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去哪?-「放心窩」 陪孩子快樂成長的窩
一群國小生每天下課後都會到里長辦公處寫作業,身旁有大哥哥、大姊姊在一旁陪伴、教導,完成作業後,他們一起吃飯、聊天、遊戲,這樣的日常,是放心窩深入關懷在地兒童的證明。
扮演協助者的角色 與孩子一同成長
前交通部長賀陳旦、前交通部長郭瑤琪、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王品、水晶唱片老闆任將達及中華海洋生技公司執行長戴章皇於2015年成立放心窩社會互助協會,起初在臺北市大同區國順里為當地的國小學童進行課後照顧,後來服務範圍延伸到社子島、萬華、南機場等地。除了協助孩子完成作業以外,還安排許多美術、烹飪及手工藝等課程,幫助孩子多元發展。後來協會考量到當初陪伴的孩子們從國小畢業了,為了讓他們有名目能夠繼續留在放學窩,於是也規劃了國、高中生的夜間照顧等服務項目。
放心窩與坊間的補習班、安親班的差別在於,放心窩並非以監督孩子的課業作為首要目的,而是以強調「人助、自助、互助」的方式,協助當地社區的家庭,為家長及孩子搭建溝通的橋梁,協助孩子適性成長,探索自身興趣,並運用自身才能回饋社區。
「有時候青少年不見得會想從事志工服務等等的工作,我們希望能在中間找到平衡點,讓他們有自信地做自己,又去完成符合大家期待,又可以能成為社區的一部分。」放心窩總幹事曾子奇說明,除了課後陪伴,放心窩也致力於青少年的培力,有別於傳統的在地關懷,像是送餐給獨居老人,放心窩讓青少年探索與察覺自己感興趣、擅長的領域,展現能力,去做原先以為自己辦不到的事,例如在2020年國順里里長舉辦的米食文化節,在服務台幫忙的志工就有一部分是放心窩的青少年們。「放心窩想給他們一個舞台,即使犯一點小錯也無所謂,因為這是成長的過程。」曾子奇說。
透過相處 觸碰孩子的心靈
放心窩幹事暨社工師張璞過去三年來擔任一線老師,以課業當作媒介,為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像是國小生的情緒、品格教育、學校適應等問題,除了孩子,一線老師平時接觸到的對象還有家長、學校老師。「當父母是需要學習的,沒有人一開始就會當父親、母親或是重要他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經驗裡慢慢改進。」
張璞說明,不是所有家長都很會帶小孩,因此他的職責在於讓孩子在家裡也能夠放鬆,不要去承擔家長在錯誤教育方式下施加的壓力。此外,父母會從學校老師的評價去知曉孩子的狀況,但有時候這樣的了解是片面、單薄的,因為學校老師要一次管理整個班級的學生,難以顧及所有人,但是在放心窩,每四個孩子就會搭配一個老師,相比之下細膩度一定有差,藉由相處,放心窩能更加深入地去瞭解孩子的身心狀況,進而與家長互動。
張璞說:「心理輔導不該是束之高閣的工具,而是可以將其意義與價值貫穿在生活的細節裡,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解開人與人相處上的誤會。」例如在課後陪伴的過程中遇到有孩子不想寫作業的時候,可以尊重他,但同時也要讓孩子思考要如何向家人交代,當孩子意識到這不是老師的義務,就會學習為自己負責,慢慢調整自己的行為。張璞認為,溝通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是人與人之間有溫度的相處,唯有陪伴彼此,才能看見彼此的需要。
高中一年級的周佑芳來到放心窩已經兩年多了,每個星期至少會來五天,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可以參加,例如星期一是烘焙課,星期五有唱歌課和吉他課,假日也會跟著放心窩的朋友們一起從事爬山之類的戶外活動,周佑芳說:「放心窩提供了環境,讓人可以專心念書,而且在這裡可以免費體驗、學習到很多課程。」同樣也是高一的湯茜涵提到,原先她的個性相當內向,但因為放心窩的一線老師都很親切,讓她逐漸敞開心房,融入大家,將來上大學以後,也很樂意回到放心窩幫忙。
採訪側錄
這次的採訪相當愉快,放心窩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傍晚時分的小巷子,一群孩子們在大哥哥大姊姊的陪伴下完成課業,然後一起晚餐,場面很是溫馨。和幹事與一線老師訪談時,也能感受到他們對孩子全心全意的關愛與照顧。成長過程所經歷的一切會造就一個人的個性與價值觀,在放心窩的用心照料下,這些孩子們一定會平安快樂地長大。
本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放心窩」 陪伴孩子快樂成長的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