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創造經濟奇蹟 台灣紡織技藝卻面臨後繼無人
「反應快速的供應鏈」、「時尚好看」、「平價好入手」是現下主流服飾產業最大特色,當製造商無法跟上時,恐便淪為淘汰之列。而這樣的「快時尚」襲捲全球時,在第一線上的傳統服飾產業自然受到最大衝擊。
在新北市,有幾間專做針織服飾的小工廠,也是「快時尚」浪潮下的波及對象。在十幾年前,這些工廠接到的訂單每天沒有停過,每個工作人員、每台機台都在盡全力的產製客戶所要求的物件,那是個錢淹腳目的日子。
但現在,每周的單卻寥寥無幾,人與機台似乎都被叫停在過往時光中。對此現況感到不捨的「巧欣針織社」第二代:陳思穎便創立了Factory NextGen,期待可以將人帶進工廠,並將裡面職人的技能傳承下去。
一個產業可能在一瞬之間灰飛煙滅
身為工廠第二代的思穎,從小就住在工廠的房間,也和工廠的工人們一同在工廠裡面吃飯。在成長過程中除了學校外,大部份的時間都在工廠當中,在無形中與工廠建立起不可替代的情感與關係,但在大學畢業那年,因為其他工廠無預警的倒閉,才發現工廠原來是會在一夕間消失不見的。
而如何將工廠、職人、技能,完整的保留下來並交托予下一代,便是最重要的課題。因此,「把人帶進工廠走一遭」便是Factory NextGen的核心任務之一。
走入紡織工廠一百種方法
Factory NextGen設計了許多不同的活動,如鉤針繡補課程、媒體報導營、逐格動畫創作工作坊、社群行銷分享會等方式,為的就是能激盪出更多不同的火花,將更多的的族群:練習報導編採的學生、想補衣服的人、想做動畫的人、想經營社群網路的人,都帶進了紡織工廠當中。
而在這些活動結束的同時,也代表著有更多人從工廠當中帶回了對紡織產業的印象與認識。
脣亡齒寒 一間工廠都不能少
由於分工細膩,每間工廠背後連帶的可能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從染紗、紡紗,到織片、車縫以及電繡,每間工廠自過往便各司其職至現在,而如果將其中一間工廠抽離,整個產業鏈可能就面臨崩解的危機。更何況我們的社會並沒有鼓勵青年進入這樣的技職產業,甚至是阻擋,進而造成產業技術傳承的斷層。
「家長和整個教育體制其實並不是很認同工廠,即便學生想,家長也會阻止,這樣的狀況,尤其會出現在成績越好的學生身上」思穎認為這是社會長久以來對技職體系所給予的態度。
技能的累積是不間斷的進程
過往台灣50至60年代的經濟奇蹟,當中相當高比例便是依靠台灣一間間小工廠的產出與外銷。
時至今日,因為產業的外移及世界供需的變化,這些小工廠的人員與技術而逐漸凋零。但如能將這些被認為是夕陽產業的技術,進行技術轉移與傳承,或許未來的台灣便有機會基於這些技能與經驗,發展新的產業與商業模式,否則台灣費心費時所發展的成果,很容易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成為失傳的技能以及長輩們腦裡的回憶。
社會創新需要現行技術、制度及物件作為基礎,並將其重新組合進而改善或解決問題,整個社會才可能有進一步的變革與演進,推動更好的世界。而將過往紡織產業與技術保留並持續累積是Factory NextGen的任務,也應該是社會所需要關注的事。
原文載於:
紡織廠的轉型之路:Factory NextGen翻織世代(上)
紡織廠的轉型之路:Factory NextGen翻織世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