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如何成為生態助力? 沃旭最新白皮書提出行動方案
在2050淨零永續的目標下,能源轉型、再生能源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全球最大離岸風電企業—沃旭能源最新白皮書《Uniting action on climate and biodiversity》強調:生物多樣性流失與氣候變遷互為因果、交互影響,氣候變遷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急遽流失和生態系統惡化的主因之一,而生物多樣性流失也削弱大自然調適氣候變化的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於氣候調節和緩解氣候危機而言至關重要,在加速綠能建置的同時,必須同時兼顧生態平衡。
無論是陸地或海洋的自然生態,都具有強大的碳捕捉、儲存功能,尤其海洋不只能透過洋流將吸收的熱能分佈到全球、進而發揮調節氣候的作用,海草、紅樹林等海洋及沿海生態的碳捕捉量更高達陸地森林的四倍。
聯合國將生物多樣性視為抵禦氣候變遷最強而有力的自然防禦手段,當生物系統越多樣化,所能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就越多,所具備的儲碳功能也越強大,地球環境在遭遇壓力變化時也更有彈性及韌性。
沃旭能源全球執行長麥茲尼博(Mads Nipper)在白皮書序言中開宗明義地表示:「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是全球人類共同面臨的威脅,而且兩者一體兩面、密切相關。」將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措施納入再生能源計畫,是達成淨零目標的關鍵。
能源產業新思維:生態目標從「不扣分」提升到「更加分」
一直以來,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分屬於兩種獨立的框架和體系。沃旭在白皮書中強調,促進生物多樣性是這個世代的能源轉型工程必須克服的挑戰,不只整個能源產業,全球政府、非政府組織和所有利害關係人都必須齊心協力,對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議題進行整體性的思考。同時,建置綠能時也應該從目前對待生態「無淨損失(no net loss)思維,提升到更積極的創造「淨值正面效益(net-positive impact)」,不只要避免、減輕生態負面影響,還要進一步積極尋求增進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沃旭也在白皮書中以自身經驗和行動提出「促進生物多樣性的能源轉型」的具體方針,期望能源轉型全方位成為改善生物多樣性與氣候的正面力量。
創造生物多樣性「淨值正面效益」
身為全球首間擁有科學基礎核定之淨零排放目標的能源企業,沃旭能源自2006年迄今已經減少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排放強度達87%,預計2025年達98%,穩步落實2025年企業營運和能源生產業務達到碳中和的目標,而2040年整體產業價值鏈碳足跡將達到淨零排放,減碳進程領先業界。
同樣領先的還有沃旭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努力,2021年6月,沃旭宣布最晚自2030年起,在全球新建的再生能源計畫都將達到生物多樣性的「淨值正面效益」。也就是在再生能源計畫中,融入各種積極措施,產生對生物多樣性的正面效益,抵銷可能產生的影響,使整體生物多樣性效益達到正向。
長期以來,沃旭在維護環境生態上有既定的完善措施,例如選址、施工階段避開生態敏感區,施工與運維期間採取各項保護措施減輕對環境的影響等。同時,透過在綠能設施範圍內改善棲地狀態、支援關鍵物種等行動,致力使整體大自然所受影響減至最輕,甚至狀態變得更好。
台灣案例:離岸風場化身珊瑚育生基地
沃旭結合幾十年來監測陸地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特徵的經驗,積極開發、測試用於衡量生物多樣性淨值正面效應的科學性框架,並在全球展開劃時代的生態恢復試驗計畫,包括英國的河口棲地復育、在丹麥運用3D列印技術打造生物礁,以及在台灣以創新方式進行珊瑚育生。
在台灣的「珊瑚育生可行性研究」(ReCoral by ØrstedTM)中,沃旭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合作,在大彰化離岸風場嘗試以離岸風機水下基礎作為珊瑚生長棲地,目標是找出適合珊瑚棲息的條件,在珊瑚生態系因全球暖化而嚴重衰退時,位處亞熱帶水域的離岸風場有機會發揮正面效益。
政策面著手 推動能源產業再轉型
目前在荷蘭,離岸風電招標已經將生態創新視為主要取決因素,英國的能源法案也提出了由產業資助的海洋恢復基金,運用於調整和擴大生物多樣性方面。然而在大多數國家,生物多樣性的「淨值正面效益」依舊不是政府在選擇再生能源專案時的必備門檻,也缺乏措施激勵業者採取這些行動。
僅仰賴一間能源公司無法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機,沃旭在白皮書的最後,呼籲從政策面整合對於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目標的規畫,並股勵投資對生物多樣性具淨值正面效益的再生能源,以最佳方式運用環境地域,為氣候、生物多樣性和在地社群創造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