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古道探訪、多族歷史文化、故事人文體驗 永續旅遊潛力景點:花蓮磯崎

布農族馬中原(左)與撒奇萊雅族陳志義(右),外人習慣稱他們小馬、小黑的二人返鄉期待創造出磯崎獨特的體驗旅遊文化。 圖/劉嫈楓攝影
布農族馬中原(左)與撒奇萊雅族陳志義(右),外人習慣稱他們小馬、小黑的二人返鄉期待創造出磯崎獨特的體驗旅遊文化。 圖/劉嫈楓攝影
無貧窮

位在花蓮中間,狹長地形,居住僅僅一百多人,夾處在山海之間的磯崎村,旅人常常一不小心就疾駛錯過。六、七年前,在此成長的兩位部落青年馬中原、陳志義決定停下腳步,要找出家鄉最值得珍惜的故事,向旅人述說。

「一百年前,我們各自的祖先⋯⋯,先後來到這裡。閩南、客家、太魯閣、噶瑪蘭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山與海部落文化彼此交互學習,追尋上一代的生活智慧,傳承衍生成現在的模樣。」本名陳志義,暱稱「小黑」,撒奇萊雅族的他站在高山森林基地,介紹磯崎獨特的跨族群文化。

不像其他原民村莊,隨著清朝、日治、民國時代的歷史發展,不同族群先後落腳磯崎,集結成芭崎、磯崎、龜庵、高山部落,融合了彼此的生活、文化智慧。「熟悉山林的布農族,向阿美族學習海的文化;距離農村遙遠的阿美族,向噶瑪蘭族認識了耕作技術。」馬中原說。

座落在花蓮豐濱村,磯崎村面山朝海,狹長地形聚集了閩南、客家、太魯閣、噶瑪蘭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多元族群。 圖/劉嫈楓攝影
座落在花蓮豐濱村,磯崎村面山朝海,狹長地形聚集了閩南、客家、太魯閣、噶瑪蘭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多元族群。 圖/劉嫈楓攝影

立基在此,任職軍旅的馬中原,退伍後在磯崎第一個展開行動,創辦高山森林基地,回想當時,不若現在高山森林基地,擁有幾百甲面積。當時,馬中原從小小四分地土地開始,一面向在地耆老展開田調,喚醒他們的情感、記憶。

有越來越多部落的人認同與感動,把土地交給他,馬中原集結在地力量打造出森林基地。「我想用一座山接待大家。」最後連政府單位林務局也都好奇高山森林基地不靠政府資源的改造模式,「要做部落的事情,一定要從根本開始。」馬中原說。

以高山森林基地邁開第一步後,馬中原不想將光環只集中在自己身上。他知道,只憑一己之力,並無法翻轉在地。他理想中的模式,是希望以「小鎮」為單位,滾動在地夥伴一起加入,而不只是煙火式的曇花一現。

成功打造高山森林基地後,馬中原希望有更多夥伴加入,打造磯崎深度體驗旅遊。 圖/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
成功打造高山森林基地後,馬中原希望有更多夥伴加入,打造磯崎深度體驗旅遊。 圖/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

「我們未來期待達成『三分之一的生活』。」馬中原解釋。加入行列的部落夥伴返鄉後,三分之一仍有自己的事業,另外三分之一是擁有自己的生活;另外三分之一,則一起加入打造磯崎深度體驗旅遊的行列。

打造「三分之一」的旅行模式,是馬中原認為許多人返鄉,為了就是在生活、謀生找到適切的平衡,若又過度追逐過著工業生活的緊湊步調,就失去了最初的原意。部落是真正展現生活感的地方,部落文化、生活、情感已經在此存在了幾百年,以最原初的樣子迎接,創造旅遊體驗才是最理想模式。

從小也在磯崎長大求學,後來北上工作,小黑是第一個加入馬中原行列的部落夥伴。不僅加入高山森林基地營運的行列,為了向旅人展現磯崎的獨特,他也回頭與長輩爬梳,挖掘母親、父親在磯崎生活過的故事和文化。

聯手端出磯崎特色旅遊體驗的,還有友善種植,擁有整片山蘇園的阿美族姐弟倆古浪、保羅;從小特別對獵人技藝感興趣,被大家暱稱為「山豬王」的噶瑪蘭族獵人李文泉;從父親手上接下棒子,在大片獨特山景中飼養牛隻的劉振生,集結閩南、客家、阿美族、太魯閣、瑪蘭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文化,端出特色料理的阿美族妯娌陳信好與洪惠美,以美味部落文學佳餚,一起加入。

秘境古道探險、與牛為伍山景、山蘇園採野菜、體驗打獵文化、文學部落美食⋯⋯,聯手在地夥伴,要向旅人展現出磯崎獨特的風貌。 圖/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提供
秘境古道探險、與牛為伍山景、山蘇園採野菜、體驗打獵文化、文學部落美食⋯⋯,聯手在地夥伴,要向旅人展現出磯崎獨特的風貌。 圖/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提供

「磯崎要養出自己在地的力量,最大願景要是未來三到五年後,不只是談原住民文化,談的是原住民主體性,才能找出可持續的發展的生活體驗。」馬中原說。

總是為人忽略的磯崎,經過兩年多終於打造出雛形,背後也幫上一把的是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劉維公。多年前他扎根花東,在花蓮豐濱、台東長濱協助推動地方創生,輔導推動產業,因緣際會下來到磯崎,看著這裡擁有得天獨厚的部落文化、故事,與在地智慧,卻總是輕易為人忽略。

前年,他率領學生、團隊來此田調、透過「行走磯崎」計畫,挖掘故事,為在地耆老撰寫故事,製作部落地圖,協助創造體驗的流程設計,找出磯崎的品牌特色,有了「行走磯崎」後,2022年則將主導權全數回歸給在地夥伴,再推出「快樂磯崎」。「磯崎獨特的歷史、故事,將可以不同原民村落,打造就出獨特的故事體驗經濟。」劉維公說。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鏈把脈痛點

不數人頭的地方發展學 小鎮智能靠區塊鏈把脈痛點

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美國創新中心年度創新論壇

2021設計行動高峰會:美國創新中心年度創新論壇

地球解方年會即將展開! 召集人楊振甫:「永續下階段挑戰:突破創新,加速行動」

地球解方年會即將展開! 召集人楊振甫:「永續下階段挑戰:突破創新,加速行動」

秘境古道探訪、多族歷史文化、故事人文體驗   永續旅遊潛力景點:花蓮磯崎

秘境古道探訪、多族歷史文化、故事人文體驗 永續旅遊潛力景點:花蓮磯崎

最新文章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辭世...文化傳承失一巨擘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風災後的蘭嶼…屏東大學學生記錄離島災後困境 為蘭嶼發聲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酒香世界!日本傳統釀酒蘊含罕見發酵技術 有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斑馬線變「亂碼」線? 彰化小西商圈破格大改造、注入新意

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正衝擊農業!台灣拜耳「採摘玉米 攜手公益」助攻糧食永續發展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

台語更名「台灣台語」?文化部:展現在地化、尊重族群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