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創地下微創手術!因應極端氣候 台北市砸30億建「敦北地下大排」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北市府提升台北市降雨容受力從78.8毫米至88.8毫米,其中一項計畫斥資30億,沿敦化北路至台北小巨蛋興建「敦北地下大排」。 圖/水利處提供
北市府提升台北市降雨容受力從78.8毫米至88.8毫米,其中一項計畫斥資30億,沿敦化北路至台北小巨蛋興建「敦北地下大排」。 圖/水利處提供

面對極端天氣,北市府提升台北市降雨容受力從78.8毫米至88.8毫米,其中一項計畫自籌30億,沿敦化北路至台北小巨蛋興建「敦北地下大排」總長1.25公里,預計貯留量達3.2萬立方公尺,相當於16座標準游泳池的水量。水利處表示,這項工程是全國首例,以捷運潛盾工法挖貯留管,避免影響居民生活和交通。

該工程完工後,將提升小巨蛋周邊及敦化北路沿線的降雨容受度,解決當地逢大雨必淹的問題。據府方人士表示,當地是台北市長蔣萬安當立委時的選區,過去跑基層時,里長與當地居民的就請求免於淹水,蔣萬安上任後開始規畫,由市府自籌預算,今年獲議會通過。

水利處下工科指出,台北市為高度開發的城市,若要大興土木在市區開挖興建大型排水設施相當不易,且於地面施工將對市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過去曾於台北市文山區興建地下滯洪池,解決當地逢雨必淹的狀況,但該項施工方式並非所有地區都適用,市府才推動敦化北路地下貯留管興建工程。

水利處長張凱堯表示,一般挖滯洪池,像在高雄市,需要有很大的空間,在日本是設「地下皇宮」也要用到很大的公共空間在地下挖「箱子」工程會影響附近住家,北市決定改採地下貯留管,利用捷運潛盾工法施工「挖潛盾道拿來裝水」。

該工程以敦北公園作為貯留管的起點,沿敦化北路推進至台北小巨蛋,貯留管內徑5.6公尺,下挖深度達40公尺,比捷運還深,預算30億元,工期預計38個月,水利處希望今年8月招標、10月決標,今年底動工。未來另規畫在承德路從成淵高中到建成公園,挖第二座貯留管。

為了避免施工時影響居民,張凱堯指出,這項工程全國首創,因台北市寸土寸金,道路下方也都是管線,用其他的工法對交通衝擊大,地下貯留管雖然費用較高,但像「微創手術,傷口很小」幾乎都在地下施工,只看得出入口,沿線看不到工地。

張凱堯說,未來完工啟用,當敦化北路下水道系統的水近8成滿時,若預報雨還會再下,就會將水截走,留在地下貯留管,大雨過後再抽出排掉,工程設有6個「瀑布型」的引水豎井,還設計小型的水力發電機,利用位差發電蓄電,供排水時使用。

北市府提升台北市降雨容受力從78.8毫米至88.8毫米,其中一項計畫斥資30億,沿敦化北路至台北小巨蛋興建「敦北地下大排」。 圖/水利處提供
北市府提升台北市降雨容受力從78.8毫米至88.8毫米,其中一項計畫斥資30億,沿敦化北路至台北小巨蛋興建「敦北地下大排」。 圖/水利處提供

北市府提升台北市降雨容受力,斥資30億,沿敦化北路至台北小巨蛋興建「敦北地下大排」,工程設有6個「瀑布型」的引水豎井。 圖/水利處提供
北市府提升台北市降雨容受力,斥資30億,沿敦化北路至台北小巨蛋興建「敦北地下大排」,工程設有6個「瀑布型」的引水豎井。 圖/水利處提供

北市水利處長張凱堯說明「敦北地下大排」。 圖/楊正海攝影
北市水利處長張凱堯說明「敦北地下大排」。 圖/楊正海攝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紅豆故鄉淪陷!萬丹綠鬣蜥氾濫一晚抓70隻 啃食嫩苗讓農民血本無歸

紅豆故鄉淪陷!萬丹綠鬣蜥氾濫一晚抓70隻 啃食嫩苗讓農民血本無歸

日本高齡化再創新高!65歲以上佔總人口29.4%、就業率25.7% 有930萬人仍在工作

日本高齡化再創新高!65歲以上佔總人口29.4%、就業率25.7% 有930萬人仍在工作

與海廢同游...基隆嶼真實海景:海廢包圍泳客、漁網纏繞玳瑁

與海廢同游...基隆嶼真實海景:海廢包圍泳客、漁網纏繞玳瑁

全球氣候訴訟案件突破2000件...彭啓明:破壞環境就是一種罪

全球氣候訴訟案件突破2000件...彭啓明:破壞環境就是一種罪

最新文章

台北市拚「氫能示範城市」!動物園計畫改用氫能混合遊園車 徵求民間廠商合作

台北市拚「氫能示範城市」!動物園計畫改用氫能混合遊園車 徵求民間廠商合作

風災後都變垃圾?光電板成燙手山芋 環境部:未來大型案場須提抗災計畫

風災後都變垃圾?光電板成燙手山芋 環境部:未來大型案場須提抗災計畫

台東東海岸風機大戰!業者執意開發58座風機 惹怒居民、3500人連署反對

台東東海岸風機大戰!業者執意開發58座風機 惹怒居民、3500人連署反對

陸域風電案場環評「全面暫緩審查」?彭啓明罕見表態:不鼓勵開發

陸域風電案場環評「全面暫緩審查」?彭啓明罕見表態:不鼓勵開發

高溫將納入法定災害?氣象署研擬修《氣象法》 因應極端天氣常態化

高溫將納入法定災害?氣象署研擬修《氣象法》 因應極端天氣常態化

廢光電板比核廢料還難處理?環境部駁:國內技術已能高效回收

廢光電板比核廢料還難處理?環境部駁:國內技術已能高效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