 從氣候到健康 味全用「食」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永續行動

呼應COP30 從氣候到健康 味全用「食」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永續行動

【專欄投稿】把農場變教室、舉辦文化節 讓農業走出一條「共生」的路

【專欄投稿】把農場變教室、舉辦文化節 讓農業走出一條「共生」的路

在地媽媽成重建主力!莫拉克旗美九區婦女集結 創造災後新契機

在地媽媽成重建主力!莫拉克旗美九區婦女集結 創造災後新契機

【專欄投稿】農業M型化...大農靠資本、小農靠家庭 誰來解救卡在中間的「中農」?

【專欄投稿】農業M型化...大農靠資本、小農靠家庭 誰來解救卡在中間的「中農」?

獵奇或反思?以悲劇為核心 「黑暗旅遊」版圖逐漸擴大

獵奇或反思?以悲劇為核心 「黑暗旅遊」版圖逐漸擴大

亞太黑暗旅遊崛起!從戰爭到天災 創傷歷史下的「記憶空間」皆成熱門景點

亞太黑暗旅遊崛起!從戰爭到天災 創傷歷史下的「記憶空間」皆成熱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