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降風的子民 心中都有一味「水潤餅」
臺灣人注重吃食,每一道料理或小吃不只是填飽肚子,更代表家鄉驕傲,「我家巷口最好吃」成了每一次美食論戰必定會出現的詞語;在新竹的小巷內,就存在著一味風城人都曉得的常民點心-水潤餅。
水潤餅簡單幾項原料吸引長長排隊人潮,這一股熱潮更是支持「德龍商店」,即便位於連會車都嫌擁擠的三尺小路旁,仍然穩定營運至今,持續提供包括水潤餅等各項古早味糕點。
身為水潤餅唯一販售點的「德龍商店」,獨家關鍵並不是手藝藏私或壟斷市場,而是水潤餅僅剩「薄利」;即便如此,老闆楊水龍仍領著一家大小,數十年持續製作,在每一次風起之際,將古早味吹進每一位風城人心中。
昔日尋常點心 繞境一掛成經典
水潤餅原是竹塹尋常點心,任何餅舖都能買到,並不稀奇;楊水龍就是在這一時代氛圍下,初中向爸爸學做水潤餅,兩代經營至今超過50年。
說起楊家開始製作水潤餅的契機,楊水龍笑說,一切都源自於失敗,當年爸爸經營的事業失敗,不得不重拾年輕時的專業-糕點師傅,承擔打拼事業與養家活口的責任。
那麼「尋常的水潤餅」如何成為「經典的水潤餅」?機緣來自廟會志工的隨手一掛。新竹都城隍廟每逢農曆七月中元節將舉行遶境賑孤;當范謝將軍出巡時,週遭神將都會在脖子或身上,掛著以紅線穿成串的糕餅,供信徒拿取、求平安之意。
楊水龍說,平安餅原本都用酥餅,但是酥餅因為神將的動作會掉屑、碎裂,約莫40多年前試著使用水潤餅,意外解決問題,漸漸取代酥餅,自此打開名聲。
被時代擊敗的經典 僅活在廟會與記憶
水潤餅的配方相對簡單,只有麵粉、水、糖、鹽與五香粉,但軟Q口感和鹹甜麵粉香,越嚼越有滋味,淡淡的肉桂香更盈滿口腔,成為老少都愛的點心,進而成為新竹人的家常味。
既然如此,「經典的水潤餅」又如何變成「瀕危的水潤餅」呢?原因在於製程多、耗人力,利潤卻不高。楊水龍回憶,1包10片裝的水潤餅價格在90年代是8元,後來慢慢調整價格,在10年前從35元調整為50元,至今未變。
不過,1片5元的水潤餅背後卻需要大量人手,先將原料放進攪拌機揉麵團,隨後切塊與壓平,最後再放到鐵板上烙;儘管部分環節可以用機器替代,可是「薄利」仍然讓許多店家卻步,加上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曾經佔據新竹人餐桌的點心漸漸退位。
水潤餅再次熱銷 守住臺灣美好傳統地景
由於眾多餅舖停賣,獨家銷售的德龍商店出現排隊人潮,加上遊客口耳相傳更是增加需求;有限產量更讓楊水龍祭出限購,每人最多5包。
楊水龍三女兒楊佳諭表示,平日5個人從早上6點備料到下午6點收尾,大概製作4百多包,假日把6個小孩都叫回家,產量可以多一半,大約是6百多包,「有時人手不夠,我老公也要一起幫忙。」儘管如此,仍然常見撲空的居民或遊客。
水潤餅再次熱門,不僅帶動其他古早味點心的銷量,也大大穩固德龍商店的營運。德龍商店除了製作水潤餅的空間之外,也在店內貨架、店外木桌擺放各式古早味,如蘋果麵包、台式馬卡龍、鹽炒花生等。
楊水龍數十年如一日的製餅堅持,不僅順利保護新竹家常味,也連帶推廣古早味點心,讓更多年輕人認識上一代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在現代網購、便利商店林立,為臺灣守住代表美好人情的傳統地景-雜貨店。
兼容並蓄的特性 持續餵養乘九降風而來的移民
如今,水潤餅的吃法在新竹人創意發揮下百花齊放;有些人塗滿花生醬或巧克力醬、有些人填塞紅豆泥或鷹嘴豆泥、有些人覆上咖哩或荷包蛋,詢問一百位新竹人會得到一百種回答,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獨特口味的水潤餅。
曾有人形容風味純粹、百搭食物和醬料的水潤餅完美詮釋新竹的個性與面貌,多元包容和兼容並蓄。
水潤餅的創意吃法如同竹塹的發展歷史,不斷接納包容各式各樣的族群和人民,例如道卡斯族的居住地、閩客族群開墾移入、漢人於北臺灣第一座城市和昔日政經中心。直到現在,新竹仍然持續接納大專院校學生與高科技人才,不斷重塑自身樣貌。
數十年如一日製作水潤餅的楊水龍也持續餵飽風城居民,並傳承這一段帶有麵粉與肉桂香的歷史,讓更多乘著九降風而來的移民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