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每年浪費62萬噸廚餘 民團盼立營養午餐專法解決剩食
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每年平均浪費約62萬噸廚餘,相當於堆滿1萬座台北101大樓,問題日益嚴重。國人對於一般垃圾處理已有一定的概念,但對於「食物垃圾」問題,多數人在生活實踐卻遠不如回收垃圾來的確實。校園營養午餐甚至成為廚餘的濫觴,強調食物營養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惜食教育的意義。
政府將「2050淨零排放」視為國策目標,但從產地到餐桌,無法處理的廚餘因腐臭所釋放的氣體與汙染物,將再度回到大氣與土地,加速全球暖化、影響生態環境,違背淨零排放的宗旨。
營養午餐廚餘量居高不下,專家及民團認為,國內營養午餐問題缺乏更高階的跨部門協調,不論是教育部、農業部或環境部等單一部會,都很難協調其他部會,導致政策欠缺整體思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大享食育協會曾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學校營養午餐亂象多,亟需專法監督管理」連署,呼籲制訂營養午餐專法,超過5千人響應。
台灣兒少營養午餐調查報告曾抽查154所學校一周的營養午餐發現,超過2成學校每周提供炸物2次以上,另有近4成學校每周供應2次以上丸類、香腸、重組雞塊、培根等魚、肉類加工半成品,但因缺乏專法管理,無法得知營養午餐是否真的營養?
該調查也發現,近半數國中生吃的分量比平常還少,多數主食被當成廚餘丟棄,難怪8成學生有吃不飽經驗,4成寧可喝水、吃零食、飲料果腹,營養午餐反造成廚餘多、不營養的亂象,影響兒少健康。兒福聯盟處長黃韻璇說,她建議改革制度面、法律面,解決營養午餐美味度不夠、湯湯水水等問題,才能解決廚餘問題。
台灣廚餘資源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永和說,目前觀念還是普遍認為廚餘像該去化的垃圾,沒當資源看待,很多學校營養午餐外包給團膳業者,簽約時就會要求收走廚餘,學校也要求學生帶回剩食,只是表面的「零廚餘」。
教育部針對營養午餐法擬訂專法,但喊了多年,立法依舊牛步,缺乏更高階的跨部門協調,包括農業部前端食材、教育部食農教育、環境部零剩食等,若沒有明確法規,常常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若政策推動廚餘減量,基層對策就是秤重,學校每天回報數字交差了事,當然無法真正落實廚餘減量。政府不能只用減法,把廚餘視為去化的垃圾,應用加法,設法「廚餘變資源」,才能永續再利用。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