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有幸感到理所當然-日常用水的世界縮影
再快轉到一日將近結束,用一場暢快的熱水澡沖去滿身的疲憊與髒汙。
現在讓我們設想一下:
這些習以為常的每日儀式,將必須暫停兩天,感受將會如何?
幾周前,在我們所居住的台灣中部,這狀況曾經發生。
假如暫停一輩子呢?
此刻,在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各處,這狀況正在持續。
而現實比我們設想的更加嚴峻。
「為了省水,一家人會使用同樣的水來洗澡,有些人甚至只洗臉,用盡可能以最少的水來清潔,長期下來,許多兒童和成人都出現如疥瘡和皮疹等皮膚問題。」少女米莉亞姆(Mirriam)與我們分享,她所居住的馬哈格尼(Mahangeni)社區中,多數居民因為無法每天洗澡而出現皮膚問題。
更致命的,是糞水污染所導致的疾病傳播。在海地,62歲的白髮祖父波利斯(Polès),剛因霍亂而失去了女兒,他非常悲傷地訴說:「那天淩晨2點左右,她突然開始嘔吐一種白色物質。在幾個小時內,她失去了所有的水分,死去了。那時我不知道霍亂是什麼,但現在我知道了。」
對於需要協助的行動不便者而言,更加諸了巨大的負擔。
在莫三比克的正午烈日下,54歲的大衛(David)騎著輪椅,前往三公里外的河流取水,因為僅有這個時段才不用排隊等候。而辛苦取得的唯一水源常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大衛如此敘述著他的尋常生活:「我們常常都因為腹瀉而住院,醫生告訴我們,我們會腹瀉是因為喝了那條河的髒水。」
對最需保護的新生兒與孕婦來說,更形成了攸關生死的風險高牆。
在尼日一處健康中心,孕婦扎利亞(Zaliya)即將臨盆,但健康中心缺乏乾淨水源,也無法保持環境清潔,不乾淨的水可能會讓她和她的孩子喪命。健康中心的護士法蒂(Fati)和她的同事也因為沒有乾淨水源,無法維持簡單的衛生習慣,她們如廁後沒有水洗手,衛生設施也非常破舊,以至於她們被迫控制自己整天不上廁所。
上述種種因素讓情況變得複雜難解,迫使許多孕婦可能選擇在家中分娩,但這為母親和孩子帶來更高的風險。
上述場景都不是少數個案或特例,而是遍布世界各地的日常。讓我們用四大關鍵數據,來體會其令人驚訝的普遍性:
• 全球尚有26%人口沒有乾淨水可喝(聯合國SDG6全球及各國進展數據)
• 全球尚有46%人口沒有安全的衛生設施可用(聯合國SDG6全球及各國進展數據)
• 全球仍有6億兒童缺乏安全管理的飲用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23年3月)
• 每日約有1,000名5歲以下兒童死於不乾淨用水所導致的環境和個人衛生問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23年3月)
而乍看富足的台灣,其實一直以來都處於缺水的高度風險當中。雖然台灣具備每年兩千多毫米的高年均雨量,但由於雨勢集中、河川短促與山勢陡峭等先天性地形劣勢,導致絕大部分的降雨都快速進入海洋,難以保存使用。因此實質上的單位人口分配水量,其實只有世界平均的七分之一而已,以此標準衡量,台灣實質上已可歸入全球缺水地區之列。加上近期來越加嚴重的環境汙染及極端氣候問題,水資源拮据的情況正持續惡化當中。我們當下所能享受的富足,其實來自於水利署、環保署等相關單位的長期貢獻與點滴努力,堅守在缺水的紅線之前。
現在,讓我們再一次回想自身的每日用水。是否感到何其有幸,能將乾淨水源視為理所當然呢?
尚且相對富足的我們,能否分享擁有資源的一小部分,為匱乏之地帶來改變?同時亦為處於潛在風險中的自己,未雨綢繆。
台灣世界展望會希望能成為改變中靠得住的夥伴。
在數十年的深耕中,展望會匯聚眾人之力,透過時代與科技的演進,從傳統人工管井、機器化鑽井進展到太陽能供水系統,持續增強改善世界的力道。目前平均每十秒鐘新增一人獲得乾淨水源,每一天至少新增三所學校取得乾淨水設施,並為上述的每段真實故事都帶來了令人欣慰的結尾:
「我很感激世界展望會幫助我們,有了這個水井,我們終於有乾淨水可以使用。讓我輕鬆許多,我不用再依靠別人來幫我取水。我們現在有很棒的水可以喝了。」-大衛,莫三比克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供水服務設施,我可能會失去生命,我在分娩的手術中發生併發症,渾身是血,幸虧有乾淨用水讓我沒有受到感染。」-剛成為新手媽媽的貝爾特(Berthe)
帶著這些珍貴溫暖的成果,世界展望會持續向前邁進。並期待能有幸邀請您,透過線上刷卡、Web ATM、LINE Pay等管道,響應「乾淨的水源 孩子的救援」水資源行動。平均每人分攤300元,即可透過集資之力,在缺水之處建造供水設施,讓世界多一人有乾淨水可用,攜手為正在發生的沉重故事,帶來轉折的篇章,畫下美好的句點。
讓我們持續共振這股變革改善之風,撫去世上眾多的擔憂。
以純淨水源,綻放更多如釋重負的笑容。
想多加了解「乾淨的水源、孩子的救援」水資源行動,請至:https://wvtaiwan.com/4k5vC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