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庫研究發布《2024全球百大趨勢》趨勢報告: 人們重視氣候變遷、且渴望慢活及群體連結

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2024全球百大趨勢》(The Future 100)是偉門智威智庫(VML Intelligence)每年發布之趨勢報告,負責觀察剛興起的現象以及未來的全球趨勢、消費型態變化、創新發展模式,提供趨勢洞見。報告涵蓋了10個行業的100種趨勢,蒐集自9個國家的原始消費者數據調查,並邀請各領域專家回顧過去十年的發展,展望2024年可能的關注永續領域趨勢。本文摘節其中與永續連結較高之主題:重視環境、慢生活、社群連結以及人工智慧,並結合台灣在地相關案例,提供企業及品牌主理者參考。

《2024全球百大趨勢》(The Future 100)是偉門智威智庫(VML Intelligence)每年發布之趨勢報告。 圖/CSRone
《2024全球百大趨勢》(The Future 100)是偉門智威智庫(VML Intelligence)每年發布之趨勢報告。 圖/CSRone

《2024全球百大趨勢》研究團隊指出,2024年是情感豐富且深思熟慮的一年,在經歷多年快速發展後,人們更有意識地放慢腳步,關注壓力、憂鬱及環境汙染問題,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這種慢生活思維(slow-living sentiment),從年度的Pantone色 ──代表同理和團結的柔和桃色 (Peach Fuzz)也能彰顯出來,人們開始渴望與人的連結,就算是重度依賴社交媒體的Z世代,也逐步感到疲乏無趣,渴望生命中的情感、驚喜及奇蹟,能激發情感共鳴的科技更顯重要。AI普及的現代,不僅催化人們的創造力及哲學思考,也於職場上帶來深遠影響。本次研究團隊針對全球各國,收集超過9,000筆以上、源自18歲以上成年人的反饋,資料收集起訖為2023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本文摘節其中與永續連結較高之主題:重視環境、慢生活、社群連結以及人工智慧,並結合台灣在地相關案例,提供企業及品牌主理者參考。

氣候變遷是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永續將重塑日常並推動創新

極端氣候現象的出現正在重塑我們的日常生活,但也推動了創新。隨著消費者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從智能服裝到美妝保養產業,各產業也都努力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同時,為「自然」爭取法律權利的運動正在蓬勃發展,企業也開始支持這種想法。此外,零食業也受到永續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品牌致力於生產氣候友好型產品(climate-friendly product),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在未來,我們將見證更多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創新項目出現。

極端氣候無疑是危險的,但也帶動各個行業的創新,以幫助我們適應環境。例如:總部位於英國的智能服裝公司 Techniche 專門提供熱調節技術服務,目前,該公司正致力於為建築工人開發一款創新的降溫工作服,有效地降低工人在高溫環境下的體溫,從而保護他們免受過多熱能所帶來的健康危害。

而氣候暖化也影響了城市規劃與建築趨勢,城市規劃者需要考慮關於「生活空間的熱舒適度」。例如:新加坡正投入大量資源,重新徹底思考如何改善其悶熱的城區。在中國,建築師正在復興中國古老的建築工法——高高的窄院子,以幫助建築氣溫自然地冷卻。美妝界也推出了幫助人類適應環境的保養品,如美國美容品牌因應近年來森林野火增加,推出了特殊精華液,以對抗煙霧引起的皮膚問題。

吉寶樟宜大樓獲得新加坡頂級「綠色標誌白金正能源」認證,代表建築本身所製造的能源大於所消耗的能源。 圖/Kepple Corporation
吉寶樟宜大樓獲得新加坡頂級「綠色標誌白金正能源」認證,代表建築本身所製造的能源大於所消耗的能源。 圖/Kepple Corporation

在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為「自然」爭取法律權利的運動正在迅速發展。包含美國、巴西、紐西蘭和加拿大等其他國家,原住民社區正成為推動相關工作的領頭羊。值得注意的是,西雅圖的部落領袖於2023年贏得了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訴訟,成功確保鮭魚通過該市水壩遷徙的權利──這一事件在全球引起了廣泛關注,並激勵更多國家考慮在憲法中納入「自然」的權利保障。

另一種方法是賦予自然法律上的人格,即將河流和森林等自然元素賦予與人類同等的法律權利。這一先例是由紐西蘭毛利人所建立,他們在 2017 年為旺阿努伊河贏得了法律人格,其他地區也見賢思齊── 2023 年,巴西和西班牙成功為某些河流和湖泊賦予了法律保護。部分品牌也開始積極支持此思維,例如 PatagoniaFaith in Nature 等,讓「自然」以其法律人格,在企業董事會上佔有一席之地。House of Hackney 奢侈室內設計品牌也任命了兩位新董事:自然界和未來世代。共同創辦人弗里達·戈米(Frieda Gormley)表示:「做為一家企業,我們認為必須為自己對自然的影響,以及留給下一代的生活品質承擔高度的法律責任。」

這些趨勢顯示,人們已經意識到食衣住行育樂對環境的負擔。因此,近年來在不同領域都興起了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產品和服務──這些舉措更貼近消費者對環境保護的期望,並反映了保護自然生態的迫切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看到更多類似的行動,並期待未來十年將以爭取自然生態的權利為主導趨勢。

在飲食方面,零食業也正積極投入永續行列。零食已然成為食品產業的一個重要部分,根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的數據,全球零食銷售額預計將在 2024 年突破 6750 億美元,並在 2028年超過 8310 億美元。另外,根據蒙德里茲國際(Mondelēz International)和哈里斯民意調查公司(The Harris Poll)於 2023 年 1 月發布的《零食報告》( State of Snacking Report ),全球71% 的消費者每天至少吃兩次零食。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一代,尤其是千禧世代和 Z 世代,由於生活節奏較忙碌,其每日零食消費量較上一代高出 10%。

隨著零食需求增加,對氣候友好型零食(climate-friendly cracker)的需求也開始增長。根據調查,在飲食方面,51% 的全球受訪者表示他們會考慮環境影響,而有 83% 的受訪者表示期待品牌在氣候變遷等挑戰中發揮積極作用。品牌除了需要迎合年輕一代的口味,同時應堅持對於永續價值的付出,以符合現今消費者對於環境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零食公司朝著永續目標邁進,如同氣候友好型餅乾公司 Moonshot 的創始人朱莉亞·柯林斯(Julia Collins)所說:「我創立公司的願景即是利用食物的力量來應對氣候變化」。除此之外,食品業也有永續認證評比,例如:美國永續食品評級公司 HowGood 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永續食品資料庫

氣候友好型餅乾公司 Moonshot 期許利用食物的力量來應對氣候變化。 圖/bristol farms
氣候友好型餅乾公司 Moonshot 期許利用食物的力量來應對氣候變化。 圖/bristol farms

消費者關注心理狀況與環境污染問題,開始崇尚慢生活(Downshifting)

消費者對心理健康和環境污染的關注,正在推動慢生活興起。人們對快節奏生活感到厭倦,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並將慢生活視為解決之道。企業也開始以更審慎的速度進行生產,選擇質量而非數量,慢生活的概念正在各個產業中發揮作用。

人們開始崇尚慢生活與環境的變遷密切相關,因為他們意識到近年來的過快節奏,對環境和個人的健康都帶來了負面影響。慢生活的理念著眼於放慢生活節奏,重視品質、可持續性和環保。慢生活倡導者強調品質而非數量,更傾向於購買持久耐用的產品,而不是過度消費和頻繁更換。這種行為減少了資源消耗和浪費,對環境更加有利。例如,世界聞名的設計師 Phoebe Philo 放棄了時尚界的標準季節性推出,轉而設計以耐久性為重點的限量單品。

考慮到消費者對環保意識的增強,美容品牌開始放慢生產速度,致力於減少浪費、使用更優質的成分,並且將品質置於數量之上。因此,慢美容成為一種更加注重細緻的方法,強調減少浪費、使用更優質的成分並尊重環境。為了迎合這種環保意識,品牌正改變過去不斷推出產品、以增加銷售量的行業慣例。例如:愛馬仕選擇生產更少但更具創新性的美容產品,而慢美容品牌 Dieux 的使命是推出更少的產品,這種態度不僅僅體現在價格標籤或奢華包裝上,而是更注重於產品原物料的品質與理念。

根據 Ipsos(益普索)的全球研究,73% 的人希望能放慢生活的節奏。品牌現在開始選擇減速、放慢節奏,讓人們有時間去享受體驗,然後再轉向下一個事物。從可持續性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更加貼近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能夠為品牌建立更為深厚的忠誠度。因此,企業需專注於消費者逐漸轉變的需求,以滿足對於慢生活及永續價值的期望。

在台灣,已有幾個城鎮以其慢生活理念而獲得國際慢城認證,這些城鎮包括三義鄉、南庄鄉、大林鎮、鳳林鎮、竹田鄉,池上鄉也正申請認證中。國際慢城運動由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推動,其目的是將理念融入小鎮生活,透過減緩節奏、降低空間運用和交通流動,提升生活素質與降低環境壓力。經由慢城認證的城鎮通常注重尊重傳統文化、保護生態環境,並鼓勵建立友好熱情的社會關係。他們支持當地產品和手工藝品的生產與消費,推廣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並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培養公民意識。透過慢生活理念的引入,這些城鎮為居民提供了更高品質的生活,同時也成為吸引遊客的獨特景點──遊客也能夠將這些慢城(Cittaslow)鄉鎮納入他們的綠色旅遊中,放慢腳步、用心感受當地的自然生態與風俗民情。

近7成消費者更重視社群連結與人際互動,驅動企業成為連結者,對抗孤獨感

報告中提到,近 70% 的消費者越發重視社群連結和人際互動,社群連結的強化不僅可以促進個人健康,還可以建立更強大的社群和經濟表現。然而,疫情減弱了社群網絡,企業於此有機會扮演促進人們彼此聯繫的角色,增進顧客與他人之間的連接,並重建社群感。另一方面,全球孤獨感的增加也催生了新興的行為潮流,如與陌生人共進晚餐,這顯示出人們對社群聯繫的深切渴望。

根據這份報告,有 66% 的人認為社群凝聚感不復存在,顯示出社群連結的減弱。品牌未來的絕佳契機,應著眼於如何以社群而非個人為導向地提供產品服務,進而串連結起人際網絡,這也是瑞典零售商宜家(Ikea)在門市中發起新活動、將人們重新聚集在一起,並在 2023 年米蘭設計週期間舉辦夜間狂歡派對的原因。宜家創意總監 Marcus Engman 表示:“公司的理念即是‘tillsammans’——瑞典語中的團結。這不僅僅是宜家和我們的顧客之間的連結,零售商從中扮演促成者的角色,提供場合和場地,製造機會讓人們享受團聚的歡愉。

除此之外,人們為了促進社群連結,也出現了像「加入我的婚禮」這樣的服務,允許國際旅遊者購票參加陌生人的婚禮,這樣他們就可以體驗參與大型活動的喜悅。同時,一個最初僅有25人參加的冥想活動,也迅速發展成擁有上萬參與者的大型冥想活動"The Big Quiet"。

上萬參與者的大型冥想活動 The Big Quiet 活動照片。 圖/The Big Quiet Facebook
上萬參與者的大型冥想活動 The Big Quiet 活動照片。 圖/The Big Quiet Facebook

在此同時,本篇報告指出,有71% 的受訪者認為孤獨是一種流行病,這種孤獨感的普遍存在也促使了一種新興的行為潮流──為了對抗孤獨感,人們開始與陌生人一起共進晚餐,這被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稱之為「與陌生人共進晚餐的非傳統行為」,實為一種促進社群聯繫的新興用餐概念。研究顯示,在疫情期間人們的社交網絡平均減少了16%。為了抵消這種疫情造成的缺失,人們在外出用餐時不僅僅尋求美食,也渴望建立更多人際連結。儘管現代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便利和機會,但我們也面臨著與他人越來越疏遠的挑戰。然而,通過創新的活動和企業品牌的參與,我們有機會重新建立更緊密的社區聯繫,共同降低孤獨感。

8成消費者對人工智慧抱樂觀態度,認為能增進人際關係,同時深刻影響未來治理與職場變革

人工智慧(AI)的普及,引發了對其影響力的探討──包括勞動力市場和人類情感等議題。儘管人工智慧帶來了潛在的挑戰,但83%的人持樂觀態度,也有76%認為它能夠增進人際關係,並對未來治理和職場變革產生深遠影響

AI帶來的風險和潛力主導了2023年的話題走向,而對於全球勞動力的影響也成為重點。世界經濟論壇(WEF)的《 2023年就業前景報告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指出,未來五年 AI 將在全球創造6900萬個新職位,而這些職位已經開始徵聘。此外,截至2023年10月,在 Indeed(招聘網站)上有超過3750個招聘工程師的職位列表,這些工程師專門負責編寫AI最佳化回應的所需的提示(Prompt)。 人工智慧所衍生出的道德問題,也創造了對AI倫理學家的需求,以確保 AI 是為了造福人類,而AI審計師和內容審核人員則是防止偏見和錯誤訊息的傳播。顯而易見,人工智慧已經對全球勞動力產生了顯著影響。

研究指出,大多數人(69%)對於人工智慧取代工作不感到擔憂,且許多人已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進行研究。同時,世界經濟論壇(WEF)的預測顯示,機器完成的工作比例將不斷增加,目前已有相關措施保護人類勞動力。在此同時,種種現象也表明職場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需要我們學習新技能以因應人工智慧帶來的影響。

台灣的電商龍頭之一 momo 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例子,展示了企業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推動永續發展。momo 利用 AI 預測銷量,優化物流路徑,減少碳排放,並開發AI建議最有效率的包裝,減少包材使用。同時,透過推出電商循環袋和綠活會員計劃,鼓勵消費者參與永續消費,提升環保意識。

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不僅改變了職場,也推動了企業在各個層面上的發展。從人才培育到業務流程,再擴及社會責任,企業和個人都需要適應和善用人工智慧技術,以促進全體的永續治理效率和治理效能。

資料來源:The Future 100: 2024

本文授權轉載自《CSRone》(原文標題:全球智庫研究發布《2024全球百大趨勢》趨勢報告: 人們重視氣候變遷、且渴望慢活群體連結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40.jpg

CSRone

2007年頤德國際集團率先成立CSR部門提供顧問服務,並於2013年啟動台灣第一家CSRone永續報告平台。
CSRone團隊每年定期發布台灣CSR發展現況分析報告,期許與台灣企業攜手接軌國際CSR前沿議題與趨勢,共創永續美好未來。

作者文章

全球智庫研究發布《2024全球百大趨勢》趨勢報告: 人們重視氣候變遷、且渴望慢活及群體連結

全球智庫研究發布《2024全球百大趨勢》趨勢報告: 人們重視氣候變遷、且渴望慢活及群體連結

【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5項基礎概念,一次看懂「碳定價」!

5項基礎概念,一次看懂「碳定價」!

GreenBiz 報告:2023全球綠色發展10大趨勢出爐!

GreenBiz 報告:2023全球綠色發展10大趨勢出爐!

最新文章

全球智庫研究發布《2024全球百大趨勢》趨勢報告: 人們重視氣候變遷、且渴望慢活及群體連結

全球智庫研究發布《2024全球百大趨勢》趨勢報告: 人們重視氣候變遷、且渴望慢活及群體連結

2023全球碳排稅費達3.34兆 遠低於巴黎氣候協定所需目標

2023全球碳排稅費達3.34兆 遠低於巴黎氣候協定所需目標

淨零轉型目標存在巨大缺口 MSCI研究:亞太區氣候行動進展不一

淨零轉型目標存在巨大缺口 MSCI研究:亞太區氣候行動進展不一

首本「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發布 氣候行動有科學依循

首本「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發布 氣候行動有科學依循

永續獎得主涉汙染…綠盟推反漂綠生態系 提升公信力

永續獎得主涉汙染…綠盟推反漂綠生態系 提升公信力

百大企業僅40家有氣候目標 報告批評:缺乏計畫的承諾是公關伎倆

百大企業僅40家有氣候目標 報告批評:缺乏計畫的承諾是公關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