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好時機-林子倫:將永續內化成企業競爭力
每年將屆11月,都是聯合國氣候峰會舉辦時期。今年受疫情影響,主辦國英國雖宣布將會議延後,但地球氣候危機並不因此暫停。此時此刻2020年即將邁入尾聲,經過這一年來各界集體省思,善待地球、永續發展,已成為共識。
本月《倡議+》以「綠色治理」為主題,邀請長期關注國際永續趨勢的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擔任客座總編,分析「綠色新政」國際趨勢,以及「綠色新治理」,期待各界洞察新風險,「Redesign」綠色思維。
「這是一個最壞的情境,卻是最好的時機思考綠色新政。」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
長期觀察國際永續議題,林子倫表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並不是近期才出現的新概念。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就已在國際間提出,而後當年聯合國氣候會議上,秘書長潘基文也首度提及,呼籲國際各國必須攜手,共同解決氣候問題。
歐盟再提「綠色新政」 疫情當下人人有感
只是上回提出時,國際不僅無感,回應聲浪也是寥寥無幾。2019年年底,歐盟新任主席范德賴恩上任後即喊出綠色新政,目標就是要將自然環境和永續發展,納入經濟政策當中,最終是希望在2050年完成「碳中和目標」。
依循此終極目標,綠色新政列出九大推動路徑,包含永續農業、永續運輸、生物多樣性、氣候行動等。最大的用意就是透過政府政策主導,將產業發展重點注入「綠色永續」元素。然而,在疫情爆發後,外界曾經一度認為綠色新政的期程有可能將暫緩。
但林子倫指出,「幸運的是」,年初疫情爆發,危及人類存續的公衛危機,反而促使各界省思,也為綠色新政的推動創造絕佳時機。本就以永續為核心概念的綠色新政,更趁這波疫情衝擊,把「綠色永續」放入拯救經濟振興的政策中。
「綠色新政」的討論,雖然是由歐盟率先拋出,也多半將重點放在政府的政策推動,但隱含的「綠色治理」概念,同樣也在民間社會發酵。他表示,不論政府或企業,和過去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綠色」的做法,仍然被視為是外加,換言之,企業治理或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仍存在可做、可不做的選擇權。然而,近期在幾波全球政策、轉型趨勢下,「綠色已是基本配備!儘管距離目標仍有一段路需要努力,但這已經是大勢所趨。」他說。
不只是規定 綠色治理要自然而然地做
只是,究竟該如何判斷政府、企業是否具備「綠色基因」?關鍵就在於「內化與否」。
林子倫以性別平等倡議譬喻。他解釋,早年為了鼓勵兩性平權、性別平等,在人才甄選聘用,或是會議列席,都必須透過外加的法規強制落實,確保女性一定比例,以保障相關權益。時至今日,雖然少部分仍需要規定,但絕大多數時候,大眾已自然而然擁有平權觀念,而不需要刻意強調為之。在綠色治理的議題中,也是同樣原則。儘管目前在自然環境和再生能源,還是必須透過強致規定達成一定目標,卻也見到產業間將「綠色概念」融入當中。
例如,過去建材產業,並不會特別思考建物拆除後的去處,考慮點往往只在生產和消費間就結束,但衡量到對環境永續,現在在前端生產建材時,開始「以始為終」思考到後端處理;國際品牌蘋果,也有類似的思路。過去,所謂的「責任」只存在於品牌產品抵達消費者手中那刻,但現在,電子廢棄物、電路板等衝擊環境的因素都被考慮在內,生產者的「責任鏈」變得更長。
「接下來不僅是生產製造需要『Redesign』,思維也需要『Redesign』」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
當綠色生產變成企業必備競爭力
綠色新政到綠色治理,不單只是著重於政府的政策推動,國家政府、民間企業和公民社會三個不同層次都能展現綠色治理的作為。
此次,始自歐盟「綠色新政」來得正是時候,只是根據經驗,政策喊得再響亮,倘若無法有效落實至民間,也僅是曇花一現的空談。林子倫認為,此刻的時機點、討論綠色概念都和過去不一樣。
過往倡議企業必須顧及綠色永續,最常聽見的說法,是為此必須提高成本,失去市場競爭力,危及公司存亡。但現在,情況已不是如此。如果生產不在乎永續,將有可能失去訂單。「綠色不只是基本配備,更是競爭力。有無擁有綠色,才是關乎公司未來的關鍵。」這也是林子倫觀察這一波綠色公司治理最大的轉變。
然而,由歐洲起始的綠色新政,轉換至台灣情境,機會和風險又在何處?除了綠色新政宣布將對輸入歐洲境外徵收碳關稅的市場觀,另一個對台灣而言,則是產業轉型契機。
林子倫分析,2008年歐盟宣布「 climate energy package」計畫,首度將氣候議題扣連到能源議題,認為「能源轉型」將是解決氣候問題最主要的要件。近年來,國際各國也見到擬定能源轉型的期程。例如,德國、荷蘭都提出了相應政策,台灣也同樣啟動能源轉型。
在能源轉型已成大勢所趨,林子倫看好的下一步是和數位轉型的結合。他解釋,未來能源轉型「數位化」和「電氣化」,而後與5G物聯網扣連,都是台灣所擅長ICT產業的機會,「在整個產業鍊,台灣將會扮演一定的角色。」他說。