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也能「斜槓」?這群南漂客把恆春老屋變得超有趣!
提到恆春,你會想到什麼?古城、落山風、還是曾帶動國片復甦熱潮的《海角七號》?其實,這座靜謐的古城,已經建城將近一個半世紀,蘊含豐富的地方文史,不該只是觀光客前往墾丁時的中途休息站。
3位南漂的6年級青年,林立峰(Ricky)、蕭伊倩(Monica)、王重喬(Jo),在不同時間點來到了國境之南,合力把代表鎮上繁華過往的百年老屋「恆春信用組合」,改造成最具活力、也最難定義的「斜槓」空間。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老建築大變身,咖啡、民宿、酒館樣樣有
恆春信用組合由1918年的地方士紳陳雲士所創,起初是間私人銀行,「信用組合」一詞在日文即有銀行之意,當年主要客戶是日治時期顯赫一時的麻繩產業,一度成為台灣外銷主力。時光飛逝,恆春信用組合依舊靜靜地佇立在緊鄰南城門的文化路。
帶我們拜訪這棟兩層樓的百年老屋,是4年前創辦恆春第一家建築事務所的王重喬,他描述,恆春信用組合以前是當地最熱鬧的地段,銀行、戲院、甚至酒家,都集中在此。為保留地方歷史紋理,除危及安全、必須大幅修繕的結構,或已不堪使用的木製窗台,整棟建築幾乎都按照原貌保留。
推開大門,如今一樓是吸引文青聚集的「Cafe1918」咖啡廳,從古樸的地磚、窗櫺、吊燈、牆上的恆春古地圖、到櫃臺旁那個前人遺留下來(卻打不開)的保險箱,都讓人深刻感受到時間的流動,以及當地特有的氛圍。落成後不久,就有在地耆老進來分享,看著舊地圖回想小時候在這條路上的所見所聞。
上去2樓,帶領參觀的是紮著馬尾、一身健康膚色的蕭伊倩。約30坪的挑高空間裡,設置了9頂玲瓏有致的印地安帳棚,這裡變成另一處「信用帳」Campsule Hostel旅宿空間,看似不大的個人空間,獨立筒床墊、電視、風扇、插座、閱讀燈一應俱全,不但可以一個人發呆、放空,也常有家庭客整個包場。
campsule這字取自「camp」和「capsule」,為讓空間運用極大化,「帳棚打版3次,最後才決定理想尺寸,」乍看之下頗像背包客棧跟日本的膠囊旅館,但每位房客都有私人空間,想和其他人交流,閣樓閱讀區便是交誼空間,很適合三五好友徹夜深談。「之前有自備投影機的家長在這放電影給小朋友看,大人到樓下咖啡廳聚會,」她說明。
有趣的是,除了當民宿跟咖啡廳,恆春信用組合還不時化身創意市集、舉辦趴踢,跨年時,這裡就辦過有趣的算命趴、桌遊趴、甚至免費理髮活動。別以為這些點子太前衛,Monica觀察,附近有不少從都會南漂的青年,對這樣的活動很樂在其中。快滿30歲、從台北漂來的莊政諺就是個例子。
從小苦於過敏的他,5年前來到恆春才感覺「可以用鼻子呼吸,」他熱愛海洋跟逐浪生活,先到學校兼課、還在潛水店當教練,希望有機會分享保育觀念。不久,發現透過「調酒」是不錯的方法,於是加入恆春信用組合的合夥經營團隊,負責晚上8點開門的 30Mbar小酒館。他把調酒做成綠蠵龜、北極熊、小丑魚等有趣造型,當客人好奇問起、再順勢道出背後想傳達的理念,「這樣客人才不會認為你在說教。」
匯集南漂客,推廣「分時共生」概念
為何會想出這麼有趣的複合式經營概念?老實說,恆春信用組合也是被逼出來的。
習慣穿著工作圍裙、一副圓框眼鏡的林立峰,原本在台北從事餐飲業,因熱愛衝浪常來墾丁這一帶,但大夥運動完或等浪來的時候,總苦無聚會、休憩的場所,於是有朋友揪他來恆春開店,「當時想開一家全台最『南』的精品咖啡店,」實際投入才知道,這件事真的很「難」!
2014 年,原本承租恆春信用組合的餐廳面臨經營危機,股東必須重組,經過一番探詢,才找到5位志同道合、背景各異、也是店裡熟客的合夥人,而且決定以「分時共生」的概念重新出發。1樓一樣做餐飲、2樓改成民宿,並歡迎新店家或想創業的年輕人加入,支付場地租金、自備材料和人力即可進駐,共享這裡的營業設備和室內空間。林立峰直說:「這樣可以讓我的店活下去,又能幫到別人,不是很好嗎?」
分時共生聽來前衛,但林立峰分析,其實出發點就像百貨公司出租櫃位,一來降低商家經營成本,二來也提供更多服務給客人。
幾年前在美國匹茲堡興起的餐飲業新創基地Smallman Galley,也是類似概念,當地政府把舊倉庫加以整頓,改造為提供烹飪設備的共同工作空間,招募有意創業的年輕廚師開店,用最低成本實驗自身狂想,18 個月後再徵選另一批餐廳進駐,讓民眾隨時享受最驚奇的創意佳餚。「既然有共同辦公室(Co-Working Space);那為什麼不能有共同餐飲空間呢?」
近來坊間興起「斜槓」(Slash)一詞,描述越來越多年輕人身兼多職、具備多種才華的時代趨勢。而百年前,恆春信用組合用金融資源扶植了許多在地產業,今日改頭換面之後,不但成為斜槓化的趣味空間,更打算成為年輕人的夢想實驗基地。所用方法不同,但目的依然不變。就像蕭伊倩說的:「我們可以讓你定義,希望這個空間做什麼?或可以成為什麼?」
本文授權自《城市學》:在這裡,編織你的夢想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