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慢食」到「慢城」-台東整合國際經驗,尋找南島文化中飲食的根源

阿拜(A Bai)是蘊含傳統智慧的原住民美食文化,小米做為阿拜的主原料,除了果腹之外,更代表著部落精神,感謝天、地、祖靈的心意。 (圖片來源:津和堂提供)
阿拜(A Bai)是蘊含傳統智慧的原住民美食文化,小米做為阿拜的主原料,除了果腹之外,更代表著部落精神,感謝天、地、祖靈的心意。 (圖片來源:津和堂提供)

2012年起,台東開始推行慢食(slow food)運動,除了慢食節以外,也有慢食市集、慢食店家評鑑等活動。2023年4月28日更是首度舉辦「台東慢食國際論壇」,邀請義大利、馬來西亞、印度、美國和菲律賓的慢食倡議者交流,從實踐保種來復興飲食文化的經驗,盼能讓台東的慢食精神成為全球慢食運動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台東推行慢食已有10餘年,透過每一年的「台東慢食節」讓參與者們更了解食物系統與飲食價值,傳遞更負責任地消費和生產意識。2023年4月28日更首度於台東縣政府大禮堂舉辦「台東慢食國際論壇」,邀請義大利、馬來西亞、印度、美國和菲律賓的慢食倡議者交流實踐慢食的經驗。

慢食讓人們重拾對食物的態度與價值

1980年代,身為義大利人的Carlo Petrini發起了慢食運動(Slow Food),成為了國際慢食組織創辦人,讓「進食」不再只是填飽肚子的一種生存行為。近年來,慢食運動的風潮更從台東逐漸成為顯學,帶領生產者、料理者和品味者對於飲食有更積極的作為,將每一口的食物都賦予責任的消費價值。

飲食文化作家徐仲分享道:「Carlo Petrini建立了慢食組織後,他想透過一個系統化的概念來讓大家了解義大利各地的風土差異性。」 (圖片來源:津和堂提供)
飲食文化作家徐仲分享道:「Carlo Petrini建立了慢食組織後,他想透過一個系統化的概念來讓大家了解義大利各地的風土差異性。」 (圖片來源:津和堂提供)

台灣第一位完成義大利慢食大學碩士學位的徐仲補充說明,義大利每個鄉鎮的食物差異性,都代表著一個地方風土,例如不同區域對於波隆那肉醬義大利麵的麵條寬度都是很不一樣的。正如同台東這塊土地上的多元族群,客家人、閩南人、卑南族、布農族等,各別族群對於豬肉的想法都具有獨特性,而慢食之所以能夠被蔓延,是讓大家重新思考對食物的態度。

國際慢食運動的創始者Carlo Petrini,雖無法到場參與,但仍透過拍攝影片的方式向台灣慢食的參與者鼓勵道:「台東的慢食社群扮演者重要角色,長期以來的推動項目,是慢食行動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李姵琦攝)
國際慢食運動的創始者Carlo Petrini,雖無法到場參與,但仍透過拍攝影片的方式向台灣慢食的參與者鼓勵道:「台東的慢食社群扮演者重要角色,長期以來的推動項目,是慢食行動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李姵琦攝)

國際慢食組織主席Edie Mukiibi同樣透過影片表達激勵道:「改變食物系統相當重要,你們的影響不侷限於國家與地區,慢食運動是個大家庭,是國際上的共同參與,你們的努力非常重要!」  (圖片來源:津和堂提供)
國際慢食組織主席Edie Mukiibi同樣透過影片表達激勵道:「改變食物系統相當重要,你們的影響不侷限於國家與地區,慢食運動是個大家庭,是國際上的共同參與,你們的努力非常重要!」 (圖片來源:津和堂提供)

系統性的網絡合作成就全球化的慢食運動

慢食是有系統性的全球運動,藉由「Good優質、Clean純淨、Fair公平」的3原則,守護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食物系統。國際慢食總部國際事務部門開發中國家負責人Andrea Amato表示,所謂的「Good優質」是文化與記憶中的美味食物;「Clean純淨」是友善地球環境永續;而「Fair公平」則是建立在平等利益的經濟關係。

慢食回歸到自身的原生文化。從社群開始,藉由了解地方上的食物系統,賦予產品不可取代性的地域性價值,再運用活動來推廣發展,形成策略網絡影響飲食系統,擴大影響力進而促進改變。網絡中的利害關係人都應該傾聽,並有意識地思考所做的行為發揮了什麼樣的影響。

2023年臺東國際論壇由國際慢食總部國際事務部門開發中國家負責人Andrea Amato(左)、津和堂執行長郭麗津(中)和國際慢食總部亞洲部門專員Daniel Cruse(右)等國際講者交流各地實踐慢食的案例,讓台東慢食更加國際化! (圖片來源:津和堂提供)
2023年臺東國際論壇由國際慢食總部國際事務部門開發中國家負責人Andrea Amato(左)、津和堂執行長郭麗津(中)和國際慢食總部亞洲部門專員Daniel Cruse(右)等國際講者交流各地實踐慢食的案例,讓台東慢食更加國際化! (圖片來源:津和堂提供)

乘載文化與生態的美味方舟(The Ark of Taste)

你了解各地區域的飲食文化背景嗎?為保留傳統飲食文化和物種的多樣性,國際慢食協會以聖經中的諾亞方舟作為啟發,建立了一套「美味方舟(The Ark of Taste)」系統,收錄了世界各地區域特色的農產品或食材,避免因工業化、氣候變遷、人口外移等因素而消失或被遺忘。

Ark of Taste截自2023年4月,共收錄了台灣12個飲食特色品項,除了我們常耳聞的原民香料馬告、蔬菜水蓮和烏魚子之外,也包括薏苡、台灣藜麥、糯小米、傳統黑醬油、東方美人茶等共12種台灣特色食材。

避免原住民被邊緣化的窘境 以小米 把文化脈絡「種植」回來

2023年為國際小米年,在這次的國際論壇講者中,其中一位為長期實踐在地原住民議題與社群發展的印度慢食實踐者Aruna Tirkey,來自印度賈坎德邦(Jharkhand)的Oraon原民部落,Aruna Tirkey透過倡議「Ajam Emba計畫」直接與300多名原住民婦女和約5000名農民合作來復育栽種小米,更創立原住民慢食餐廳集結地方社群力量,藉由小米料理整合資源,從美食保護傳統原住民飲食系統,Aruna Tirkey在文化中找到自信,也讓年輕人在經濟上能夠自立。更是突破性別困境成就慢食實踐的影響力!

聽心事的小米 保種之餘 更留下布農族無形的文化遺產

而身為代表台灣慢食實踐代表之一的屏東縣海端鄉崁頂部落的「蓋亞那工作坊」,其執行長胡郁如(Ibu istanda takiscibanan,以下簡稱Ibu)亦是傳承布農族部落文化的實踐者,同樣透過栽種小米,號召族人一同尋回式微的部落文化。因小米在布農族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布農族的八部合音「pasibutbut」便是小米的豐收之歌。

蓋亞那工作坊執行長Ibu認為:「種回一片小米田,從文化變成日常,就不會被遺忘。」崁頂部落藉由復興小米表達出重視保種文化的堅定。 (圖片來源:津和堂提供)
蓋亞那工作坊執行長Ibu認為:「種回一片小米田,從文化變成日常,就不會被遺忘。」崁頂部落藉由復興小米表達出重視保種文化的堅定。 (圖片來源:津和堂提供)

Ibu集結部落之力,將部落土地改種回小米,爾後,小米田中的農務工作,變成為部落裡的耆老們話家常、談八卦的場域,小米田成為了社交情感的連結。而隨著種回原生種的小米,原先消失的小鳥出現了,部落裡的生態也回來了。

小米田的豐收是部落的成員們合作的成果,族人的向心力與文化的傳承,皆凝聚在一顆顆的小米粒中。當生產、料理和消費者形成食農循環後,傳統作物才能持續被耕作,其價值才得以被傳承。 (圖片來源:崁頂部落蓋亞那工作坊Kaiana臉書粉絲團)
小米田的豐收是部落的成員們合作的成果,族人的向心力與文化的傳承,皆凝聚在一顆顆的小米粒中。當生產、料理和消費者形成食農循環後,傳統作物才能持續被耕作,其價值才得以被傳承。 (圖片來源:崁頂部落蓋亞那工作坊Kaiana臉書粉絲團

從「慢食」到「慢城」 多元參與和社群力

馬來西亞講者Nazlina Spice Station以地方街頭特色飲食切入,分享馬來西亞叻沙文化的保存,Nazlina更表示,叻沙全利用食材的烹調做法屬於零浪費的料理。身為小農的菲律賓講者Lamen Gonnay於2019 年建立「Pasil慢食組織」,Lamen強調不使用化學和種植基改作物,而是以野生、天然的農業促進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讓慢食改變的影響力從家庭、聚落擴散到政府。而菲律賓Negros Island慢食組織共同創辦人Ramon Uy Jr.除了推動有機肥與有機種植,也運用快閃的Earth Market地球市場讓慢食從觀光角度被遊客接觸,共慶地方上的慢食之旅。

而國際慢食組織台灣分會的許宮璉,是2023年台東國際慢食論壇的重要推手,做為台東與國際慢食講者的仲介人,許宮璉則表示:「我很開心有這個機會可以做這個橋樑。」呼籲民眾一同透過慢食傳承地方飲食文化。

國際慢食組織台灣分會許宮璉呼籲當代的青年,透過慢食,用實際行動一同去傳承、保護地方上的飲食文化。 (李姵琦攝)
國際慢食組織台灣分會許宮璉呼籲當代的青年,透過慢食,用實際行動一同去傳承、保護地方上的飲食文化。 (李姵琦攝)

台東自2012年開始,成為亞洲慢食運動的重要拼圖之一,除了慢食市集、慢食店家評鑑等活動,2023年更是首度舉辦臺東慢食國際論壇,讓台灣與國際上各慢食實踐者交流,將慢食的力量得以凝聚,啟發更多參與者共同為飲食文化付諸努力與認同。


本文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文為:從一粒種籽改變整個食物系統!台東結合國際經驗、在南島文化中尋回飲食的文化源頭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小琉球要有紅綠燈了!全島第一支交通號誌 民眾看法卻兩極

小琉球要有紅綠燈了!全島第一支交通號誌 民眾看法卻兩極

最新文章

7成上班族同時是外食族!蔬果攝取不足 暗藏7大隱形疾病風險

7成上班族同時是外食族!蔬果攝取不足 暗藏7大隱形疾病風險

快時尚SHEIN擴增供應鏈?加碼投資「SHEIN村」 設計到上架最快48小時

快時尚SHEIN擴增供應鏈?加碼投資「SHEIN村」 設計到上架最快48小時

鹿茸季開跑!採茸期僅有60天 高雄532頭水鹿、年產約1490公斤

鹿茸季開跑!採茸期僅有60天 高雄532頭水鹿、年產約1490公斤

大阪世博有世界最大的木建築!日本人如何全方位應用樹木?

大阪世博有世界最大的木建築!日本人如何全方位應用樹木?

新品種馬鈴薯「台農4號」開賣!能適應極端氣候、極適合食品加工

新品種馬鈴薯「台農4號」開賣!能適應極端氣候、極適合食品加工

手搖杯淋膜有沒有塑化劑?消基會隨機檢測30杯皆無虞

手搖杯淋膜有沒有塑化劑?消基會隨機檢測30杯皆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