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夜間植物園為穿梭行人打光 植光計畫植人都得益

2023/06/05 環境資訊中心 廖靜蕙

位處台北市區、佔地達8.2公頃的台北植物園,開放時間含括夜晚。為了兼顧植物與行人的需求,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及與中強光電藝術文化基金會合作展開「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改造園區內和平西路口至博愛路出入口間,435公尺步道的夜間光照環境。5月31日記者會上宣布啟動,除透過恰如其分的光線引導行人前進,不忘顧及周遭生態,並打開行人的五感體驗。

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 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台北植物園植光步道。 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丰宇影像

植物園肩負植物保育 夜間照明只為君

台北植物園由行政院林試所管轄,目的是收集海內外熱帶、亞熱帶植物進行栽培、試驗。1896年開園至今,收集的植物逾2000種。林試所長曾彥學致詞時指出,台北植物園常被大眾視為公園使用,要求全日無休開放,但其實植物園扮演著傳遞植物知識、資訊的重要角色,除了教育解說,還兼具研究功能。

曾彥學表示,「植物除了提供研究人員研究,也和人類一樣需要休息。」植物園和公園最大的不同在於,植物園肩負保育植物的使命,因此環境要盡可能維持自然韻律,提供植物良好的生長環境。

左至右依序為沁弦設計總監林靖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董事兼照明設...
左至右依序為沁弦設計總監林靖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董事兼照明設計顧問周鍊,林試所所長曾彥學、原長企業總經理劉克昌、林試所副所長吳孟玲。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委會林試所提供

在考量園區生態環境後,植光計畫透過重新設計燈具、調整位置,「減光」為較不影響昆蟲的色溫波長,並解決原本照度不均等的問題。遊客不管從博愛路或和平西路大門入園,都能透過逐漸遞減的照明光源,自然適應園區的低度照明。尤其當荷花池畔的亮度減至最低需求,格外地展現夜間植物生態。

「燈光不僅用以妝點城市,也能藉由適度收斂與自然達成和諧平衡。」長期致力推廣友善光環境的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表示,為了安全,只一味地強光照明,其實在光與暗反差越大,反而不利眼睛適應環境的能力。此次與台北植物園合作「植光計畫」,重新思考光線的運用,「植光計畫說明了讓行人安心行走的路,並不須過度的亮光。」

當光線調整到剛剛好,不但改善視覺,也讓聽覺、嗅覺及觸覺等感官得以開放。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兼照明設計顧問周鍊認為,改造後的台北植物園,不只帶來視覺感受的轉變,同時提高人們對於花香、草木、風聲、蟲鳴鳥叫的感知能力。

調暗光源有助打開人的五感,感受花香、鳥鳴及風聲。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調暗光源有助打開人的五感,感受花香、鳥鳴及風聲。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攝影:丰宇影像

「能多暗就多暗」 減光要求考驗照明規劃

參與本次計畫的照明設計師林靖祐表示,第一次遇到業者不要求夜間照明要很亮,而是「能多暗就多暗」,深具挑戰性。在放眼皆是植物的植物園,沒有一株植物須要為它打光,「照明」全為了人們的需求。

植光計畫將原有每盞20瓦的燈具,調整為8瓦的亮度,並將原本人行道上兩排的燈具,減為單邊。20瓦雖然很亮,卻只照亮下方,佈開的範圍也不大,而在調整高度及計算分布範圍後,光效不輸於過去。減光不但友善生態與人體感官體驗,更達到節能省電的邊際效益。

「廣泛的照明談到人與環境的關係。」林靖祐目前任職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總監,他解釋,照明的概念不完全依賴燈光,大自然本已賦予不同亮度的光,只有伸手不見五指的之處,才需要人類發明的燈具。他認為,與其追求照明數量、讓光度極大化,不如重視質,讓剛剛好的光線,避免明暗對比過大而造成視覺上的不適感。因此,「在黑夜中看見螢火蟲發光,也會覺得好亮!」

台北植物園自2016年起,便著手調降植物園內路燈高度。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
台北植物園自2016年起,便著手調降植物園內路燈高度。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攝影:丰宇影像

長期改善照明 感召專家一起來

園方表示,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夜間人造光會對動植物有影響。例如:長期觀察靠近燈源的槭樹及漆樹等落葉樹種,發現其秋季紅葉或落葉物候現象延遲、延長。夜間人造光也可能造成樹木葉芽提早打開、生長異常,並且干擾植物傳粉者的行為,進一步使植物開花及果實產量減少等。

為了用路人的需求和照顧植物生理,台北植物園自2016年起,便著手調降植物園內路燈高度,採用照射地面的矮燈,減低夜間泛光燈散射對於植物的影響,並於2020年提出「台北植物園:減光護生・都市綠洲計畫」參加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台灣光環境獎」。

雖然未能獲獎,卻吸引時任評審團主席的周鍊注意,認為這項計畫十分有意義,並進一步促成植光計畫,照亮疫後逐漸增多的行人腳步,減少對生物生理的影響。

植光步道空拍照。 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植光步道空拍照。 圖片來源: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這項計畫不須全園實施。園方為此設置「植物小區」限制開放時間,減緩晨間運動的民眾對植栽區的干擾,夜間關閉小區便不須照明設備,讓昆蟲及植物沉浸在自然的黑暗之中。

台北植物園長范素瑋說,照明是為了人的需要,植光步道藉由燈光指引行人前進,之外的園區並沒有照明的需要,也不希望人為干擾,因此不會進一步使用照明設備。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為:夜間植物園為穿梭行人打光 植光計畫植人都得益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能源署將再生能源業務細分為「再生與前瞻能源發展組」與「再生能源設置推廣組」,因應...

能源局升格能源署 推動風光電、地熱等再生能源發展

2023/10/02
中美等排碳大國領袖均未能在2023年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言。 圖片來源:聯合國...

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登場 哪些減碳牛步的大國領袖「被缺席」?

2023/09/28
「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的穆特雷勒(Camille Mutrelle)質疑,能否生...

歐盟機場起飛航班需用永續燃料 2050年達70%

2023/09/26
美國疫後最大氣候遊行為紐約氣候週揭開序幕,上萬人擁上街頭。 攝影:林綉娟

紐約氣候週萬人遊行高喊終結化石燃料 全球 500 場行動響應

2023/09/23
廢核平台在9月14日晚間舉辦燭光排字快閃行動。 圖片來源: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提供

首批福島含氚核廢水排放完畢 民間社會國際行動不停歇

2023/09/22
澳洲每天有超過600萬隻原生種被貓殺死。 圖片來源:miezekieze/pix...

正視頭號外來種威脅 澳洲草擬野貓管理十年計畫

2023/09/20

最新文章

乾旱造成供應吃緊,橄欖油價格飆至創紀錄新高。示意圖。 圖/路透

高溫、乾旱致橄欖油價格飆逾100%創新高 引竊賊下手

2023/10/02
許多人認為轉向純素飲食以管理體重可能會更昂貴,但最新研究發現事實恰恰相反。 圖/...

健康飲食未必貴!最新研究:純素飲食年省1.5萬元 瘦身不用瘦荷包

2023/10/02
格子籠常見在450平方公分的狹小鐵籠,塞3隻蛋雞,動物長期緊迫、身心不健康,導致...

母雞數量近全台人口2倍,為何仍缺蛋?動社揭蛋雞產業落後現況

2023/10/02
現代人注重生活品質,然而,關心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應該注重自己的健康管理。 圖/江...

「預防醫學」佈局超高齡社會!台塑生醫:讓亞健康族群晉升完全健康

2023/10/02
圖/Dance官網

電動自行車太貴?德國新創Dance用訂閱制翻轉 付費用戶破萬、每年至少2千萬營收

2023/10/01
照片來源:Transformation

改善百萬農民生活、增加婦女100%收入-英國B型企業Cafedirect為咖啡農的利益而創立

2023/09/3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