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媽祖每年要遶境?神與凡間也有「無線電」!

香火鼎盛是臺灣廟宇常見的景象,2017 年政府推動減香政策,曾引起民間強烈反彈,抨擊政府滅香。張珣認為,改變如果建立在尊重香文化的基礎上,更能調和現代環保意識。她曾在演講中提及可以從每天三炷香,改成初一、十五三炷香或是一年十二支香,但用好一點的香供養神明,多數信徒都能接受。 圖/iStock
香火鼎盛是臺灣廟宇常見的景象,2017 年政府推動減香政策,曾引起民間強烈反彈,抨擊政府滅香。張珣認為,改變如果建立在尊重香文化的基礎上,更能調和現代環保意識。她曾在演講中提及可以從每天三炷香,改成初一、十五三炷香或是一年十二支香,但用好一點的香供養神明,多數信徒都能接受。 圖/iStock
無貧窮

神明為何要進香遶境?

香火裊裊中,十萬信徒、九天八夜徒步,無論男女老少、貧富階級皆點燃一炷炷香,與神明對話,直達天聽。臺灣的媽祖進香遶境超過百年歷史,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進香遶境有何意涵?香火又象徵什麼意義?為何年年吸引十萬信眾徒步百萬公里?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她認為香蘊含許多價值與象徵,而民間信仰如同「時空膠囊」,將無數歷史、文化、政治痕跡保存下來。

1980 年代,大甲鎮瀾宮的進香隊伍。進香是民間信仰總動員的時刻,除了香客信徒,居民也紛紛相迎由地方團體組成的各大陣頭。
 圖/張珣
1980 年代,大甲鎮瀾宮的進香隊伍。進香是民間信仰總動員的時刻,除了香客信徒,居民也紛紛相迎由地方團體組成的各大陣頭。 圖/張珣

進香沿途上,許多信徒排隊等待「鑽轎腳」,希望掃除晦氣厄運,求得平安。 圖/張珣
進香沿途上,許多信徒排隊等待「鑽轎腳」,希望掃除晦氣厄運,求得平安。 圖/張珣

香客手持進香旗進入大殿,大殿內即將進行「謁祖割火」儀式。 圖/張珣
香客手持進香旗進入大殿,大殿內即將進行「謁祖割火」儀式。 圖/張珣

百年來的進香大軍

1984年,張珣第一次隨著中研院民族所團隊,參與媽祖進香遶境。六、七萬的香客,黑壓壓一片,步行路程沿途沒有路標,要走往哪裡?

跟隨著長長的進香隊伍,張珣腳底起泡,步履維艱。但舉頭望去,身旁盡是年邁長者,她好奇一問,這才知道長者們是多年的香客,雖然沒有任何進香指南,他們卻可以按照百年來既定的路線前進,從大甲鎮瀾宮到達北港朝天宮。

百年來,信徒沿著清代的進香路線,徒步從一座廟宇再到另一座廟宇。作為全球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媽祖遶境」已從日據時期的幾百人,暴增為今日十萬進香大軍。進香遶境究竟藏著什麼神秘力量?為什麼廟宇年年都要進香?

進香:神明的靈力充電站

進香就像神明的靈力「充電站」,由信徒隨侍保護神明,返回老廟或母廟增添靈力。

民間相信,神像的靈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需要透過「謁祖割火」的儀式,重回祖廟拜見祖先、分取香火,把神聖的靈力重新帶回廟裡。

例如,以前大甲鎮瀾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鎮瀾宮帶著香火爐前往,由朝天宮舀出三瓢香灰給鎮瀾宮帶回。香灰即是神明的靈力,也是整趟進香行最重要的儀式與核心價值。

「割火」是進香最重要的目的,為神明「充電」,再次強化靈力。 圖/張珣
「割火」是進香最重要的目的,為神明「充電」,再次強化靈力。 圖/張珣

張珣指出,進香代表飲水思源、尊卑長幼有序的觀念,廟宇之間也有母子、姐妹關係,透過進香來確認彼此的淵源。因此,也有人以「回娘家」來形容媽祖進香。

從媽祖信仰傳播來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中心往外輻射形式,如湄洲為信仰起源,之後如蜘蛛網般傳散到天津、廣州、臺灣各地。另一種則是系譜形式,經過數代由上往下分香,湄洲祖廟往下分香到北港朝天宮,再往下分香給彰化南瑤宮等,各自形成系譜,就如同祖譜一樣。

子廟回母廟謁祖進香被稱為「回娘家」,表現出儒家親屬的價值觀,也有「吃果子拜樹頭」的報恩意涵。

進香回來之後,則要遶境,藉由神明的力量將居所的周圍淨化,讓神明掌管的「境內」成為安全的地方。

分靈、分香是華人民間信仰傳播的重要方式。信徒遷徙移居時,可以到大廟求取神明同意,攜帶神像到異鄉蓋廟供奉;如果沒有神像,也可用香灰取代。子廟就如同祖廟的分身,需要定期回去謁祖。 圖/研之有物
分靈、分香是華人民間信仰傳播的重要方式。信徒遷徙移居時,可以到大廟求取神明同意,攜帶神像到異鄉蓋廟供奉;如果沒有神像,也可用香灰取代。子廟就如同祖廟的分身,需要定期回去謁祖。 圖/研之有物

香火才是靈力本體!

但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我們拜拜要拿香?神明進香也要取回香火?究竟,香具有什麼特殊代表性?

「香」在漢人信仰及儀式中不可或缺。香火的背後除了有媒介功能、精神性象徵,還隱含了嗅覺所引發的感官體驗。

首先,香就像是「無線電」,心裡想祈求什麼,就燒香拜拜對神明說。信眾透過燒香與神明溝通,把人們的意念傳遞給神明;神明也會透過發爐等方式傳達訊息。

張珣指出,香的重要性可能來自人類對火的崇拜。香被火點燃,燒出香煙後飄上天空,成為和神明溝通的媒介。燒香後的香氣鎮定心神,香灰則象徵精神與靈力,燒成香灰也代表完全的奉獻。至於香爐,則源自古代的食器,有些信眾相信神明會吃香,香灰裝在香爐中用來供養神明。

香爐、香火的重要性,可以從大甲鎮瀾宮進香見到。從古至今,鎮瀾宮進香行經彰化時,經常會有搶轎風波,神轎回程入廟時也常耽擱時程。但香擔則在廟方嚴密保護之下,避開人群,絕不讓外人有偷搶的機會,也絕對嚴守入廟時間。

香灰象徵神明靈力,再透過氣味產生一種神聖的感覺。圖為北港朝天宮的萬年香火爐。 圖/Wiki
香灰象徵神明靈力,再透過氣味產生一種神聖的感覺。圖為北港朝天宮的萬年香火爐。 圖/Wiki

大甲鎮瀾宮的香擔,裡頭裝著香爐,是進香之行最重要的關鍵「任務」,沿途由廟方嚴密保護。 圖/張珣
大甲鎮瀾宮的香擔,裡頭裝著香爐,是進香之行最重要的關鍵「任務」,沿途由廟方嚴密保護。 圖/張珣

一炷香的神奇體驗

香還有另一作用:刺激嗅覺,引發身體的跨界反應。

「從進香的第一夜,香客點燃第一根香之後,開始步行隨香,沿途一直接續燒香,不能中斷,整個進香活動都在香的燃燒中進行,稱為進香也是用來區分進香時期與平常的差異。」

張珣曾在文章中,特別描述進香時,香客經由香氣的嗅覺引發,帶出與日常不同的體驗,彷彿時時感受到神明的庇佑。

這種感覺你應該不陌生,有時我們聞到某種飯菜香立刻覺得:啊,是媽媽的味道!因為嗅覺屬於較感性的感官,訊息傳達到大腦皮質,直接牽動感覺區域,不需要經過理性思考,就能聯想到某個記憶。

香從漢唐時期進入中土,許多宗教儀式上都會燒香,讓信徒聞到味道就聯想到信仰,透過嗅覺觸發不同想像和感受,到另一個超越日常經驗的世界。張珣指出,民間信仰透過「香」這個物質,展現出各種非物質的意義。可以說,

民間信仰重視不是那炷香本身,而是透過可見的香來移情與依託。

打開「時空膠囊」,進香路線按著古地圖進行

媽祖廟從最原始的祖廟重重分香,幾代之後要回到哪裡謁祖進香?其中大有玄機。

清朝時,臺灣媽祖廟都前往媽祖昇天處的湄州取香。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鼓勵本土化,建立非中國的國族觀,因而鼓勵廟宇到北港朝天宮取香。直到戰後,大甲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有地位之爭,1988年後鎮瀾宮便轉到新港進香,中間也曾前往湄洲取香。

從自主、彈性的多源頭進香顯示出,進香遶境不只牽涉到信仰,與政治更息息相關。

進香的理由除了神明謁祖,移民溯源也是重要因素。清代臺灣的族群械鬥嚴重,「團結」是生存之道,商人間習慣彼此結盟、稱兄道弟,同一族群、行業也會透過媽祖廟來結盟,宮廟活動熱鬧時出陣頭,平時則保衛家園。過往大甲鎮瀾宮到北港取香長達七、八十年,也是因為大甲、北港多為泉州移民。

有意思的是,百年進香傳承的不只是民間信仰,還有默默被保存的古老地理。張珣指出,大甲鎮瀾宮進香的路線上,許多都是清代的古地名,你可以想像,一百多年前,有一群留著長辮子的清代香客,同樣走在今日人們腳下的這些鄉里路徑上,護送著媽祖一路前往北港謁祖進香。

當時,民間信仰隱含「陰陽共治」的概念,陽間有縣城官府,神明也沿用清代府州郡縣劃分掌管陰間。歷代政權以「冊封」標準化媽祖為正神,透過民間信仰強化政權、教化人心。因此,儘管改朝換代,這些政治意涵、歷史地理、傳統文化價值,仍然得以流傳保存下來。

民間信仰就如同「時空膠囊」,保存了各種文化與歷史價值。

1986 年鎮瀾宮前往北港進香的開路鼓。開路鼓是進香陣頭的先鋒,走在隊伍前端,沿途步行敲打吹奏,提醒信徒隊伍已到。 圖/張珣
1986 年鎮瀾宮前往北港進香的開路鼓。開路鼓是進香陣頭的先鋒,走在隊伍前端,沿途步行敲打吹奏,提醒信徒隊伍已到。 圖/張珣

進香途經西螺大橋,當地廟宇前來迎接。華人民間信仰如同儒教與古代官僚體制的複製版,媽祖為朝廷冊封的神明,地方廟宇出迎,就似地方官迎接朝廷官員。 圖/張珣
進香途經西螺大橋,當地廟宇前來迎接。華人民間信仰如同儒教與古代官僚體制的複製版,媽祖為朝廷冊封的神明,地方廟宇出迎,就似地方官迎接朝廷官員。 圖/張珣

「Be Water」民間信仰也懂!

研究媽祖信仰多年,張珣曾參與大甲媽祖遶境6次,白沙屯1次,全程遶境也走過了2、3次。她拿出遶境時要帶的旗幟、臂章,上頭還印著大大的「中研院民族所」,她笑稱:「這代表我們真的辛苦地去田野!」

張珣第一次進香在學生時期,協助外國學者進行都市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當時,國內少有學者研究臺灣民間信仰,許多人認為,漢人的信仰型態就是一盤散沙。

「如果只是一盤散沙,媽祖遶境怎麼能動員這麼多人?」張珣畫上問號。

她觀察,所謂的一盤散沙其實是一種「隱形的組織」。相較於國外宗教具體、常態性組織,進香團平常只是「一般人」,混跡在日常各界,遇上進香便「化整為零」。元宵節當晚擲筊決定路線後,透過村里鄰、行業開始動員,如同任務組織,只為了進香而集結,進香結束便自動解散。

這種「Be Water」模式,一來可以躲避政權打壓宗教的取締,二來也不會造成信眾額外負擔。張珣認為,這也是因應歷代朝廷打壓,中國民間信仰產生的生存策略。

「民間信仰像泥土,也像變形蟲,不會消失。」張珣說,有些理論主張隨著人類智識的進步,宗教會逐漸消失。但她認為信仰的需求始終存在,而民間信仰的活力便在於能吸收各種元素,雜揉、彈性地因應不同需求去改變。

她舉例,有些小女神、姑娘廟被官方取締,信徒便讓小女神偽裝成媽祖的形象,以正神的名號躲避禁令。例如臺南市山上區天后宮所供奉的「玉二媽」,其實並不是媽祖林默娘,後來神明還透過降乩說明身份。

各地這類女神的式微,與政權打壓有關,但也不因此消失,只是埋伏潛藏。張珣說:「這就是民間信仰的生存之道,也是重要的庶民文化力量。」

中研院進香去!張珣秀出中研院組隊遶境進香的旗幟,她笑說,研究民間信仰不能只埋首文獻典籍,宮廟、進香團都是重要的觀察田野。 圖/研之有物
中研院進香去!張珣秀出中研院組隊遶境進香的旗幟,她笑說,研究民間信仰不能只埋首文獻典籍,宮廟、進香團都是重要的觀察田野。 圖/研之有物

本文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文標題: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

延伸閱讀

>>保平安、反核四、選總統都請託夢!媽祖如何成為臺灣最強天后?

>>張珣個人網頁

>>〈為何要進香?〉張珣,《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中研院民族所,張珣、余舜德、劉斐玟主編,2018

>>〈香之為物:進香儀式中香火觀念的物質基礎〉張珣,《臺灣人類學刊》4(2):37-73,2006

>>〈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張珣,《人類與文化》22: 46-54,1986

>>為神明代言!受玄宮扛社會責任「不靠擲筊靠瓷杯」

>>靠靈驗造勢?全台瘋媽祖與「宗教經濟」之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明年上路!換照年齡下修至70歲 交通部公布駕照管理3修法方向

明年上路!換照年齡下修至70歲 交通部公布駕照管理3修法方向

擴充長照服務量能 富宇建設再捐救護車、復康巴士

擴充長照服務量能 富宇建設再捐救護車、復康巴士

德國核能立場大轉彎!考量能源、國防放棄反核 與法國站成同一陣線

德國核能立場大轉彎!考量能源、國防放棄反核 與法國站成同一陣線

新北雙溪河不准游!東北角管理處僅開放遊憩活動 「開水聯盟」游泳抗議

新北雙溪河不准游!東北角管理處僅開放遊憩活動 「開水聯盟」游泳抗議

最新文章

用「社會學」耕田?李法憲在高雄梓官打造生態農業、文化節翻轉農村困境

用「社會學」耕田?李法憲在高雄梓官打造生態農業、文化節翻轉農村困境

被相信與賦能的力量!柬埔寨17歲女生從受助者變「改變者」

被相信與賦能的力量!柬埔寨17歲女生從受助者變「改變者」

全球僅存2艘!百年磺火漁法「蹦火仔」 5月至9月在金山限定登場

全球僅存2艘!百年磺火漁法「蹦火仔」 5月至9月在金山限定登場

結合環境保育與職場健康 聯合線上串聯企業「與樹同行」打造植樹新型態

結合環境保育與職場健康 聯合線上串聯企業「與樹同行」打造植樹新型態

夷為平地...苗栗百年、全台唯一「佐佐木古登窯」被拆除 縣府:非文資難介入

夷為平地...苗栗百年、全台唯一「佐佐木古登窯」被拆除 縣府:非文資難介入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