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對談】陳凱翔X温貞菱-我的移工朋友

2022/02/22 陳怡臻

按編:社會問題百百種,環境生態、偏鄉教育都有人關心,但在台灣,肩負著照顧台灣20萬個家庭的任務的「移工」,其處境卻少有人關注,本月《倡議+》除了邀請One-Forty擔任客座總編,關注移工議題、社創轉型,還要用1+1>2的力量,走出同溫層,放大影響力。

2022年,我們推出全新的名人對談企劃,將媒合客座總編與不同領域的名人,開啟一場場精彩可期的跨界對談,讓台灣社會一起看見更多。

首場對談,我們邀請二月客座總編One-Forty的創辦人陳凱翔,和由於母親擁有菲律賓華僑身份,自小就與移工生活在一起的演員温貞菱相談,交流彼此眼中的移工、移工在台灣的處境,以及從移工身上學到的事,翻轉社會對移工倡議的想像。

0
倡議家於今年推出名人對談企劃,首場邀請二月客座總編One-Forty的創辦人陳凱翔(左),和由於母親擁有菲律賓華僑身份,自小就與移工生活在一起的演員温貞菱(右)相談。

對談紀錄如下:


我常想,如果連當過仲介和現職翻譯的媽媽,都面臨這樣的處境,其他移工應該更艱難。

—温貞菱


凱翔長期投入移工的倡議,貞菱則是媽媽為擔任移工仲介的菲律賓華僑,自小和移工一起生活,請問當有人問起:「為什麼要關心移工?」時,你們第一時間會回答?

温貞菱:

我第一時間會回答,他跟我們生長在同一個社會裡,沒道理不關心。對我來說,因為媽媽就是來台工作二十幾年的移工仲介,小時候家裡就會給移工借宿,常會有菲律賓、印尼、越南人同時住在家裡,只是那個時候叫「外勞」,我們現在叫「移工」。

他們來借住的原因很多,有的準備來台灣工作,也有準備要回國的,我有時還會幫他們買菜,或一起煮飯,有些移工不能吃豬肉,我甚至因為這樣,到現在也不太吃豬肉,可以說生活習慣也被影響了,加上我媽媽講話口音跟他們很接近,小時候沒意識到彼此有什麼不同。

直到國中,我才發現很多人不這麼想,例如:我和同學走在路上,看見移工在照顧老人時,同學看他們的眼光會有點不同,或是,我還滿喜歡去印尼商店逛街,找同學一起去的時候,也會被問「為什麼要去這種店?」但我疑惑:「為什麼不能?」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我媽媽身上,例如:她在坐計程車、點餐等需要用中文溝通的時候,因為怕別人發現她不是台灣人,會下意識地沒自信、不敢說話,但其實她的語言能力非常好,懂菲律賓文和英文,加上熱心助人,現在還擔任新住民的翻譯,幫移工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轉譯來自警察局、社福團體或教會的資訊,只是礙於身份上的沒自信,她常會感到不知所措。我常想,如果連當過仲介和現職翻譯的媽媽,都會面臨這樣的處境,其他移工應該更艱難。

0
被問到「為什麼要關心移工?」,温貞菱回應:「我們生長在同一個社會裡,沒道理不關心」。

陳凱翔:

我的答案和貞菱一樣。移工和我們沒有不同,只是他們使用不同的語言、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而已。

我一開始認識移工是在菲律賓,那時候我在念大學,對社會議題很感興趣,就到當地一個非營利組織當志工,待了好幾個月,認識很多當地朋友,又因為有很多台灣、日本、韓國人會去當地的語言學校學英文,所以我也認識了很多教英文的老師。

我還記得,好多老師知道我來自台灣後,都會說自己也有家人在台工作,或是未來也想來台灣工作,當下我非常驚訝,因為就我所知,移工在台灣通常是做較低階的勞力工作,為什麼已經是英文老師的人,還會想來台灣?

那時我才逐漸發現,哇,原來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想出國的理由,不只是為了自己,也可能想幫助兄弟姊妹或其他家人,擁有更好的物質生活或繼續升學。

我從他們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勇敢」。我當時常想,換成是我高中或大學剛畢業,一定不敢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獨自生活,語言不通,又沒朋友,一切那麼辛苦,而且好多年後才能回家,像這樣在挫折中前行,還能保持正向、樂觀的態度,很令人佩服。

事實上,很多人會覺得移工是外來者,來了就走,但根據統計,平均每一個移工在台灣停留的時間是6到8年,而這些移工支撐著20萬個台灣家庭,很多人的長輩、爺爺、奶奶人生最後十年,都是在這些移工的陪伴下離開的,移工就是台灣社會的一份子、一家人。

雖然說,台灣只是移工人生旅程裡的一個中繼站,但隨著時代轉變,現在有很多家庭的雇主,會主動想更瞭解住在他們家的看護,例如:學著念出他們的名字、學著說他們的語言,甚至是嘗試做他們的家鄉菜,有很多事都能從自己做起。

0
温貞菱因為媽媽是移工仲介的關係,小時候家裡就會給移工借宿,温貞菱有時還會幫他們買菜,或一起煮飯。

温貞菱:

談到家庭看護,我記得他們是不是幾乎沒有放假時間?

陳凱翔:

妳說得沒錯,多數能來One-Forty上課的移工,算比較幸運,代表他們有固定放假,但確實有很多人都沒有假期,也因為這樣,我們才提供各種線上課程,現在已有好幾萬的移工透過這個方式學習了。

同時,因為我們不僅想改善移工在台灣的生活,更想幫助他們回國後更順利,所以開了很多實用性課程,例如:語言、財務金融、電腦資訊。在疫情還沒開始前,我們每年都會去東南亞各國好幾次,逐一做家訪,追蹤他們回國後的生活,很多人後來都開了咖啡廳、餐廳或是牧場。


請問貞菱,對比妳的成長過程,現在台灣社會之於移工的處境是否有什麼改變?同時,也請凱翔分享目前哪些移工議題相對嚴重、急需找到解方?

温貞菱:

對我來說,「移工」這個概念,就是從一個地方移動過來工作,就像從高雄、台中來台北找工作的人一樣,小時候我會不解,為什麼大家覺得移工和我們不同,但長大後,這樣的狀況開始有了一些改變,因為我媽媽認識很多新住民和他們的第二代,最近我跟他們聊天時,他們常會說在台灣的生活已經有很大的改善,如果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打1955專線尋求幫助。

不過,我也有聽到另一種聲音,就是目前家庭看護工的薪資跟工時,還是存有很大的問題,我小時後的印象是月薪15840元,還要再扣除給仲介的費用。想請教凱翔,現在的情況有改善嗎?

0
陳凱翔分享:「根據統計,平均每位移工在台灣停留的時間是6到8年,撐著20萬個台灣家庭。」

陳凱翔:

現在外籍看護的平均薪資大概接近兩萬元,但我們在實際看了很多看護的工作環境後,排除比較幸運的人,很多時候移工連自己的房間都沒有,等於沒有上下班的分別,當半夜需要照顧的爺爺或奶奶有突發狀況,也是得馬上處理。24小時都沒休息的付出,目前的薪資標準的確不合理。

這也是很多移工團體在倡議的事,現在家庭看護不適用勞基法,沒有保障,衍伸問題就是沒有固定放假,加上工作不能想換就換,非常不平等。試著想想,如果長期照顧一個病人,但3個月都沒放假,那種身體和精神的壓力是很難想像的。


請問兩位怎麼看待「透過自身為議題發聲」的社會意義與影響力?

温貞菱:

坦白說,我不確定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因為所有議題都需要先讓人去關注和了解,但理解之後,好像也需要遇到真正的事件,才有辦法開始去做些什麼。以我自己來說,從小就有機會跟媽媽的朋友相處,就算語言不通,還是有辦法維繫感情,我是因為有這樣的成長環境,才有機會實現這種超越語言、和人產生連接的情感。

這讓我想到幾年前,One-Forty拍過一部叫《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的6分鐘面對面》的實驗短片,邀請移工朋友和台灣人坐下來,對看彼此6分鐘,當時我就覺得很有趣,因為這就是一種創造台灣人和移工更認識彼此的機會和體驗。

陳凱翔:

拍攝時我也在現場,雖然一開始對看會有點尷尬,但結束後,很多參與的台灣人都說:平常在路上看到移工,都會把他們當隱形人,從未好好看過一個移工的臉長什麼樣子。在對看的過程,他們忍不住會去思考這位移工來自哪裡、為什麼要離鄉背井,以及想像他回國後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彼此產生了一種很深刻的連結。我當時也覺得,哇!這真的很讓人感動,希望未來還能推出這樣的影片,讓大家看見。

温貞菱:

說到感動,我還有一件事想分享。我有發現,許多東南亞的移工,在台灣遇到需要幫助的時候,常會陷入一種不知所措的狀態,就像我媽媽一樣。

舉例來說,她可能迷路了,想開口問人卻因為怕被拒絕或被用異樣眼光看待,而不敢行動,剛好我就是一個特別喜歡幫忙的人,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會主動詢問、幫忙解決,意外的是,當問題解決了,反而是我被他們表現出的那種溢於言表的開心和感謝,深深地療癒。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FB粉絲團:https://lihi2.cc/SPUFo

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填寫【倡議+】夥伴媒合表單,找尋夥伴:https://bit.ly/3EeMvVi

聽說【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

作者文章

如何從利益關係人方面取得有效反饋,以確保在人權保護工作上的努力具有實際效益。 圖...

人權盡職調查成趨勢!德勤商務法律:出口為主的台灣企業需注意

2024/04/24
新竹縣峨眉鄉十二寮休閒農業區桐花盛開,飄落地面的桐花鋪成一片白色花毯。 圖/巫鴻...

五月雪變四月雪!氣候變化影響花期 新竹桐花提早盛開

2024/04/24
世界柑橘果醬大賽成績揭曉,雲林縣立樟湖國民中小學5名孩童作品獲得2金3銀。 圖/...

雲林柑橘做果醬 樟湖學童奪英國世界大賽2金3銀

2024/04/24
拜登政府擬取消大陸雙面太陽能板關稅豁免,元晶、茂迪、聯合再生等台灣太陽能廠迎接轉...

太陽能新局!美國擬取消中國關稅豁免 台廠「準備好轉單」

2024/04/24
2024地球解方永續設計行動年會今(23)日在松菸誠品表演廳舉行閉幕。 圖/董恩...

2024地球解方呼應全球「減塑」趨勢 盼正視塑膠危機、永續創新落地

2024/04/23
第4波新內閣人事案4月19日公布,由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接任環境部長。 圖/...

接任環境部長!彭啟明:公私協力落實「氣候治理思維」

2024/04/23

最新文章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

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2024/02/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