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媽祖每年要遶境?神與凡間也有「無線電」!

香火鼎盛是臺灣廟宇常見的景象,2017 年政府推動減香政策,曾引起民間強烈反彈,抨擊政府滅香。張珣認為,改變如果建立在尊重香文化的基礎上,更能調和現代環保意識。她曾在演講中提及可以從每天三炷香,改成初一、十五三炷香或是一年十二支香,但用好一點的香供養神明,多數信徒都能接受。 圖/iStock
香火鼎盛是臺灣廟宇常見的景象,2017 年政府推動減香政策,曾引起民間強烈反彈,抨擊政府滅香。張珣認為,改變如果建立在尊重香文化的基礎上,更能調和現代環保意識。她曾在演講中提及可以從每天三炷香,改成初一、十五三炷香或是一年十二支香,但用好一點的香供養神明,多數信徒都能接受。 圖/iStock
無貧窮

神明為何要進香遶境?

香火裊裊中,十萬信徒、九天八夜徒步,無論男女老少、貧富階級皆點燃一炷炷香,與神明對話,直達天聽。臺灣的媽祖進香遶境超過百年歷史,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進香遶境有何意涵?香火又象徵什麼意義?為何年年吸引十萬信眾徒步百萬公里?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研究員,她認為香蘊含許多價值與象徵,而民間信仰如同「時空膠囊」,將無數歷史、文化、政治痕跡保存下來。

1980 年代,大甲鎮瀾宮的進香隊伍。進香是民間信仰總動員的時刻,除了香客信徒,居民也紛紛相迎由地方團體組成的各大陣頭。
 圖/張珣
1980 年代,大甲鎮瀾宮的進香隊伍。進香是民間信仰總動員的時刻,除了香客信徒,居民也紛紛相迎由地方團體組成的各大陣頭。 圖/張珣

進香沿途上,許多信徒排隊等待「鑽轎腳」,希望掃除晦氣厄運,求得平安。 圖/張珣
進香沿途上,許多信徒排隊等待「鑽轎腳」,希望掃除晦氣厄運,求得平安。 圖/張珣

香客手持進香旗進入大殿,大殿內即將進行「謁祖割火」儀式。 圖/張珣
香客手持進香旗進入大殿,大殿內即將進行「謁祖割火」儀式。 圖/張珣

百年來的進香大軍

1984年,張珣第一次隨著中研院民族所團隊,參與媽祖進香遶境。六、七萬的香客,黑壓壓一片,步行路程沿途沒有路標,要走往哪裡?

跟隨著長長的進香隊伍,張珣腳底起泡,步履維艱。但舉頭望去,身旁盡是年邁長者,她好奇一問,這才知道長者們是多年的香客,雖然沒有任何進香指南,他們卻可以按照百年來既定的路線前進,從大甲鎮瀾宮到達北港朝天宮。

百年來,信徒沿著清代的進香路線,徒步從一座廟宇再到另一座廟宇。作為全球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媽祖遶境」已從日據時期的幾百人,暴增為今日十萬進香大軍。進香遶境究竟藏著什麼神秘力量?為什麼廟宇年年都要進香?

進香:神明的靈力充電站

進香就像神明的靈力「充電站」,由信徒隨侍保護神明,返回老廟或母廟增添靈力。

民間相信,神像的靈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退,需要透過「謁祖割火」的儀式,重回祖廟拜見祖先、分取香火,把神聖的靈力重新帶回廟裡。

例如,以前大甲鎮瀾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鎮瀾宮帶著香火爐前往,由朝天宮舀出三瓢香灰給鎮瀾宮帶回。香灰即是神明的靈力,也是整趟進香行最重要的儀式與核心價值。

「割火」是進香最重要的目的,為神明「充電」,再次強化靈力。 圖/張珣
「割火」是進香最重要的目的,為神明「充電」,再次強化靈力。 圖/張珣

張珣指出,進香代表飲水思源、尊卑長幼有序的觀念,廟宇之間也有母子、姐妹關係,透過進香來確認彼此的淵源。因此,也有人以「回娘家」來形容媽祖進香。

從媽祖信仰傳播來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中心往外輻射形式,如湄洲為信仰起源,之後如蜘蛛網般傳散到天津、廣州、臺灣各地。另一種則是系譜形式,經過數代由上往下分香,湄洲祖廟往下分香到北港朝天宮,再往下分香給彰化南瑤宮等,各自形成系譜,就如同祖譜一樣。

子廟回母廟謁祖進香被稱為「回娘家」,表現出儒家親屬的價值觀,也有「吃果子拜樹頭」的報恩意涵。

進香回來之後,則要遶境,藉由神明的力量將居所的周圍淨化,讓神明掌管的「境內」成為安全的地方。

分靈、分香是華人民間信仰傳播的重要方式。信徒遷徙移居時,可以到大廟求取神明同意,攜帶神像到異鄉蓋廟供奉;如果沒有神像,也可用香灰取代。子廟就如同祖廟的分身,需要定期回去謁祖。 圖/研之有物
分靈、分香是華人民間信仰傳播的重要方式。信徒遷徙移居時,可以到大廟求取神明同意,攜帶神像到異鄉蓋廟供奉;如果沒有神像,也可用香灰取代。子廟就如同祖廟的分身,需要定期回去謁祖。 圖/研之有物

香火才是靈力本體!

但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我們拜拜要拿香?神明進香也要取回香火?究竟,香具有什麼特殊代表性?

「香」在漢人信仰及儀式中不可或缺。香火的背後除了有媒介功能、精神性象徵,還隱含了嗅覺所引發的感官體驗。

首先,香就像是「無線電」,心裡想祈求什麼,就燒香拜拜對神明說。信眾透過燒香與神明溝通,把人們的意念傳遞給神明;神明也會透過發爐等方式傳達訊息。

張珣指出,香的重要性可能來自人類對火的崇拜。香被火點燃,燒出香煙後飄上天空,成為和神明溝通的媒介。燒香後的香氣鎮定心神,香灰則象徵精神與靈力,燒成香灰也代表完全的奉獻。至於香爐,則源自古代的食器,有些信眾相信神明會吃香,香灰裝在香爐中用來供養神明。

香爐、香火的重要性,可以從大甲鎮瀾宮進香見到。從古至今,鎮瀾宮進香行經彰化時,經常會有搶轎風波,神轎回程入廟時也常耽擱時程。但香擔則在廟方嚴密保護之下,避開人群,絕不讓外人有偷搶的機會,也絕對嚴守入廟時間。

香灰象徵神明靈力,再透過氣味產生一種神聖的感覺。圖為北港朝天宮的萬年香火爐。 圖/Wiki
香灰象徵神明靈力,再透過氣味產生一種神聖的感覺。圖為北港朝天宮的萬年香火爐。 圖/Wiki

大甲鎮瀾宮的香擔,裡頭裝著香爐,是進香之行最重要的關鍵「任務」,沿途由廟方嚴密保護。 圖/張珣
大甲鎮瀾宮的香擔,裡頭裝著香爐,是進香之行最重要的關鍵「任務」,沿途由廟方嚴密保護。 圖/張珣

一炷香的神奇體驗

香還有另一作用:刺激嗅覺,引發身體的跨界反應。

「從進香的第一夜,香客點燃第一根香之後,開始步行隨香,沿途一直接續燒香,不能中斷,整個進香活動都在香的燃燒中進行,稱為進香也是用來區分進香時期與平常的差異。」

張珣曾在文章中,特別描述進香時,香客經由香氣的嗅覺引發,帶出與日常不同的體驗,彷彿時時感受到神明的庇佑。

這種感覺你應該不陌生,有時我們聞到某種飯菜香立刻覺得:啊,是媽媽的味道!因為嗅覺屬於較感性的感官,訊息傳達到大腦皮質,直接牽動感覺區域,不需要經過理性思考,就能聯想到某個記憶。

香從漢唐時期進入中土,許多宗教儀式上都會燒香,讓信徒聞到味道就聯想到信仰,透過嗅覺觸發不同想像和感受,到另一個超越日常經驗的世界。張珣指出,民間信仰透過「香」這個物質,展現出各種非物質的意義。可以說,

民間信仰重視不是那炷香本身,而是透過可見的香來移情與依託。

打開「時空膠囊」,進香路線按著古地圖進行

媽祖廟從最原始的祖廟重重分香,幾代之後要回到哪裡謁祖進香?其中大有玄機。

清朝時,臺灣媽祖廟都前往媽祖昇天處的湄州取香。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鼓勵本土化,建立非中國的國族觀,因而鼓勵廟宇到北港朝天宮取香。直到戰後,大甲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有地位之爭,1988年後鎮瀾宮便轉到新港進香,中間也曾前往湄洲取香。

從自主、彈性的多源頭進香顯示出,進香遶境不只牽涉到信仰,與政治更息息相關。

進香的理由除了神明謁祖,移民溯源也是重要因素。清代臺灣的族群械鬥嚴重,「團結」是生存之道,商人間習慣彼此結盟、稱兄道弟,同一族群、行業也會透過媽祖廟來結盟,宮廟活動熱鬧時出陣頭,平時則保衛家園。過往大甲鎮瀾宮到北港取香長達七、八十年,也是因為大甲、北港多為泉州移民。

有意思的是,百年進香傳承的不只是民間信仰,還有默默被保存的古老地理。張珣指出,大甲鎮瀾宮進香的路線上,許多都是清代的古地名,你可以想像,一百多年前,有一群留著長辮子的清代香客,同樣走在今日人們腳下的這些鄉里路徑上,護送著媽祖一路前往北港謁祖進香。

當時,民間信仰隱含「陰陽共治」的概念,陽間有縣城官府,神明也沿用清代府州郡縣劃分掌管陰間。歷代政權以「冊封」標準化媽祖為正神,透過民間信仰強化政權、教化人心。因此,儘管改朝換代,這些政治意涵、歷史地理、傳統文化價值,仍然得以流傳保存下來。

民間信仰就如同「時空膠囊」,保存了各種文化與歷史價值。

1986 年鎮瀾宮前往北港進香的開路鼓。開路鼓是進香陣頭的先鋒,走在隊伍前端,沿途步行敲打吹奏,提醒信徒隊伍已到。 圖/張珣
1986 年鎮瀾宮前往北港進香的開路鼓。開路鼓是進香陣頭的先鋒,走在隊伍前端,沿途步行敲打吹奏,提醒信徒隊伍已到。 圖/張珣

進香途經西螺大橋,當地廟宇前來迎接。華人民間信仰如同儒教與古代官僚體制的複製版,媽祖為朝廷冊封的神明,地方廟宇出迎,就似地方官迎接朝廷官員。 圖/張珣
進香途經西螺大橋,當地廟宇前來迎接。華人民間信仰如同儒教與古代官僚體制的複製版,媽祖為朝廷冊封的神明,地方廟宇出迎,就似地方官迎接朝廷官員。 圖/張珣

「Be Water」民間信仰也懂!

研究媽祖信仰多年,張珣曾參與大甲媽祖遶境6次,白沙屯1次,全程遶境也走過了2、3次。她拿出遶境時要帶的旗幟、臂章,上頭還印著大大的「中研院民族所」,她笑稱:「這代表我們真的辛苦地去田野!」

張珣第一次進香在學生時期,協助外國學者進行都市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當時,國內少有學者研究臺灣民間信仰,許多人認為,漢人的信仰型態就是一盤散沙。

「如果只是一盤散沙,媽祖遶境怎麼能動員這麼多人?」張珣畫上問號。

她觀察,所謂的一盤散沙其實是一種「隱形的組織」。相較於國外宗教具體、常態性組織,進香團平常只是「一般人」,混跡在日常各界,遇上進香便「化整為零」。元宵節當晚擲筊決定路線後,透過村里鄰、行業開始動員,如同任務組織,只為了進香而集結,進香結束便自動解散。

這種「Be Water」模式,一來可以躲避政權打壓宗教的取締,二來也不會造成信眾額外負擔。張珣認為,這也是因應歷代朝廷打壓,中國民間信仰產生的生存策略。

「民間信仰像泥土,也像變形蟲,不會消失。」張珣說,有些理論主張隨著人類智識的進步,宗教會逐漸消失。但她認為信仰的需求始終存在,而民間信仰的活力便在於能吸收各種元素,雜揉、彈性地因應不同需求去改變。

她舉例,有些小女神、姑娘廟被官方取締,信徒便讓小女神偽裝成媽祖的形象,以正神的名號躲避禁令。例如臺南市山上區天后宮所供奉的「玉二媽」,其實並不是媽祖林默娘,後來神明還透過降乩說明身份。

各地這類女神的式微,與政權打壓有關,但也不因此消失,只是埋伏潛藏。張珣說:「這就是民間信仰的生存之道,也是重要的庶民文化力量。」

中研院進香去!張珣秀出中研院組隊遶境進香的旗幟,她笑說,研究民間信仰不能只埋首文獻典籍,宮廟、進香團都是重要的觀察田野。 圖/研之有物
中研院進香去!張珣秀出中研院組隊遶境進香的旗幟,她笑說,研究民間信仰不能只埋首文獻典籍,宮廟、進香團都是重要的觀察田野。 圖/研之有物

本文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文標題:為何媽祖每年要進香遶境?靈力回充、淨化管區!)。

延伸閱讀

>>保平安、反核四、選總統都請託夢!媽祖如何成為臺灣最強天后?

>>張珣個人網頁

>>〈為何要進香?〉張珣,《人類學家的我們、你們、他們》,中研院民族所,張珣、余舜德、劉斐玟主編,2018

>>〈香之為物:進香儀式中香火觀念的物質基礎〉張珣,《臺灣人類學刊》4(2):37-73,2006

>>〈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張珣,《人類與文化》22: 46-54,1986

>>為神明代言!受玄宮扛社會責任「不靠擲筊靠瓷杯」

>>靠靈驗造勢?全台瘋媽祖與「宗教經濟」之戰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新北偏鄉缺水危機!接管費用高 約8萬人苦無自來水可用

新北偏鄉缺水危機!接管費用高 約8萬人苦無自來水可用

業者稱風機不擾猛禽屏東遷徙?專家號召鳥友觀測

業者稱風機不擾猛禽屏東遷徙?專家號召鳥友觀測

歐盟能源報告出爐!能源轉型成功 風電取代天然氣成第2大電力來源

歐盟能源報告出爐!能源轉型成功 風電取代天然氣成第2大電力來源

光電標準引爆地方反彈!雲林縣政府槓上中央 宣暫緩核發執照

光電標準引爆地方反彈!雲林縣政府槓上中央 宣暫緩核發執照

最新文章

推動無農藥永續農場-她用雜草養紅棗、養土 再派雞吃害蟲

推動無農藥永續農場-她用雜草養紅棗、養土 再派雞吃害蟲

不滿圖書禁令 美國獨立書店遍地開花、上架禁書

不滿圖書禁令 美國獨立書店遍地開花、上架禁書

拒絕化肥、農藥!行健有機合作社堅持耕種有機米 再邀青農回鄉

拒絕化肥、農藥!行健有機合作社堅持耕種有機米 再邀青農回鄉

故鄉的小地藝術日|一對夫妻的環保藝術行動

故鄉的小地藝術日|一對夫妻的環保藝術行動

棄耕茶園重生!中華大學走入山區 改造成原生植物樂園

棄耕茶園重生!中華大學走入山區 改造成原生植物樂園

留住土地記憶-台東「部落草地便當」鋪一條回家的路

留住土地記憶-台東「部落草地便當」鋪一條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