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能拯救海洋嗎?專家:先精進塑膠生命週期5階段
塑膠汙染已成為全球環境的一大威脅,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更是深遠。從塑膠垃圾充斥海岸線,到微塑膠進入海洋食物鏈,我們正面臨塑膠問題的嚴峻挑戰。
預計2024年底前推出的《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規範塑膠的生產、使用和處置,終極目標在2040年實現零塑膠汙染。
為什麼《全球塑膠公約》特別關注海洋環境?企業及個人又能做些什麼行動?專家更建議,即便公約尚未定版,也要持續精進塑膠產品生命週期5階段。
全球抗塑重要一步!《全球塑膠公約》為何重要?
《全球塑膠公約》由國際環保團體「解開塑縛」(Break Free From Plastic)於2022年提出,目標在2040年將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減少超過80%,並減少塑膠總產量55%,且塑膠製程相關與處理廢棄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占總排放量的15%。
海洋不僅是全球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食物和經濟資源的關鍵來源,塑膠垃圾不僅威脅海洋生物,還可能通過食物鏈進一步影響人類健康。因此《全球塑膠公約》的出現,不僅是強化環境保護的約束,也是全球社會對抗塑膠汙染的一大步。
塑膠汙染對海洋傷害多大?影響層面跨世代
在成功大學「演化、生物多樣性和生物永續創新」第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東京大學大學院農學生命科學研究科教授安田仁奈受訪表示,包括海上活動、漁業捕獲,還有排放水的處理及廢棄物,都會影響海洋生態,就連在深海區域,都能檢測出塑膠汙染物。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及研究員陳國勤,專門研究潮間帶底棲無脊椎動物,也觀察到全球暖化及塑膠汙染的變化;他指出,不只溫度上升導致珊瑚死亡,與珊瑚共生的藤壺幼體棲地也縮減,此外,濾食性的藤壺主要捕食海水中的浮遊生物,由於海水中的塑膠微粒和浮游生物尺寸相近,捕食過程就會吃進塑膠汙染物。
陳國勤發現,當水中的塑膠微粒增加,雖然不會立即造成第一代的藤壺死亡,但是累積的塑膠毒性卻可能跨越世代。隨著《全球塑膠公約》的推進,陳國勤也正在觀察潮間帶不同生物攝入塑膠汙染物後,毒素將如何經由食物鏈途徑,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進而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糸統的可能性。
哪一種材質比較環保?塑膠袋沒有比較糟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及政府政策提倡,許多人認為使用棉質袋或紙袋比塑膠袋更環保,不過,根據英國環境局的研究,因為原物料的取得、提煉、製造階段,棉質布袋必須使用至少131次,才能達到使用塑膠袋4次所產生的環境影響,而紙袋則需要至少使用3次。
「塑膠的發明原本是為了替代稀有的天然材料,間接達到了保護動物的效果。」關注綠色環保與安全健康永續發展的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室經理許祥瑞提到,為了製作眼鏡或時尚用品,過去大量殘殺玳瑁龜取用龜甲、大象象牙,直到賽璐璐、電木等塑膠製品出現,漸漸取代殘殺生命的行為。
事實上,塑膠袋並非一無是處,若能妥善重複使用,也可以減少資源浪費。許祥瑞受訪時,拿出皮夾裡折疊整齊的塑膠袋,是已經使用7年以上的便利超商手提塑膠袋,當購物有裝袋需求,就能不斷重複使用。
精進塑膠產品生命週期5階段!減少塑膠汙染
2024年4月底,《全球塑膠公約》第4次談判於加拿大渥太華落幕,全案尚在起草階段、尚未定案,許祥瑞認為,持續關注並精進以下塑膠產品生命週期的5大階段,也能進一步減少塑膠汙染:
第一階段:原料
以生質材料或碳捕捉技術獲得的「原料」,取代使用有限資源的石化塑料。
第二階段:製造
採用節能技術與可再生能源,提升生產效率,同時減少能源消耗和汙染。
第三階段:運輸
強化塑膠顆粒運輸管理,加強包裝和操作規範,避免洩漏進入海洋。
第四階段:使用
減少不必要塑膠使用,像消費者在店內用餐時,可詢問消費者是否需要塑膠製就口杯蓋。
第五階段:廢棄
產品只要有混合材質,或另有印刷、貼紙,回收品質就比較差,塑膠愈單純愈有回收的價值。
許祥瑞認為,既有的塑膠材料仍無法被取代,因此在能找到實質替代石化物製成塑膠的替代材料之前,減少汙染就是必要的任務,而不論《全球塑膠公約》是否訂定標準與法規,持續精進塑膠產品生命週期的5大階段,仍是必然要關注的大原則。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