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夢想急難救助專線 貝殼放大林大涵
每當台灣社會發生類似事件,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總要被朋友點名,「常常就是朋友轉貼新聞訊息,就會在文章中tag我」。就連7月林大涵才剛剛畢業的AAMA創業班,「別的創業導師都是為學生找來投資者注資,而引薦給我的對象卻恰恰相反,都是正缺資源、資金需要幫忙的人,」林大涵開玩笑地說。
這番打趣的話,也恰恰說明貝殼放大從2014年年底創辦以來,早已是各界心中重要的「夢想急難救助專線」。那些欠了「東風」的夢想,少了螺絲釘就無法啟動的創新提案、需要社會大眾的倡議行動,都因為貝殼放大有了實現的可能。
至今,經由貝殼放大協助成功募資的案例超過早已超過200件,集資金額超過13億,像是火箭大叔吳忠信、社企鮮乳坊、美感教科書計畫、日星鑄字行等都是其中之一。
成立以來一直為台灣創新、改變能量推上一把的「貝殼放大」,如何看待群眾募資在創新領域的定位?當社會大眾已經習慣「募資作為一種手段」,下一階段的群眾募資又該走向哪種方向?
本月的《倡議+》特地邀請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擔任客座總編,以下為他第一人稱的分享。
六、七年前,台灣募資平台剛剛興起時,只要超過百萬就是大案子,但這兩年得破了千萬才算大。最難的是當有一千、一萬的群眾支持提案,雖然他們只是其中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站在他們的立場,你的專案就是「唯一。」
不管你是理念倡議者或是商品創新者,有沒有辦法在面對一千、一萬位捐款者時,讓對方感受到信任,讓他感受是因為有了他的支持,你才能走到現在。這份尊重感,是現在群眾募資、一味追求數字的提案者或從業者最需要的自我提醒。
中國最近有一個用詞叫做「降維打擊」,不管你看電商、手遊,看似以營運為主力,但各種機制設計,都是希望要引發大家的熱情和期待,外在是廣告的行銷、或是各種技術,背後都是這種情感的驅動。放在社會創新議題也是一樣,最終是要如何引發大家的情緒和熱情願意關注和認同募資提案。
用「鈔票」投票,轉換成籌碼走向下一步
群眾募資對於社會創新來說最大的意義,是將聚集到金錢轉換成為籌碼。過去不是有句話常說:「為善不欲人知」,這句話根本違反人性。大家心中真實的聲音,其實是希望做好事能被人家看到,就算低調也都希望別人雖然嘴上不說,但心中記上一筆,替你打勾勾,多少帶有回報的期待。
有了這樣的動機,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下,如果大眾有時間做一件好事,當然也希望能讓這件好事影響更多人。群眾集資成就群體的力量和籌碼,因為群眾集資上面的成績,能獲得更多大眾關注或報導,都有可能讓團隊再往下走到下一步。
適合透過群眾募資管道的提案種類,最適合的是「有過去」的人。有了過去,才能要大眾相信你的現在或未來,如同書籍書腰的上,為何要找很多人掛名推薦,這些人都是要取得信任。
換到群眾募資中,群眾雖然不是單一的人,但這三、五千人也是一種推薦,如同一種投票,甚至是拿真正的「鈔票」去投,證明提案者具備影響力。成案之後,提案團隊募集到的金錢和累積的影響力、信任,去交換他的下一步。
我說的籌碼,就是要去交換什麼樣的事情,例如換到政府關注、企業奧援,或是換到一般民眾的認同。當有這麼多人認同他了,也會讓還沒認識、接觸的人心裡也想著,這是不是值得看一看。
現在不管是創新的人、辛苦的人,大家已經很快會把「集資」當成是一種手段和工具、變成一種習慣。哪怕現在全台灣兩千多萬人,只有一百萬人真的曾經贊助過任何一個案子,但在台灣理解、聽聞「集資」意義和手段的人,可能已經遠超過數字。
放大好事,有如生命樹的擴大能量
追求社會意義感、社會公益存在一定程度是貝殼放大的特色。即使當群眾募資越來越蓬勃,有的導入商品性的專案、純賣東西的專案的數量越來越多,我們還是放了三成到五成的資源,投入在具備社會意義的提案。作為營利公司,追求營收不可避免,但如何在社會意義和營收取得平衡,就是盡可能兩者兼具的案子,或者把他放大到經濟意義時,也有社會價值在。
之前我在和社會企業鮮乳坊聊天,他們計算SROI算出來有五點多,我開玩笑如果將貝殼放大協助的案件認真計算的話,捐助的一塊錢發揮的效用,更有影響力,最終的SROI數字可能不只如此吧!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公司叫做貝殼放大,本來就是要把錢放大、發揮更多效力。
如果服務的每個專案又都在做好事把力量放大。
就像是生命樹那樣擴大,這種感覺是很好的。
————林大涵
做群眾募資久了,你常常會有種感覺。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你像是幫人抬上神轎,然後他就真的變成神了。剛創業前兩年時,我總覺得我們好像站得太前面了,過了幾年後我又覺得我們好像站得太後面了。不容易拿捏到位置,後來我修正了說法,並不是你把這個抬上神轎,而是我站在風口,迎接這些人的到來,並把他送到風口上。
你不是真正出最大力氣的人。
作為創新提案、社會倡議的backer,我覺得不是高尚到有多犧牲。過去貝殼放大協助一些有關平權、教育、環境保護、動物保護的提案都不是從零到一,其實早就有聲量在那裡了。
他們離風口很近了,只是需要再推一把,缺乏一個啟動的機會,而我們就來扮演啟動的協助者。每次只要參與很棒公益案件,不管從短線的經濟回收、長線公共利益、中程名聲收益,當我們真正熱情參與其中時,真的都沒有吃虧過。
給想要改變的人一個行動的機會
四、五年前,我們討論群眾募資趨勢時,分析成因總是說,現在人人吃得飽飯,卻也知道一下無法改變不了世界。群眾集資給了這群人一種參與改變世界的機會。在大家生活行有餘力時,有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方式,讓你覺得可以促成什麼事情。
我之前演講,常問大家《看見台灣》為什麼會成功?說起來,其實答案也不太難。你要證明你怎麼愛台灣?如果沒有《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要說自己愛台灣好像有點難證明,但有了看見台灣後,或許就可因為看了這部戲,證明我也愛台灣。回到剛才所說的,群眾募資是給生活中的大家一個參與改變的機會,於是風口就形成了。
但現在已經變得不一樣了,以前付錢就等同參與,現在付錢不等於參與。希望有更緊密的結合,所以有很多事情發生。放在偶像經濟中,就希望和偶像可以多親近一些,但是在社會議題中,我不只是出錢,還希望出了錢之後,再看到更多的價值和回饋。
有個例子是發生在北京獨立書店單向街,這是我很常舉的例子。當時單向街位於頤和園的本店,因為房租漲價,幾乎要支撐不下去。於是發給大眾名片,並說其實是想尋找單向街的一千位主人。本來是一項紀念的事情,卻變成讓群眾有參與感、有價值感的事情。這個轉變讓大家不只是買東西,也能找到我曾經存在過的刻痕,這件事不只是自己的記憶,也能為大家所知。
群眾募資下一步 國際化、實體店、更多參與
今年貝殼放大即將邁向成立的五週年,也打算有一些新的計劃打算進行。
第一,就是讓群眾募資走向國際化,因此貝殼放大會和日本、韓國的募資平台合作。未來,募資提案不只透過台灣集資,也有日本、韓國的加入。另外一項重點則是,推動「權益式」募資方式。過去,大眾集資支持提案,可能交換到的是一張票券、或是一項商品。但接下來,權益式的集資選項,將讓出資的大眾,未來交換回的不是實體物品,而是享有專案或作品完成後,一定比例的金錢回饋。
而幾年前,我們曾經透過以主題「眾力時代」快閃店,在線下展示曾經提案過的主題,2020年,我們也打算將這樣的快閃店常態化,成立實體空間,展現過去所累積的提案。既然有為聽演唱會、為看表演而存在的空間,為何不能有個為群眾募資而存在的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