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覷 千禧世代引領全球企業CSR風潮
出生於1980~2000年的千禧世代,將近7成已進入職場,2017年的全球消費規模更高達2.5兆美元(約76.5兆台幣)。作為成長速度最快的消費者族群,哪個企業先嗅出這群被視為未來主要消費者族群的消費特性,誰就拔得先機。
千禧世代重視企業是否實踐社會責任。因為從小生長在訊息量多且變化極快的資訊社會,對資訊展現出許多好奇與懷疑,因此相較於其他族群,千禧世代更加重視企業品牌在實踐社會責任上是否付出更多努力,而這樣的趨勢也許正好能帶給經濟環境更環保的未來。
CSR浪潮正席捲百大企業
隨著千禧世代的重視,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視為重點發展事業,CSR並不等同於做公益,社會公益只是CSR的一部分,真正的CSR是企業內部個別領域的管理要素,從員工照顧、永續環境到產品責任,無不屬於企業CSR的範疇。
不可否認的,全世界正掀起一股企業CSR風潮。永續性與社會責任兩個名詞在各個產業皆成為產品最大賣點之一,根據統計顯示,2014年全世界就有7838份向世人公布的當年度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4年來此數字增加了30%;甚至在全球五百大企業排行中,2016年,將近80%的企業也公布了當年度CSR報告書,供消費者參考企業如何在不同領域中實現企業社會責任。恐怕很難想像,在1970年代,大部分以賺取利潤為導向的企業並不重視CSR。會造成今昔明顯差異的原因,與千禧世代有著緊密關聯。
引領浪潮的千禧世代 重視自我實現大於高薪工作
千禧世代正引領著企業CSR的世界趨勢。根據2017年的千禧世代影響報告書(2017 The Millennial Impact Report)及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Deloitte)指出,千禧世代關注社會議題,投入慈善事業的人數持續攀升,相較於追求高薪工作,將近9成的千禧世代希望利用自身技能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也更重視從事的工作是否讓自己擁有使命感。因此企業若能將CSR納入產品從產製至行銷流程的考量之一,勢必對千禧世代有著一定吸引力。
企業似乎不能再倚靠廣告、代言人與大手筆投入電視戲劇或電影的置入性行銷留住這充滿商機的世代。千禧世代誕生於網路世代,與世界互動方式主要透過網路與社群,因為長期頻繁使用網路、長時間暴露於電視與大眾媒體及氾濫的假新聞,讓他們更能適應並反思過去半個世紀典型的行銷模式。隨著千禧世代的經濟增長,越來越多企業正在轉向具永續性的商業模型,以贏得此世代的信任及背後的龐大商機。
各領域的CSR領頭羊
千禧世代將各領域企業中CSR模式完整且具經濟可行性的企業推向競爭對手的前列,成為各領域不可忽視的佼佼者,同時成為企業CSR的典範。
Honda 本田汽車
Honda是最受千禧一代消費者歡迎的品牌之一,他們能順利打入千禧世代,企業社會責任的倡議可能正是成功的秘訣。Honda 去年推出的Honda Clarity不只2017年度綠色汽車(Green Car of the Year),也是Honda自此獎創立以來第三度獲獎,不只如此,Honda固定於每年提供消費者數個綠色倡議方案,旨在尋求對社會和環境責任的更多承諾,例如每年發布的永續性報告書(Honda Sustainability Report,暫譯)即呈現了多個相關指標,包括Honda全球業務持有的社會目標,讓企業社會責任透明化,以增千禧世代的好感度。
TOMS
國際知名休閒鞋品牌TOMS以企業社會責任為企業願景與核心價值,同時外顯在行銷產品上,“One for One”是TOMS深植人心的行銷方式,意指TOMS每賣出一項產品,就會提供一雙鞋子給需要的孩童,至今TOMS已將鞋子分享至七十多個國家。未來幾年,TOMS的經營將拓展至眼鏡、咖啡豆與包包等,而每個觸及的領域,核心價值都仍是盡力發揮企業社會責任。
microsoft 微軟
千禧世代尤其善於使用科技產品,而microsoft微軟近年來積極投入CSR,便可能因此增加自己在市場的影響力。微軟在開發再生能源及減少碳排放的努力顯現在至今已減少9.5公噸的碳排放,對再生能源的投資總計也已生產超過500兆瓦的電力產量。微軟知名創辦人比爾蓋茲甚至將數十億美元用於創辦世界上最成功的非營利組織之一──致力於解決全球衛生不公平現象的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the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大企業在社會倡議上佔有獨特地位,其擁有的資源與經濟實力讓他們成為重要的變革催化劑,同時,企業以利潤為導向的商業模式也讓消費者與他們緊緊相繫。毫無疑問,千禧世代是市場逐漸重視社會責任的推動力,但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購買決策促成正向改變,成為推動者的一份子。
資料來源:
Do CSR Initiatives Influence Millennial Consumers?
Millennials and the Rising Demand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