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蘇澳 我與社區的距離

2019/05/20 鄭雅嬬

前陣子,我和一位返蘇澳家鄉2年多的年輕朋友H聊天,他的工作內容與社區關係密切,其中包含協助社區向公部門申請長照計畫,組織社區的志工隊,使供餐服務、健促活動、訪視、電話問安等項目流程運作順利。

他的工作夥伴幾乎都是60歲以上的社區長輩,這當中的工作心法,恐怕不是市面上任何一本職場工具書可以傳授的。

他分享最近經驗到的衝擊:「好久沒去台北了,上次在捷運站覺得人好多、好擁擠,身旁竟然都是年輕人,我當下有種恍惚感……」我聽了大笑,直說:「我懂!」

我住在南方澳這一年半來,為了進修和學習,平均每一到兩周會返台北一次。隨著往返次數漸多,漸漸可以感受到城鄉之間,社區、家庭互動網絡的一些差異。

0
往返台北、南方澳,鄭雅嬬感受著兩地不同的地方溫度。(圖/鄭雅嬬提供)

往返城鄉 冷漠與溫暖之間

都市的人常常被說冷漠,不說別人,就說說我自己吧,身處在都市的多數時候,我確實經常選擇面無表情、步伐快速、戴上耳機、閉眼假寐、低頭滑手機,能坐就不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0
跟著夥伴走進南方澳,鄭雅嬬的每一步都有新發現。(圖/鄭雅嬬提供)

要說這是都市人特有的性格嘛?不如說是環境的氛圍養成。因為當我離開都市進入地方,周遭的環境氛圍又會讓我收起冷淡的態度,多點互動的溫度。

「我看你昨晚房間的燈是暗的,妳回台北的家齁?」、「剛剛跟你走在一起的朋友是誰啊?」、「你最近很忙欸,怎麼都沒有來店裡坐坐?」、「我幫你收了掛號信,不然你還要再跑去郵局」、「進來家裡泡茶聊天啊!」、「上次地震很大,你家還好吧?」……

舉凡社區某戶有婚喪喜慶、漁家漁獲損益、某條街道消毒、幾點停水……,他們都會在言談間將資訊傳播出去,讓我幾乎無縫接軌地參與了社區的脈動。

每每回應這些來自左鄰右舍的噓寒問暖和熱情招呼時,常常讓我有種融入社區或人緣很好的錯覺。事實上,是這些彼此關係緊密的婆婆媽媽、叔叔伯伯、阿公阿嬤,包容了我這位外地人,視為社區的一份子(雖然在都市冷淡慣了的我,目前還在適應中)。

先認識你,再認識你全家

除此之外,最近因為頻繁出入在蘇澳不同青壯年朋友的家中,有個深刻的發現。

在鄉鎮地方建立人際網絡時,往往不會只停留在一對一的認識,而是會自然而然的從個人再延伸出去,進而認識對方的全家。

0
廟宇活動是融入地方最好的開始。(圖/鄭雅嬬提供)

比方說,原本只是認識朋友A,但是連帶的會在某些機會中,認識了A的手足、父母、祖父母、伯叔姑姨或侄(甥)兒女,整個三等親家族都可能在非刻意連結的情況下,都一併認識了。

而且往往會在客廳中、餐桌上,伴隨著他們家人的家常菜或私房料理,展開漫漫話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得以在相對簡短的時間內,累積到一定的情感基礎。

我總是很珍惜這樣難得的機會,那是因為對方家庭的敞開和信任,才有可能形成的交流。

回想自己在都市生活的經驗,認識了近15年的老朋友,也沒有太多與他們的父母、手足餐敘的機會,經常還是朋友之間的一對一連結,不太再往外擴散。甚至也不覺得認識朋友的家人,有什麼特別或重要之處。

進入社區後,我尤其喜歡觀察朋友和家人互動的樣子,在言談間、在肢體語言間,一窺他們更立體的個性,我經常被這些細節吸引。

邁向老化的社區 老老相照

不過,上述的觀察仍屬於我與少數在地青年互動的經驗,若是遇到絕大多數青壯人口外移的家庭,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有位在南方澳生長、後來職務負責在漁村收發宅急便的大哥,幾乎天天都會開車行經南方澳的街坊巷弄。

他的工作不只寄收包裹,所到之處、行有餘力還會在社區兼送餐和居家老人關懷,他說:「我都跟我那些離開漁村工作的同學說,我比你們還了解你的家人的狀況。」最後同學還會請他多多照顧他們的家人。

「家」這個單位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生活在老齡人口居多的農漁鄉村,更可以感受到「社區」這個單位的重要性,它其實跟原住民部落的概念很相像,應該具有教育和傳承文化精神等功能性,支持家這個單位的許多不足和無力。

朋友H告訴我,他在社區協助長照服務的計畫,要組織志工服務隊時,發現青壯人口不足,又或是青壯人口需要兼負工作賺錢的責任,於是他開始組織6、70歲的老人,去服務更年長的老人。他樂觀的說,志工透過服務不僅可以活絡社區,還可以延緩老化的速度。

擴大社區參與 累積能動性

近年來,愈來愈多青年離開都市,以各種角色回到地方工作和居住,前仆後繼地為鄉鎮地方注入新的活力。

城鄉失衡的狀態不論在主動或被動的情況下,都在緩慢地被正向改變著,而我循著自我探索之路偶然投入這股浪潮,也想為地方盡一份力。

日前,我與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任教的陳育貞老師會談,她有30年在宜蘭不同社區工作的經驗,我從她的分享中初次得知社區設計、擴大參與、參與式規劃設計等案例,聽得興味盎然,躍躍欲試。

0
鄭雅嬬與任教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陳育貞相談社區設計。(圖/鄭雅嬬提供)

不過老實說,實際該怎麼操作?會遇到什麼事?有什麼酸甜苦辣?我也只是很淺的略知皮毛而已。

育貞老師笑著回應一臉茫然的我:「大概就是妳進入南方澳這1年半的狀態,再乘上28年,當然它會是一個不斷地創造和變化的過程,妳在其中也會不斷地有所學習……」,然後能動性會愈來愈高。

從都市走進鄉鎮,從個體化的生活進入以社區為單位的大家庭,這當中的親疏遠近、人情冷暖,我還在持續體會中。

偶爾還是會升起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感受,不過累積在生命經驗的一切過程,我相信都將不會白費。

訂閱我們

* indicates required

推薦閱讀

「年輕人都搬離了南方澳,為何妳要住進來?」

來去漁村住幾晚 跟著我到南方澳找房趣!

串門子吃年夜飯 我在南方澳過農曆年

鄭雅嬬

生長在台灣台北,文字工作者。年屆30驚覺自己不會游泳、沒玩過海上休憩活動、不識海底生物、吃海鮮十分笨拙……。雖然身在島國,但是離海非常遙遠。偶然住進離海很近的地方--南方澳漁村,開始認識依海而生的各種人事物。 有次大海回應我:「該回家了!」於是,海味生活提案開始。從今天起做個身上有鹽巴的人吧!

作者文章

蘇澳觀光產業結合及提升服務機能,進而整合及帶動蘇澳整體周邊區域繁榮。 圖/吳佩旻...

不拚人數的地方創生 蘇澳青年自己的KPI自己訂

2019/07/16
往返台北、南方澳,鄭雅嬬感受著兩地不同的地方溫度。(圖/鄭雅嬬提供)

返鄉蘇澳 我與社區的距離

2019/05/20
南方澳漁港停靠著各種大小的漁船。圖/鄭雅嬬提供

從書裡走出來的小釣手船長

2019/03/06
除夕夜和蘇澳朋友們一起迎新年。圖/鄭雅嬬提供

串門子吃年夜飯 我在南方澳過農曆年

2019/02/15
住進漁村才看得見的景象。圖/鄭雅嬬提供

來去漁村住幾晚 跟著我到南方澳找房趣!

2019/01/17
朋友帶領我和夥伴一起認識崁仔頂。圖/鄭雅嬬提供

菜鳥學吃魚,南方澳是我的私廚冰箱

2018/12/10

最新文章

2022年上市及上櫃女性董事共2,233人,占15.6%,十年來增加861人。示...

上市櫃女性董事10年增861人 但仍低於男性 僅占15.6%

2024/04/28
超長加班、隱形加班,是上班族普遍面臨的問題。 圖/新華社

勞動節快樂嗎?調查:台灣平均工時9.6小時 破5成打卡完再加班

2024/04/26
我們用不著現今的高生產率,即可讓全世界的人民享有良好的生活水準。 圖/freep...

不努力也能過好生活!遵守「成長的極限」反而走更遠

2024/04/26
圖/臺銀人壽 提供

信賴跨越世代 臺銀人壽貼心傳愛 用永續撐地球

2024/04/26
圖說/日月光投控擁有全台灣唯4的「燈塔工廠」,更打造出全球第一座鑽石級低碳封測廠...

年霸榜永續模範生!日月光「4支箭」加速永續共好未來

2024/04/25
高達七成五上班族想要投入ESG相關工作,認為不但薪資高,且發展潛力大。 圖/sh...

職缺2年增4000筆!7成5上班族看好ESG工作

2024/04/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