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會客室】1間只賣概念的店 跟鼓勵少買的品牌
《倡議+》年度展開的特別企劃【循環會客室】,由客座主持人點睛設計創辦人韓世國主持,並邀請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廖怡雯、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教授許呈湧三位跨產業「先行者」,齊聚松山菸廠的台灣設計聯盟,為台灣循環設計,提點未來行動方針。
以下為對談紀錄:
蘇小真:台灣的家樂福影響力概念店是全球家樂福的首例,最初將店面設定為向大眾溝通的媒體作用,想跟消費者談永續的概念,但開幕後我們想銷售各種商品,例如賣酒,還是要開一家正式的店才能販售,這也是許多品牌想推永續會遇到的問題,我們想用既有系統解決未來的問題,時常就會被法規卡死。
還好家樂福當初很清楚這家店存在的原因,所以遇到任何問題,就是解決。例如:當我們面臨三個月後要變成正式的店,就必須要跟公司內部解釋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成本的評估等,再加上家樂福內部很賦予員工空間,只要評估、避開相關風險,基本上都會自由地讓計畫開展。
不過,既然要把它當成媒體在經營,我們就得花更多心思,包含賣什麼商品、怎樣辦活動,才能吸引消費者進來,同時,這也會增加既有夥伴的工作量,所以家樂福的夥伴認不認同,也是關鍵,有他們的支持這件事情才能繼續。
蘇小真:這其實是一個迷思,大家會覺得大公司有很多資源,但這其實不見得相關,當你擁有越多資源時,代表要共享的利害關係就更多,而且主導性就變弱了,所以當初做概念店時,對家樂福作為一個零售通路來講,它就是一件非主流的事,所以我們當時沒有多跟公司要資源,沒有做電視廣告、沒有投報紙、沒有為此增加員工,就是用既有夥伴的力量,推動倡議。
我們的立基點是,家樂福有很多好產品,但在原本體系不易被看見,那概念店就要把它們拉出來,讓更多人看到,有了這個起點,之後回到大型分店販售,我們盡量不跟公司要資源,就是爭取更多試錯的空間。
除了不多拿資源,優化資源也很重要。當時,因為基金會認識很多外部夥伴,加上我負責公關,所以我們得到很多和公私部門對話的機會;我們也進到學校,跟非常多的老師做溝通,甚至把老師帶到這個場域,慢慢地溝通、培養各界的意識。
同時,這個平台也歡迎非常多社會企業參與,像當初店裡就只賣鮮乳坊的鮮奶,而且是我們自己賣,社會企業不需派員來銷售。會有哪樣的公司特別開一間不賺錢的店,還幫社會企業去做溝通?但因為概念店很清楚要做「共享價值」,所以走到現在。
另外,這個場域還有一個使命是:讓社會企業有機會學習跟大眾市場接軌。因為常常發生,社會企業覺得在概念店的銷售很好,所以進到零售通路也應當會好,但實際上卻因為旁邊更大、更知名的品牌,所以賣不好,這就是接軌大眾市場的重要性。
所以我覺得資源這件事,就是看你怎麼看待,有時候拿少一點資源,反而更有空間、時間,去找出符合自身願景的運作模式。
廖怡雯:很肯定的一件事是,不會有任何消費者認為產品環保就夠了,所以對我們來說,永續很重要,但它是一個產品的附加價值。以保濕產品為例,消費者用起來,首先就是一定要有保濕功能,同時也確實能幫助地球,兩者都很重要,這也是我們一直很重視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保養產業很特殊,各大品牌的產品數量非常多,但請想想,如果某品牌的產品能解決眾多消費者的問題,為什麼產品會越來越多?所以有時候「減法」才是答案,這個「減」不只是減少環境負擔,更是讓消費者的需求透過「減法」得到答案,找到對消費者有意義的溝通點,才最重要。
廖怡雯:這就回到剛才講的,「如果綠藤是活在世界的一個人,就要讓更多永續的選擇在生活中發芽」,其中「生活」的概念就代表著我們的每一天,所以對於成長或產品數,我剛才談的是從肌膚保養出發,談一個女生臉部清潔和保養,所需要的產品有哪些;但回到整個日常生活裡,她可能有不同的消費選擇,所以綠藤把自己定位成是生活品牌,綠藤平均一年只出一支保養新品,但在生活領域中,綠藤仍然可以做更多保養以外的生活產品。
許呈湧:如果是針對生鮮、蔬果的食品包裝,從產地來說,不管是青農、小農或是農會產銷班,也不管它是凌晨3點就開始採收,還是智慧工廠或魚菜共生,它的包裝材料、流程、是否有低溫配送,都會影響到它是否可以進入半自動的生產鏈裡。
有時候,我們看到很多水耕農,採收馬上把氣根切掉、直接過秤重後,全程低溫送到家樂福去賣,但是有多少這樣的智慧工廠?其實並不多。所以小農3點起採收,就是因為天氣熱且場地大,然後也沒有那麼多自動化輸送帶可拉到田裡,只能一籃一籃地送到農會產銷班,或者趴在水溝旁洗菜。
同時,就算有智慧工廠,萬一停電或產能不足時,還是必須轉向傳統的處理方式,也就是說「包材」這件事,比較沒有辦法從產地來做改變,反倒是家樂福可以做另一件事,家樂福裡面可以設立一個租用或販售的生鮮保存容器區,以及設計一個「綠色通道」,消費者結帳之後可直接把包材做拆解,放在家樂福店裡,再定期請廠商來回收,給農民使用,那消費者就可以把拆掉包裝的水果、蔬菜、生鮮,用家樂福提供的生鮮容器帶回家使用。
這個過程中,家樂福的員工甚至可協助消費者,為金屬、塑膠、玻璃等不同材質的包材做分類,同時,這樣也可以照顧到消費者的感受,知道家樂福有在幫我做回收、減塑,我也不用把塑膠垃圾帶回家,節省了處理垃圾的時間。
在前端的產地農民,之所以必須包裝,是為了要維持一定的賣相,以及承受運輸過程會遇到的碰撞,例如:苦瓜、火龍果之類的蔬果,所以「包材」才會無奈變成一種必要之惡。
近期ESG、永續議題持續升溫,受到政府、企業乃至社會大眾的關注;然而,在永續發展的路上,臺灣到底面對哪些急迫的風險挑戰?身為企業又應如何因應、甚至在其中開創新商機?
敬邀填寫【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線上問卷:辨別逃不掉的「瘋」險,逆轉不永續的未來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