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蚯蚓端上桌 廚餘和剩食也能長草開花
座落在信義區,大片透明的落地窗,再加上一整面盆栽牆,這裡不是時下流行的咖啡廳,而是新創團隊 Bionicraft 的辦公室。
榮獲無數設計獎項,甚至曾名列美國知名媒體 Fast Company 挑選的 2017 World Changing Ideas 決選者,這間成立才短短一年半的公司,短時間內就以創新的廚餘處理產品,讓世人眼睛一亮。
步入充滿綠意的辦公空間,不難看出Bionicraft創辦人趙晟翔對大自然的愛好,而這份對自然、對環境的關懷,也成為他關注剩食議題的契機。(同場加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們吃不完的食物進了垃圾桶,卻送不到那些需要的人手中)
大學就讀建築科系的趙晟翔,當時和剩食回收領域可說是八竿子打不著,卻在一次走訪掩埋場的過程中,正視到大量廚餘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問題。「我在大學念建築系時,畢業設計就是做跟環境、廢棄物處理有關的主題。那時候因緣際會去了掩埋場跟焚化廠,很驚訝地發現,其實我們每天丟棄的垃圾,很大一部分的組成是有機垃圾,也就是剩食、廚餘,那些根本就還沒被煮過或吃剩的東西。」
廚餘含水量高達76%,運送過程中十分容易發酵酸臭,不僅會產生較高額的運輸成本,廚餘滲水外漏也有可能汙染環境,因此大部分廚餘會送往焚化爐焚毀。然而含水量高的廚餘,燃燒時不僅需耗費更高的燃料成本,還會間接產生有毒氣體,甚至可能縮短焚化爐的使用年限。
「回收產業大部分是回收塑膠、金屬,這些東西只要純度夠高,皆可回收再投入生產;問題是,廚餘沒辦法『回收』,沒辦法蹦的一聲就變成新產品,這是個有趣的挑戰。」
取材自大自然的居家廚餘處理器
為了開發創新的廚餘處理方法,趙晟翔於2016年9月創辦Bionicraft,並在半年之後推出了第一個產品--Biovessel居家廚餘處理器。
Biovessel內含土壤,以及1200隻紅蚯蚓,使用者將果皮、葉菜等生廚餘投入後,可透過紅蚯蚓的消化、分解、排便過程,生成天然的有機肥料,過程全部依靠自然分解,無須消耗電力。此外,由於廚餘在發酵前即被分解,不會產生酸臭味,因此Biovessel不像一般須放在戶外的廚餘回收桶,能夠直接放在室內空間,對於沒有戶外庭院的都市人來說是一大福音。
Biovessel的外形十分獨特,純白色的容器乍看像是一個盆栽,近看卻又發現外觀呈不規則的凹凸形狀,宛如鐘乳石的孔洞。其實這樣的外形並非為了美感,而是為了打造最合宜的生物分解環境。
趙晟翔解釋道:「Biovessel的形狀會這麼奇怪,是因為它是演算法跑出來的,並不是我決定這邊要凹進去、這邊要凸出來,這不是一個經考量美感的設計,它其實反映了很多(觀察),比如說蚯蚓在裡面要如何比較有效率、你丟廚餘進去時有沒有符合人體工學等等。」
構想 Biovessel 之際,由生物學家、產品設計師、建築設計師組成的跨領域設計團隊,花了1.5萬個小時觀察並歸納食物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的數值,並透過演算法將實驗數據帶入,最後才完成產品的整體設計。
「我們應該要回到自然,去想如果沒有人類的話,大自然會用什麼方法解決,」趙晟翔表示,「生物機制或許不像機器這麼有效率,但它某種程度對環境是比較友善的。」
募資成功後的意外收穫
產品設計大致抵定後,Bionicraft團隊決定將Biovessel放上Kickstarter募資平台,以測試前期消費者的反應,最後成功募得6萬美金(約180萬台幣),獲得將近400位贊助者支持。
問及成功募資的心法,趙晟翔坦言,行銷方法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專注在我們相信的事情,好好把產品做好,人們鐵定會肯定這個產品,而不是肯定行銷的方法。」
至於為何選擇國外而非台灣的募資平台,趙晟翔解釋道,「這個產品(Biovessel)基本上是處理生廚餘,相較於西方國家,亞洲國家的飲食習慣大部分都是吃重油、重鹽、炒過的食物,這比較不是現在這個產品想要服務的對象。」
由於熟知產品特性及消費者習慣,Bionicraft從一開始就瞄準國外客戶為銷售對象,再加上Kickstarter募資成功後帶來的曝光效應,使得Biovessel順利打入國際市場,目前約有3/5到2/3的客戶皆來自國外。
楊凱雯表示,「Kickstarter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募資,因為它還是全球最大的募資平台,關注它的不只是消費者,還有媒體和通路商。你在上面募資成功了,媒體就會主動報導,經銷商就會主動接洽,展覽也會主動邀請。」
不過在募資平台發起專案絕非沒有風險,綜觀國內外的募資專案,募資成功後因技術問題無法按時生產,或與廠商發生糾紛等爭議時有所聞,而產品製程較為特殊的Bionicraft,於募資成功時也曾面臨過相似的狀況。
「我們的生產方式是用吹膜的,所以才會有那麼特殊的外形,」趙晟翔表示,「募資結束後,大概delay了3、4個月,因為生產廠商一直達不到我們對品質的要求。」
面臨贊助者紛紛詢問產品進度的壓力,趙晟翔採用正面對決的方式,向客戶誠實以告,「我們就是很誠實地跟他們說我們在幹嘛,遇到什麼問題,現在怎麼想辦法解決。」直接了當的方法順利獲得贊助者的諒解,最後產品也順利地生產,化解了此次危機。
從源頭到末端皆要齊力減少剩食
創業路上,一群人一起走比較不孤單,於是公司慢慢步上軌道後,趙晟翔申請了社企流的iLab育成計畫,「我們覺得這個機會蠻有意義的,因為它不僅僅是新創,而是跟社會議題比較有關的新創。知道大家在做什麼、互相交流,過程還蠻有趣的。」
不僅如此,iLab提供的課程,也能給予創業家檢視公司現況的機會,「上課之前,iLab都會請大家『交功課』,確實有幫我們整理了各階段的想法。」
目前Bionicraft已售出將近一千件Biovessel,估計去年在全世界已處理70多噸的廚餘,未來Bionicraft將持續聚焦於開發創新的廚餘處理方法,研發中的品項包括商用版的Biovessel——BiovesselPro,以及可利用廚餘發電的Bio-E。(同場加映:別把新台幣丟進垃圾桶—我們有時偷偷倒掉、懶得回收的廚餘,還有這些好商機)
除了上述兩項持續開發中的產品之外,Bionicraft將在近期推出一項新產品,趙晟翔透露道,「它會更直接的處理廚餘這件事,把廚餘變成一種材料,做成任何你想得到的產品。」
致力於廚餘處理的趙晟翔認為,其實每個人都能為減少廚餘盡一份力,他笑著說道,「最簡單、最直覺的方法,就是你把廚餘吃完。」至於人類無法消化的果皮、果核等生廚餘,趙晟翔認為政府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例如韓國的廚餘秤重收費政策,或是法國的即期品強制捐贈政策,都是可以借鏡的對象。(同場加映:「買一送一」將在超市內絕跡:法國擬法打擊食物浪費、保障農民收入)
「這項計畫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喚起人們對於剩食的意識。」辦公室的一整面盆栽牆上,用Biovessel施肥的種子正悄悄發著芽,同樣地,Bionicraft帶給人們對食物的關懷,也正悄悄地生根茁壯。
核稿編輯:金靖恩
●本文獲社企流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全球第一台「桌上型」廚餘處理器:台灣新創 Bionicraft用大自然的方法,讓剩食化身桌上的綠意〉
●了解更多社會創新請上社企流
更多報導
>>這位「食物設計師」把醜蔬果製成美麗的染料,重新定義廚餘的價值
>>剩食做堆肥不再髒或臭:這款家用廚餘機讓你優雅處理剩食,一天可分解一週廚餘
>>「吃剩的食物放進去,會變成你吃的食物」:BIOVESSEL 讓廚餘變身,成為植物有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