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創下一步:結合以夥伴經濟開創新的商業模式
當台灣層出不窮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已成國家發展的重大隱憂,我們如何期待2030年的台灣,依然是一個宜居的國家?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下方簡稱KPMG安侯建業)主席於于紀隆認為,社會創新是解決這些問題很好的方式。為此,KPMG安侯建業21日以「Taiwan 2030 What & Will?社會創新未來式」舉辦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論壇,聯合國所訂定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必須在2030年前一一兌現,此次論壇希望能針對台灣在地的社會概況深入剖析、探討,並以國際經驗作為借鏡,與各界代表共同擘劃未來10年台灣社會創新的發展藍圖以及不同角色能如何合作。
法國在臺協會政治暨新聞處處長Anne Rulliat分享,法國有大約130萬個非營利組織,「法國科技(la French Tech)」創新創業政策,協助法國新創中小企業度過種子期、成長期到成熟期各階段之育成,法國的公共投資銀行也會提供資金,讓這些非營利組織可以度過剛起步的的創辦階段。
未來所有企業都會是社會企業
台北市英僑商務協會執行長Steven Parker認為,未來所有企業都會成為社會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前提下思考並實踐社會責任。現在英國有10萬家社會企業,提供了200萬人口的就業市場,產值多達600英鎊(2400億台幣),不但造成很大影響力,也為經濟帶來極大產值。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說,台灣目前社會企業產值約10億新台幣,距離英國2400億新台幣,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他認為,「社會企業」是透過商業模式解決特定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非僅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利益,而「社會創新」則是結合夥伴與創新作為來達成突破性的社會或環境改變,它可以是一個行動、產品或轉型過程,通常串聯多方利害關係人、以多元的商業模式,共同挑戰體制下既存的信念、權力關係等。
黃正忠也強調,未來世界變化迅速,這10年將會是個打群架的10年,無論是社企、企業都能藉由夥伴經濟創造新的企業型態及商業模式。而政府、投資人,也將肩負建設社會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責大任,不同角色之間若能彼此通力合作,就能做對、做大、做出影響力,實踐台灣2030的社會創新藍圖。
于紀隆說,近年來,營收破千萬到上億的社企證明了將社會問題轉化為商機的模式確實可行,下一個挑戰即是規模化、國際化,亦希望能串聯各方資源,將台灣好的社會企業模式推向全球。同時,也推動企業社會創新,為企業的社會參與找到新的商業意涵,結合創新的科技以及多元的合作模式,將本業的問題化為轉機,共創夥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