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燃燒我的生命來通勤?台北市民平均日花一小時,但巴黎早已開啟「15分鐘生活圈」計畫

巴黎街道 (圖片來源:flickr)
巴黎街道 (圖片來源:flickr)
無貧窮

「叭—叭——」每到上下班時間,你是不是又在擔心會塞在車陣中,喇叭聲不斷,肚子又餓,心情煩躁到了極點,但一塞車只能動彈不得?

根據 2018 年臺北市交通民意調查,通勤市民平均每天上下班(學)一趟所需的通勤時間約為 29 分鐘,一天就是一個小時左右。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每天都要花那麼多時間在通勤上?

疫情爆發後,引起人們反思為甚麼要通勤

新冠疫情爆發後,許多人開始在家工作,封城情況下,活動範圍也受到限制。人們也開始反思過去花太多時間在通勤上了。那麼,我們到底為甚麼要通勤?

原因在於大都市集中了大量工作機會,所以強力吸納周邊城市人口前來討生活,但這也使得位於市中心蛋黃區的房價愈攀愈高,到了一般人負擔不起的地步。過去的都市計劃只好開發周邊衛星城鎮,並建立交通網絡,讓人們住在遠一點的地方,然後每天花自己的時間通勤上班。

但有沒有城市的首長想過,如果讓自己的市民上班地點只要離家裡 15 分鐘的車程,該有多好?

「15 分鐘城市」並非新概念

早在 2016 年,巴黎第一大學教授卡羅.莫瑞諾(Carlos Moreno)就提出了這個概念:住在都市裡的人們,可以在步行或騎自行車 15 分鐘的範圍內,滿足六大基本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生活、工作、商業、健康醫療、教育與娛樂,那麼人們的幸福感也會大大提升。

隨後,時任巴黎市長的安妮.伊達爾戈(Anne Hidalgo)就宣佈,將把「15 分鐘城市」概念納入她未來的施政計劃重點,並邀請莫瑞諾加入施政規劃,「15 分鐘城市」的概念因而引發巴黎市民討論。

本來,巴黎街道的設計就是為了方便步行,安妮.伊達爾戈在 2020 年連任成功後,在新冠疫情的封城期間,更抓準街上空蕩蕩時機,建造了多條自行車道,達上百多公里

另外,在 15 分鐘城市的概念中有一重要核心場所──「學校」

因學校具有均勻分布於城市中、可即性高的特性,巴黎預計在 2040 年前利用 800 所學校釋出更多綠色空間,開放校園成為民眾的公共花園或運動場。無論是按小時或是按日開放,民眾都可以在晚上或週末的開放時間來此運動、散步等,並且學校周圍的街道將配合禁止或限制汽車行駛。

墨爾本的「20 分鐘社區」

除了巴黎,也有其他城市也嘗試適合自己的「短通勤」方案。

2018 年起,墨爾本陸續實施 20 分鐘社區試點計畫,挑選三處社區(Strathmore、Croydon South及Sunshine West)做為優先實施地區。從了解當地居民的想法開始,接著經由分析當地居民的步行能力、住房發展與植被覆蓋率等等,規劃出各區域未來需改善的項目。

為什麼是 20 分鐘?其實是因為依據墨爾本市政府的研究,800 公尺是一般民眾願意行走的距離,換算成步行時間,20 分鐘就是人們所能夠接受的最長時間!

而要成為「20分鐘社區」必須滿足兩項關鍵因素:

第一,提高地區發展密度,確保每公頃土地最少要有 25 到 30 棟住宅。隨著住宅的密集開發,社區需要提供更多種生活機能。因此,藉由土地混合使用,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服務。

第二,社區公共運輸的服務水準需要大幅提升,從早上 5 點到晚上 11 點,每 20 分鐘內需提供至少一班次的公共運輸服務。

基隆的「以校園為核心」

其實,除了巴黎和墨爾本,在台灣也有類似的計畫。

「以校園為核心」是基隆市長林右昌 2018 年上任的重點施政計畫,不只是為了改善老舊校區,也要讓校園空間與社區環境整合在一起。目前,基隆已經推動成功國小、中興國小等試辦點的計畫。林右昌希望透過良善公共設施,把民眾居家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務機能,在步行 15 分鐘內完成。

原來不只國外,台灣也有城市發展出適合自己的版本呢,你會想要住在「15 分鐘城市」嗎?


參考資料

臺北市民眾通勤(學)使用交通工具性別與統計分析BBC20-minute neighbourhoods臺北願景計畫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民報橘》(原文為:【為什麼要燃燒我的生命來通勤?】台北市民平均日花一小時,但巴黎早已開啟「15分鐘生活圈」計畫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7543.png

公民報橘

《公民報橘》是一個所有公民都可以積極參與,並採取行動的網路環境,讓我們一起打造對我們與下一代而言,都更美好的台灣。

作者文章

快時尚 out!盤點5家瑞典融合「與自然共存」品牌,破舊衣服甚至可變美味佳餚

快時尚 out!盤點5家瑞典融合「與自然共存」品牌,破舊衣服甚至可變美味佳餚

巴黎「15 分鐘城市」風潮吹向台灣,不用開車上班會是我們的未來生活嗎?

巴黎「15 分鐘城市」風潮吹向台灣,不用開車上班會是我們的未來生活嗎?

多山丘城市就不適合騎自行車?西班牙潘普洛納用公共電梯克服障礙,意外變身自行車之都

多山丘城市就不適合騎自行車?西班牙潘普洛納用公共電梯克服障礙,意外變身自行車之都

爭取行的安全,荷蘭公民上街!翻轉汽車優先邏輯,成為今日自行車天堂

爭取行的安全,荷蘭公民上街!翻轉汽車優先邏輯,成為今日自行車天堂

最新文章

介殼蟲、刺桐釉小蜂肆虐...暖化讓台灣樹木更容易病變、外來種也大肆蔓延

介殼蟲、刺桐釉小蜂肆虐...暖化讓台灣樹木更容易病變、外來種也大肆蔓延

路樹修剪只能理平頭?台灣行道樹養護問題多 農業部推「樹木修剪證照」

路樹修剪只能理平頭?台灣行道樹養護問題多 農業部推「樹木修剪證照」

不適合種樹就種草!「草本復興」力推種植台灣原生草本植物、自然式植栽

不適合種樹就種草!「草本復興」力推種植台灣原生草本植物、自然式植栽

空氣、選舉與陰謀論 倫敦超低排放區「刀鋒戰士」之亂

空氣、選舉與陰謀論 倫敦超低排放區「刀鋒戰士」之亂

捐贈食品可節稅 澳洲打擊食物浪費策略能奏效嗎?

捐贈食品可節稅 澳洲打擊食物浪費策略能奏效嗎?

綠化黑洞?一邊種一邊倒?台北3年投3千萬種4千多顆樹 遠不及近1萬棵倒樹

綠化黑洞?一邊種一邊倒?台北3年投3千萬種4千多顆樹 遠不及近1萬棵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